为高必因丘陵,为下必因川泽。(《孟子·离娄上》)
译:盖高的建筑一定要借助匠陵的地势,低的工程一定要在平地和沼泽上施行。
盖高的建筑借助丘陵的地势就会更容易一些,在谋略中借势是指借助外界的力量而求得发展。风筝借助风力上升空中,帆船借助风力出海远航。“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优秀的领导莫不是深谙借势之道的高手。
曹操刚崛起时,天下各主要势力各有优势,如孙策凭借长江天险而固守,刘备则凭借“光复汉室”的招牌而感召天下。在这种群雄并起的形势下,欲想谋求霸业,必须营造一种自己的优势来号令天下,曹操经过比较权衡,决定以“奉戴天子”——即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作为自己的政治优势。
这种做法的原理不过是做事情尤其是做大事情要借助一种招牌,或者说打着一种旗号(借一面义旗),而这种招牌和旗号的名声必须是响亮的,表面的威信必须是公认的。这样才能感召众生,竭智效力。
古往今来,许多成大事者都颇得“借一种旗号”号令天下的真传与实惠。众人皆知的春秋首霸霸主齐桓公就是通过“尊王攘夷”的做法而获得其政治上、军事上的主动权。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可以说又是运用这一谋略的经典范例。当时曹操手下的谋臣意见并不统一,荀彧表示:“豫州离司隶区最近,目前有一半以上已在我们的控制中,如果要迎接皇帝,应以洛阳及许都最为合适,因此要准备这件工作,必须清除豫州境内其他的力量。”夏侯惇的意见则不同:“纯就军事形势观察,豫州连接司隶区和荆州,目前拥有部分倾向袁术和刘表的小军团部署,正好可做为缓冲。清除豫州反而会使自己陷入北方袁绍、东方吕布、南方刘表、西北面西凉及司隶区军团的层层包围中,是相当不利的。”几乎大部分将领及幕僚都赞同夏侯惇的看法。
曹仁更进一步表示:“奉迎天子并不一定有利,董卓便成了众矢之的,以我们现有实力,‘挟天子’不见得便能‘令诸侯’。万一掌握不好,未蒙其利反将先受其害。”
荀彧大声表示:“奉迎天子绝非纯为功利,从前高祖(刘邦)东向讨伐项羽,便以为义帝复仇作为出师之名,因此得到天下诸侯响应。董卓之乱起,天子流亡关中,将军便首倡义军勤王,只因山东秩序混乱,才使我们无力兼顾关中。虽然战事连连,我相信将军仍然心向王室,以平定天下为己任吧!今皇上脱离西军掌握,正是大好机会啊!拥护皇帝顺从民望,此乃大顺;秉持天下公道以收服豪杰,此乃大略;坚守大义招致人才,此乃大德。即使会遭到其他势力围剿,也难不倒我们的。要不及时决定大计,等到别人也有所行动,就来不及了啊!”
在众人争执不休中,曹操突然想起当年反董联盟时自己和袁绍间的对话。
袁绍曾问曹操:“如果这次举兵失败,您看我们应以何处为据点最为适当?”
曹操反问:“以阁下的意见呢?”
袁绍:“我认为我们应以黄河以北的冀州山区为据点,争得北方异族的协助,以向南争取霸权。”
曹操当时并不同意袁绍的看法,他认为地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心。的确如荀彧所言,汉献帝虽早已名实不符,但在一片混乱的政局中,他仍是天下人心之所系呢!
曹操当机立断,决心奉迎汉献帝。
此后,曹操又经过一番艰苦曲折的奋争,终于于建安六年(公元196年)八月将当时处于困窘中的汉献帝迎至许都。
将窘困流徙中的献帝迁到许都,由自己来充当献帝的保护人,是曹操政治生涯中的得意之作。曹操这样做,不仅使自己获取了高于群雄的地位,而且把献帝变成了自己进行统一战争的工具,从此无论是征伐异己还是任命人事,都可利用献帝名义,名正言顺,置对手于被动地位,而给自己创造了极大的政治优势。另一方面,这样做在客观上对国家、对百姓也有好处。当时群雄割据,谁都想吞灭对方,独霸天下。曹操迎帝许都,将献帝置于自己有力的保护之下,虽然献帝变成了一个傀儡,但却使献帝在局势极为混乱的时期免除了被废黜、被杀害的危险,保留了这样一个国家最高权力的象征,使得不少割据者的野心、行为受到遏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央集权,对控制割据、分裂局面的恶性发展,加速国家统一的进程发挥了一定作用。
东汉末年的军阀割据和混战,给社会造成了严重的破坏,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但是,乘乱起兵的大多数领导者,只有军事家的头脑,而很少有政治家的眼光。只有曹操独具慧眼,清楚地认识到政治决策的正确与否,民心的向背,是决定胜负的首要因素。因此他毅然把献帝迎接到自己的根据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声势上远远超出其他人,也为自己以后的强盛打牢了政治基础。
○借用他人肩膀的窍门
“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支撑起整个地球。”这句话是阐述杠杆原理的,我们衍化一下,同样适合社会生活交往,那就是借你的力量(利益)做我事业的支点,支撑我的宏图伟业。
你自信自己不是平庸之辈,你有远大的抱负,你有吃苦的决心,你发誓要在此生创出伟业。但你个人的力量是绵薄的,你的个人胸襟是单一的,你的个人目光是有盲区的……,你必须学会借用他人之力量,丰富你的基础;学会借用他人之韬略,补充你的羸弱;学会借用他人之远眺,拓开你的思维;甚至要学会借用他人之肉身,踏平你前进路上的荆棘。只有这样,你方可把自己的人生广厦建筑起来。
借力贵在一个“借”字。无论你的理想是想做一名沉浮官场的仕人,还是做一名腰缠万贯的富豪,你都要秉承他人之力!要不齿于借用他人的权威为自己撑腰;要善于借他人之钱财为自己的事业扬帆;要善于借用他人之关系为自己拓展护航;要善于借用他人之口为自己歌功唱喝。
借力妙在一个“巧”字。生硬、蛮横地借用他人之力为自己行方便绝不可取,会给人以被霸占与被侵犯的感觉,最终还不能达到借力的目的。要巧于计划、巧于策略、巧于言行来赢得他人之心。切记攻心为上,他的心都是你的了,那他的人力财力也自然是你的了。
学会借用他人之力为你的事业推波斩浪,你学会了,你的事业航船就可达到理想彼岸,你学不会,不免翻船失事。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天”,只有将借力法则熟烂于胸,才能功成名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