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子曰:“无倦。”(《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子路问怎样治理政事。孔子说:“以身作则,自己先劳,然后再使老百姓劳动。”子路请求再增加一些指导,孔子说:“按上面说的做去,不要厌倦。”
从管人的角度来看,领导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靠领导者手中的权力,当一个组织创立初期,各种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领导者的权力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组织不断发展,进入正规的轨道时,此时的领导者就要注重制度的建设。用规章制度管理、领导下属,这是领导工作的第二个层次,而领导的最高层次则是靠领导者的个人魅力,个人影响力去影响下属,成功的领导者往往被称为是精神领袖,这种由个人所带来的功效远远大于权力和制度的作用。如何增强个人魅力,如孔子所言:以身作则,自己先劳。领导者率先垂范,自然会赢得下属们的信赖和敬佩。
在封建政权中,皇帝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先秦时期,已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到秦建立起中央集权的统一政权后,更是“何求而不得,何使而不能”。因此,历代皇帝中滥用民力,穷奢极欲者颇多。不过,南朝宋高祖刘裕则是较为突出的一个例外。
东晋安帝义熙十三年(417年),刘裕亲自带兵消灭了后秦。当时后秦十分富有,仓库中有许多珠玉珍宝。但刘裕并没有借这个机会大肆抢夺、据为己有,而只是将浑天仪等国家所需要的仪器,迭到建康(今江苏南京),献给名义上的统治者晋安帝,其余的贵重物品全都赏赐给了自己的部将。刘裕在当时已经是一位很有权势的将军,但是一直等他登基称帝,宫中仍然十分节俭。
起初,朝中宫廷乐器和乐师都很不齐整,长史殷仲文曾经多次向刘裕建议应该逐渐配齐。殷仲文认为宫廷里面就应该有一定规格的宫廷音乐,如果没有的话,就显示不出帝王的气派。而刘裕却不把这当做是首先要做的事情,他一方面讲自己忙于国事军务,顾不上这些,另一方面明确地表示自己并不因没有这些宫廷音乐而感到可耻,况且也不希望因为贪图享乐而荒废了国事。因此,刘裕在历史上被称为是一位清正廉洁的君主。刘裕在日常生活中穿着也很朴实,即使当上皇帝后也不讲究仪仗侍从。他对家中妻儿也是要求十分严格,并从小培养孩子的节俭之风,不允许浪费。对于房室殿堂的布置,刘裕也禁止搞得过于华奢。刘裕还专门下令禁止天下使用金、银涂物。
对于婚丧习俗,刘裕改变以前的奢侈之风。他自己的女儿出嫁,也是十分简朴,为臣下们做了表率。由于他以身作则,使得王公大臣、士族豪强也都随之仿效,由奢趋俭。永初二年,在禁金、银涂物后,他又下命禁止在丧事中使用铜钉。在刘裕的带动下,整个社会风俗发生较大的变化。
出身贫寒的刘裕在控制朝政乃至登上帝位后,能不改俭素本色,并以身作则来改易风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由此可见,君主仁,则没有人不仁;君主义,则没有人不义;君主行的正,则没有人行的不正,一个行为端正的君主就可以让国家安定了。
○身教胜于言传的领导法则
领导人一定要能以身作则,透过能创造“进步”与“冲劲”的简单日常行动,先树立典范并带头实践。领导人是透过奉献热忱,及以身作则的实践力来领导群雄的。
为了领导有方,领导人必须很清楚自己的领导原则。领导人应该固守自己的信念,因此他们最好要有信念可固守。此外,领导人必须有流利的口才,以阐述共同的价值观。光是这样还不够,领导人的行为比言辞重要得多,而且必须前后一致,一以贯之才行。
古人说:上梁不正下梁歪,一个领导者只有严格要求自己,起带头表率作用,才能具有说服力,才能增强自己的凝聚力。
领导者要想增强凝取聚力,应该把“照我说的做”改为“照我做的做”。
现在有些领导者总对他的下属这样说:“照我说的做。”可他们不明白,这是下下之策。真正的上上之策应该是:“照我做的做。”
领导者的工作习惯和自我约束力,对下属产生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
如果一个领导者经常无故迟到,私人电话一个接一个,工作过程中又不踏实,总是盼望着早点下班,那么他就很难管理好他所在的部门,所有工作都会搞得一塌糊涂。
只有自己愿意去做的事,你才能要求别人也去做,只有自己能够做到的事,才能要求别人也去做到。
同样,作为现代领导者也必须以身作则,为下属做出样子,用无声的语言说服下属,才能形成亲和力,才能表现出高度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