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曰:贵德尊士,贤者在位,能者在职。虽大国,必畏之矣。《孟子·公孙丑上》
译:孟子说:推崇德政并尊重士人,让贤明的人居于高位,让能干的人担当要职,这样,就是强大的国家,也会对我们感到畏惧。
孟子曾说:“尊重有道德的人,任用有才能的人,杰出的人都在掌权的位置上,这样天下的士人都会感到高兴,并愿在朝廷中任职了。”
有志于霸业的领导者,一般都非常重视招揽人才。他们都清醒地认识到,必须把杰出人物团结在自己周围,形成一套强有力的班子,才能够在政治风云中争取到优势,从而战胜政敌,成就大业。地位尊贵的领导者要下一定的决心,放下架子,礼贤下士,才可以真正争取到别人的敬重与拥护,使贤士心甘情愿地为自己服务效忠。这就必须破除尊卑观念对自己的束缚。观念上的束缚在于以世俗的眼光看待人才,或以虚名作为评价人才的尺度。如果不具有诚意,只做表面文章给人看,是不会集拢大批人才的。
伊尹是商朝开国重臣,帮助商汤讨伐夏桀,立下不朽功勋,也许人们不知道,伊尹是在商汤三次拜请之后才肯出山相助的。早年伊尹在有莘的郊野耕种,并喜爱尧舜之道。不合尧舜之义,不合尧舜之道,就是把天下作为俸禄给他,也不看一眼;就是拴四千匹马在那里,也不瞧一下。汤派人拿上礼物去聘请他,他很自得地说:“我要汤的聘礼做什么?我还不如这样呆在田地中间,用尧舜之道自娱吧。”汤先后三次派使臣去聘请他,于是伊尹一下改变态度说:“与其我呆在田地中间,以尧舜之道自娱,还不如让当今的国君去做尧舜那样的国君呢?还不如让当今的民众去做尧舜时期那样的民众呢?还不如让我自己亲眼看到这一切呢?”天生育这些民众,就是让先知的人去启发后知的人,先觉的人去启发后觉的人。
“我要用尧舜之道去启发当今的民众。我不去启发他们,谁又能启发他们呢?”
伊尹被商汤的真诚所感化,一到汤那里,就说服商汤讨伐夏桀,拯救民众,并最终帮助商汤完成霸业。
关于礼贤下士的典范,最为人所熟知的莫过于刘备的“三顾茅庐”了。
东汉末年的诸葛亮是一位奇人。他躬耕隆中,不辍诗书,用他的话说,就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等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见他仁德至厚、诚信可嘉,终于被他的态度所打动,便决定辅他共图大业。诸葛亮未出隆中就三分天下,既出隆中,更东联孙吴,北抗曹魏,火烧赤壁,再取成都,终于证实了他三国鼎立的预言。出于对刘备知遇之恩的感激,与其他人相比,他洞察世事偏又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明知天下大势,三足而立,魏、吴皆不可图,但他却要实现刘备匡扶汉室、继承汉统的遗愿,不辞辛劳,六出祁山,终于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呕血而亡。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他的《与元九书》中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于言,莫切乎声,莫深于义。”古往今来,许多成功的领导者,率万众如一人,呼一声天下应,其原因之一就是这些领导者能对其下属“先乎情”、“深于义”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以情动人。
以上几则史事均体现了政治领袖善于选才用人,礼贤下士的风度,他们以其至诚态度谋得辅国重臣,对后世领导者实在有启发和参考意义。
○用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吸引人才
在自由选择的条件下,领导者物色人才,人才也同样在物色领导者。刘备在分析了诸葛亮的条件,认为可用之后才三请了他。同样,诸葛亮也分析了刘备的条件,认为和他在一起有成就一番事业的可能,才同意出山。不仅领导者要考虑人才能否发挥作用,人才也要考虑领导的素质如何,有无魅力,与他一道工作能否有所作为,然后才能决定去留。“有了梧桐树才能引来金凤凰。”作为一个领导者,要想得到优秀的人才,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好本职工作,创造一个能使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才能吸引有所作为的人才与之共同奋斗。所以,在领导活动的实践中,人们通常把通过自身魅力将人才吸引到自己身边的做法称之为魅力吸引法。那么领导者自身的人格魅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
(1)道德高尚
由于领导者大都掌握一定的权力,所以要耍一耍权威大概是没有什么困难的。但是一般来说,单凭权力只能吸引那些趋炎附势之徒,而广大贤才并不买账。贤才对那些有权力的领导虽然也能够服从,但对领导者个人却总是敬而远之的。他们对于领导,固然不能无视他手中的权力,但是更看重他的思想和人格。因此,只有那些本身道德高尚,有较高声望的领导者,才能成为众望所归的干部,大家才愿意跟着他干工作。
(2)大度容人
胸中天地宽,常有渡人船。作为领导者,首先要容人小过,容人小短。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对于他人的小过,需要有点糊涂。宽小过,总大纲,以纲行律己,不以纲行取人,这些都是值得记取的经验之谈。相反,吹毛求疵,就会失去含弘气象,这样是最容易失掉人心的。另外,领导者还要善于容纳异己。容人的要害之点在于容异,就是能容纳持不同意见的人。领导者只有做到对人宽宏大度,容人以德,才能令人尊重,也才能吸引大批贤才。
(3)学识渊博
领导者的魅力不是领导权力带来的,而是凭其本身学识才干赢得的。没有学识才干,有了权力也不会产生多大魅力。一个领导者只有具备所管业务的具体知识,掌握领导工作的规律,才能赢得人们的信任和拥戴,贤才才有可能向你靠拢。
(4)礼贤下士
所谓礼贤下士,意为降低身份,敬重贤人,延揽群士。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尊贤思才、礼贤下士的逸事掌故,至今仍被人们传为美谈佳话。周公姬旦“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魏文帝“思贤甚于饥渴”,他对陈群“待以交友之礼”。这些有作为的帝王将相之所以获得了大批治国安邦的贤才能士,使之在政治舞台上能够大展宏图,礼贤下士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实践证明,只要领导者放下架子,求才若渴,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实践中树立礼贤下士的形象,你的身边就会聚集大批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