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论语·微子第十八》)
译:齐景公谈到怎样待遇孔子时,说:“像鲁国国君待遇季氏那样厚待孔子,那我做不到;我用季氏以下、孟氏以上的礼遇待他。”后来私下又说:“我已衰老了,不能用他了。”孔子于是离开齐国。
信则留,不信则去,“用我不疑,疑我不为所用”,这是孔子的从政态度,领导者如果疑心过重,对下属不敢委以重任,则不会得到忠诚的下属,像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后担心开国重臣拥兵自重,大开杀戒,几乎杀掉了所有的开国元老,搞的人人自危,谁还会为他忠心服务呢?做领导的一定要有敏锐的目光、过人的胸怀,放手用人,大胆用人,不到不得已、不到证据确凿时不要轻易地怀疑部下。信任才能产生忠诚,实践证明,宽厚明智的领导才能真正服众。
冯异是刘秀手下的一员战将,他不只英勇善战,而且忠心耿耿,品德高尚。当刘秀转战河北时,屡遭困厄,一次行军在饶阳滹沱河一带,弹尽粮绝,饥寒交迫,是冯异送上仅有的豆粥麦饭,才使刘秀摆脱困境;而且他是首先建议刘秀称帝的。他治军有方,为人谦逊,每当诸位将领相聚、各自夸耀功劳时,他总是一人独避大树之下,因此,军中称他为“大树将军”。
他长期转战河北、关中,甚得民心,成为刘秀政权的西北屏障。这自然引起了同僚的妒忌,一个名叫宋嵩的使臣,先后四次上书,诋诽冯异,说他控制关中,擅杀官吏,威权至重,百姓归心,都称他为“咸阳王”。
冯异对自己久握兵权,远离朝廷,也不大自安,担心被刘秀猜忌,于是一再上书,请求回到洛阳。刘秀对冯异的确也不大放心,可西北地区却又少不了冯异这样一个人,为了解除冯异的疑虑,便把宋嵩告发的密信送给冯异。这一招的确高明,既可解释为对冯异的信任不疑,又暗示了朝廷已早有戒备。恩威并用,冯异连忙上书自陈忠心。刘秀这才回书道:“将军之于我,从公义讲是君臣,从私恩上讲如父子,我还会对你猜忌吗?你又何必担心呢!”御人为善,增加信赖是一些领导者成功地驾驭别人并取得事业成功的诀窍所在。有一句话说的好:改变态度,就能改变环境,对人的管理也是如此,增加彼此间的信赖才能化解矛盾,减少冲突,共同把事业推向成功。
信任才能上下同心,猜疑只会带来离心离德。在共同的事业中,既定目标和共同的利益使大家团结在一起,无论事业黯淡还是辉煌时,都不能让猜疑介入其中,如果彼此猜疑,群体就陷入分崩离析的境地,再也谈不上共同的事业了。
○与下属建立信赖关系
对于某些管理者来说,做到对下属的充分信赖是很难的,但同时也是极为容易的。“难”就在于管理者的思想一定要转变,不仅要牢记“用人不疑”这一准则,同时也要把权力放开,不能牢牢地守着权力不放,否则显然不是对下属能力的一种信任;“易”就在于管理者每天每时都要接触下属,经常不断地向下属布置各种大大小小的工作,这既给管理者提供了了解下属的理想场所,也给管理者提供了运用各种方式,巧妙地向下属表示信赖的绝好机会。因此,优秀的管理者要能积极地转变权力思想,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向下属表示充分的信赖。
下面就来介绍如何在用人过程中传达信赖:
①在建立上下级之间的互相信赖、互相帮助的融洽关系时,管理者不应该等待下属信赖上级之后,自己再去信赖下属,而应该首先采取实际行动,以诚相待,主动对下属表示信赖。只有这样,管理者与下属之间才能建立起牢固的信赖关系。
②人生的艰难,竞争的激烈,往往迫使每个人都需要某种“保护色”来掩饰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这就在无形中使识别人才、使用人才增添了很多困难,要冲破这道无形的围墙,管理者不应该无端怀疑下属,应该相信下属的能力,相信下属的热情,相信下属的诚意。也许,在获取信赖的果实之前,管理者可能会付出一点小小的代价。然而,只要能和绝大多数下属编织起一张互相信赖之网,即使管理者为此付出一点微不足道的代价,也是值得的。
③充分信赖下属,通常是通过上下级之间的感情传递和心理满足来实现的。要做到这一点,管理者就应该认真分析下属的心理活动,尽力满足下属各种健康的心理需求。
在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下属在接触上级时具有共同的心理特征,例如,在研究问题时尽力与上级保持一致的愿望,在工作中希望上级能看到自己的成绩,当工作中偶尔出现某一过失时总是宁愿自己悄悄地采取补救措施,也不想让上级知道等等。对于下属这些共同的心理特征,管理者应在准确掌握的基础上,不断改进工作方法,尽量使下属达到心理上和感情上的某种满足。唯有这样,上下级之间才能进行有益的感情传递,下属才能在心理上处于一种健康的活动状态,并且相信管理者对自己是信赖和尊重的。
④信赖下属,关键还在于“用”。信而不用,这种“信”就不是真信;用而不信,被用者心中难免存有疑虑,这种“用”也不可能用好。在经常地、普遍地信赖下属的基础上,管理者应根据需要,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用来信赖那些德才素质最佳的下属。这种信赖,一方面体现在将分量最重、难度最高的工作压在他们肩上;另一方面,还在于能够果断地将他们提拔到关键性的工作岗位上,让他们发挥更大的人才效能。
信赖下属,当然不是盲目信赖,而是以平时对下属的认识和了解为基础的。信赖的基点;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下属的德才素质、一贯表现、工作业绩、发展潜力等等,都可以作为获取管理者信赖的“参照物”,但是唯有一条禁忌:不要以下属对自己的亲近程度作为是否信赖下属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