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亲贤远佞是求治的根本(1 / 1)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论语·子路第十三》)

译:孔子说:“在君子手下工作容易共事,但难于讨他喜欢。讨他喜欢使用不正当方法,他也是不会喜悦的;不过等到他使用你时,却能衡量你的才能,加以合理使用。在小人手下难于共事,但容易讨他喜欢。你若要讨好他,纵使用不正当方式,他也会喜悦的;不过等到使用你时,却百般挑剔,求全责备。”

诸葛亮在其著名的《出师表》中总结汉朝兴亡的原因时指出:“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由此看来,任人的标准不仅关系到政治的清明与否,还关涉到国家兴亡成败的大计。领导者如果重用贤人,那么,在正直者的身体力行起表率作用逐渐形成风尚的情况下,不仁的人或者被罢黜,或者本身收敛改正,或者被教化从善,成为正直的人。这样,为政清廉,民情淳朴敦厚,自然也就可以长治久安了。而如果相反,专意于挑选那些长于恭维、奉承的人,任用那些心术不正的枉曲小人,把他们放置在正直人之上,那么,小人得志,“一旦权在手,就把令来行”,则为所欲为,无所不为,最终必然导致民心背离,民怨沸腾,统治者的末日也就为期不远了。

西周最后一位帝王周幽王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君,在他即位的第二年,当时的首都镐京发生了一场大地震,给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地震之后,又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干旱灾害,“三川皆竭”。接踵而至的天灾,使人民本来就困苦不堪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然而周幽王却不顾这些,他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让大臣广收天下美女供自己**乐,置人民的痛苦于不管不问。镐京地震后,大夫赵叔带借此劝说幽王:“这一系列的自然灾害是上天对人的惩罚,大王应当任用有贤能的人来矫正国家的失误,以求上天的原谅。在这民不聊生的时候,怎么能派人到处去找美女呢?”周幽王以为他这是在说自己昏聩,恼羞成怒,把赵叔带革职,赶出了朝廷。大臣褒王向见此情景十分气愤,对周幽王说:“大王什么都不害怕,也不管理国家,反倒亲小人、远贤臣,如此下去,这国家肯定是保不住啦。”周幽王不分青红皂白,也把他关进了监狱。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劝周幽王了。

后来幽王得到一名美女褒姒,褒姒长得国色天香,很得周幽王的宠爱,可是她有一个特点就是从来都不笑。

周幽王想尽各种办法,褒姒始终难得一笑,最后,幽王实在想不出什么好的主意,不得不张榜悬赏:谁能有办法让褒姒笑一笑,就赏给他千金。当然有许多人想借此发财,有不少人前来献计献策,尽管这些办法五花八门,什么主意都有,但却并不能让褒姒笑,反而使褒姒生气。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后来有一个极会讨幽王喜欢的奸佞小人虢石父,绞尽脑汁想出了一个主意。他让幽王点燃烽火台,骗取诸侯们带兵前来护驾,等诸侯们的兵马来到,看到并无敌兵,就会乱作一团,军队人数众多,到处乱撞,褒姒看到那种情景,肯定会笑的。

昏聩的周幽王竟然认为虢石父的话很有道理,就同意了。但这烽火台是不能轻易点的。烽火台在古代是一种报警设施,因为当时的周王朝不仅在经济上,并且在军事上也要靠下面各个小诸侯国的保卫和支持,一旦敌人入侵,就点燃烽火报警;当时西周的都城镐京西北两处都靠近戎狄等少数民族,很容易遭到袭击,所以,西周在骊山上设了烽火台。当烽火台被点燃的时候,白天则浓烟冲天,晚上则火光映野,即使远在几十里外也能看见,下一个烽火台也立刻点燃,这样就能迅速传警,诸侯们就会即刻带兵前去支援。

骊山共设有大约二十多座烽火台,周幽王带褒姒来骊山这天,周幽王的叔权郑伯友知道了这件事,害怕这样会引出乱子,就赶来阻止。但周幽王根本听不进去,不计后果地点燃了烽火。邻近的各诸侯看到烽火以后,认为是都城遭到袭击,都急忙带兵赶到都城镐京支援,赶到都城后,听说幽王在骊山,又急忙赶到骊山,没有看到攻城的军队,只看见周幽王站在高台上对他们喊:“你们辛苦了,没有敌人,你们回去吧!”诸侯们知道自己上当了,都十分气愤,纷纷下令撤兵,他们的兵马在骊山下团团乱转,士兵们个个像无头的苍蝇到处乱撞。褒姒看到这种壮观而又混乱的场面,和周幽王一起大笑不止,周幽王用这种方式终于赢得了褒姒难得的一笑。美人是笑了,可也为国家的安全埋下了隐患。没多久,犬戎带兵攻打镐京,周幽王赶紧让虢石父点燃了烽火,烽火燃烧了几天几夜,可是始终没有见到各诸侯国派兵前来援助,因为他们不想再次被骗,结果周幽王兵败被杀,西周灭亡。

周文王、武王开创的千古大业因佞人的一句谗言而使国君失信于诸侯并最终导致亡国,结局是悲哀的。不过纵观历史,听信佞人谗言的君主又有几个落得好下场呢?

○赏以劝善,罚以惩奸

领导者只有亲贤远佞,才不至于听信谗言,误国误民。如果把那些刚正不阿,公忠体国,能急百姓之所急,想百姓之所想,在群众中起表率作用的贤人(直)提拔加以重用,放置在邪曲人之上,那么,必然是正气上升,邪气下降,直者扬眉,孜孜为民,不但民服,枉者亦不能不服。这样,在倡率、引导社会走上良好道德风尚的同时,也逐渐把枉曲的人改造过来,从而为实现天下大治创造了条件。

而把那些一意为私,工于阿谀、奉迎,善于察言观色、投君所好的小人(枉)提拔加以重用,放置在正直人之上,那么,这样的邪曲小人,“一旦权在手,就把令来行”,他们瞒上、压下,作威作福,为所欲为,又无所不为,就必然大大污染、毒化社会风气,使直者怨、民情愤,则又岂只止于“民不服”而已。

韩非说:“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这里所说的“刑德”,就是赏罚。“杀一人而三军震者,杀之;赏一人而万人悦者,赏之。”要做到赏以劝善,罚以惩奸,才能让贤臣有用武之地,让奸佞之臣永远无出头之日。

司马光说:“察美恶,辨是非,赏以劝善,罚以惩奸,所以为治也。”春秋时期,齐威王喜用赏罚之术来治理国家。开始时,他尽管赏以千金,罚以酷刑,但赏千金不能使人心动,罚酷刑不能使人畏惧。究其原因,就是好坏不分,赏罚不公,该赏的没有赏,该罚的没有罚。后来他听信忠臣的劝告,先调查观察,再论功行赏,按罪处罚,做到“赏之以众情所喜,罚之以众情所恶”,结果,“国内大治,诸侯畏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