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1 设备选取
同样的创意,拍10条,可能每一条的效果都有差异——这就是摄像艺术的魅力。怎样越来越接近甚至是超越构想中的效果?多拍多练。在攒够经验和灵感之前,首先要挑选好你的拍摄设备,并和它磨炼出革命的默契。轻骑兵也好,重甲战队也罢,关键是要适合你的身形和速度。
低级工具:普通智能手机
微视在研发之时,就是主打手机用户群体。因为随着智能手机技术的发展,手机逐渐成为了“通信工具+社交工具+相机”的综合体,而微视更将这一特征发扬光大,手机拍摄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便捷化,8秒拍摄、1秒上传,其中不需要任何工具进行转换,真正做到即时随性。手机也是最能体现“随手拍”功能的器材,一般第一现场的场景或情节、奇观化的画面捕捉是手机微视的主要题材,这些主题也通过手机来展现它们的真实性和现场感,表达日常化的纪实美感或者是可遇不可求的偶然性。当然,手机拍摄也有它的缺点,比如稳定性、清晰度稍差,不能进行更多的人为设计与制作。手机比较适合草根品牌的打造,比较适合纪实感的题材。
中级兵器:DV摄像机,单反设备
DV摄像机适合对于画面质量和风格有更高要求的人群,或追求清新、唯美、恢宏等观看效果的人群。适合高清晰度、高稳定性、灵活的虚实变化、推拉动态等题材,适合企业、或者打造品牌的个人。但是这类视频一般经过摆拍和设计,缺少了灵活感和现场性,对于拍摄水平和镜头的把握要求也会更高。视频素材较大,一般要将视频转码为MP4之类的压缩格式,再导入手机进行上传。
高级武装:专业型摄像机
终极Boss专业型摄像机一般适用于企业用来推广产品,属于经过精心设计和策划的营销视频,质量和美感都可以与广告甚至是微电影相媲美。它是创意的浓缩,是视觉设计的一道考题。由于投资较大,所以一定要对拍摄手法和画面呈现反复地斟酌,并配以相应的巧妙的营销手法。当然,这也需要在素材格式方面进行转码。
5.1.2 镜头选取
当你选好自己适合的兵刃后,接下来就要按照技法出招了。
(一)五大景别
不同的视域镜头形成不同的景别。景别可以根据主体在画框内的大小划分,或者根据成年人的身体范围划分。不同的景别所传递的效果和情绪都不同。
1.远景:涵盖广阔的空间画面,以表现环境气势为主,画面中没有明确主体,人物所占的比例很小。远景常用来展现事件发生的环境和规模,也可以表现自然景象的空灵开阔,是一种情绪性景别。
推荐:★
远景由于内容信息较多,看清画面所需时间相对较长,因此拍摄时应留有足够时间。同时微视受手机屏幕和画面时长的限制,远景画面在手机里表现力远不如电影,一般只用于交代环境。
2.全景:表现成年人全身或场景全貌的景别,主要用来介绍环境和事物发展的整体面貌,确定人物、事件发生的空间范围,是一种基本的介绍性景别。
推荐:★★
全景重点展示人物和环境的关系,是基本景别。
3.中景:成年人膝盖以上或场景的局部的景别,主要介绍主体、人物的状态或人物之间的关系,是最常用的叙事性景别,既包括了局部空间,又较好地展现了人物动作和表情。
推荐:★★
中景适合小屏幕,是最有利于展现人物动作或人物之间的交流的稳定景别。
4.近景:表现成年人胸部以上或主体的局部的景别,用来展示人物的面部表情和细微动作,比中景更能够贴近地观察画面内容,突出交流感。
推荐:★★
最能够体现亲切感和交流感的景别。
5.特写:成年人肩部以上的头像或主体细部的画面景别,具有强烈的强调性和暗示性,情绪饱满,制造悬念,是一种强烈的主观性镜头。
推荐:★★★
经常被用于制造戏剧效果,可以强调和揭示事物性质、制造悬念,尤其适用于短视频。同时也常被用来作为间隔镜头,也可以用于不同镜头之间的转场和过渡。
(二)拍摄手法
拍摄可分为固定镜头和运动镜头两种。固定镜头是指在拍摄过程中,机位、焦点和焦距都固定不变,而拍摄对象可以是静态的,也可以是动态的。运动镜头就是指在一个镜头中通过移动机位,或者改变镜头光轴,或者变化镜头焦距所进行的拍摄。对于微视这样需要充分调动受众情绪的网络短视频来说,运动镜头是最好的兴奋剂和情绪点。
运动方式
(1)推镜头:被摄主体位置不动,摄像机机位或镜头焦距逐渐推近被摄主体,焦点亦随之改变的镜头运动。
被摄主体由小变大,周围环境由大变小,可以有效突出主体和重点形象,在环境之中起到寻找焦点的作用。此外,要注意推镜头的速度,快慢和节奏可以影响情绪的传达。
(2)拉镜头:摄像机远离被摄主体,或通过焦距变化将镜头从被摄主体拉开的运动,表现主体即将开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拉镜头可以在微视中营造出多重效果。比如画面起幅是一个记者做报道,拉开后是一个交通事故的现场,这表明记者在一事故发生地做现场报道,再继续拉出,出现一家人在看这个电视节目,事件的主题就成为了一家人对此事的关注。拉镜头有利于调动观众的兴趣和想象,制造悬念并增加戏剧性效果。
(3)摇镜头:机身不动,镜头光轴线做水平或垂直方向的运动。
摇镜头是一种主观性较强的运动镜头,接近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转头观察。影片《千与千寻》中无论是交代小千和父母吃饭的场景,还是展示汤婆婆的油屋,都从一个较低的视点摇镜头到全部场景,通过镜头的牵引产生强透视,给观众制造紧张气氛。摇镜头有利于展示空间,扩大视野,在小景别中增加信息量。
(4)移镜头:随着摄像机机位的横向水平移动而变化的镜头运动,在拍摄技术上的要求比摇镜头高。
移镜头符合人们日常生活中边走边看的感受,有利于展现大场面、大纵深、多层次的复杂场景。
(5)跟镜头:摄像机始终跟随被摄主体进行运动的拍摄,在行动中表现被摄对象的运动、动作、表情,同时随着镜头跟随主体的运动拍摄到新的场景。
(6)升降镜头:摄像机从平摄慢慢升起形成高角度的俯拍,或者从高角度下降的运动。升降镜头分为直升直降、斜度升降和不规则升降,带来画面视域的扩展或收缩程度不同。一般用来展现多层次多角度的空间,有助于增添戏剧效果和气氛渲染、环境介绍。
(7)甩镜头:快速地摇镜头。这种技巧对摄像师的要求比较高,是指一个画面结束后不停机,镜头急速“摇转”向另一个方向,从而将镜头的画面改变为另一个内容,而在摇转过程中所拍摄下来的内容变得模糊不清楚。这也与人们的视觉习惯十分类似,即非常类似于我们观察事物时突然将头转向另一个事物。这种拍摄手法用于表现内容的突然过渡。
平、准、稳、匀。这是操作摄像机的基本要领。
(三)角度
拍摄角度,是摄像机光轴与被摄主体之间形成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呈现出来的画面效果和情绪是不一样的。在进行微视自拍的时候,尤其要注意角度。仰拍或者俯拍,既能夸张人物形体及面部特征,又能校正人物面部缺陷。比如仰拍身材矮小的可以显得高些,消瘦的脸可以显得胖一些;对于脸颊(腮帮子)宽的脸型,如采用仰角会使两颊更宽大,从而夸大面部缺陷,所以脸颊较宽的人物不宜采用仰拍度。俯拍可以展现大眼尖颚的特征,但是也容易产生面部变形。
1.摄像高度:摄影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垂直平面上的相对位置或者高度。
(1)平角度:镜头与被摄对象在同一水平线上。视觉效果与日常生活中人们的视点相近,也容易产生交流感。
(2)俯角度:摄像机镜头高于被摄主体水平线的、由上到下、由高到低的角度。俯角度可以交代环境位置,表现场景的全貌、气势。
(3)仰角度:摄像机镜头低于被摄主体水平线的、由下到上、由低到高的角度。仰角度有利于强调高度和气势,被摄主体通常会显得高大威严,有权威性。
2.摄像方向:摄像机镜头与被摄主体在水平平面上的相对位置,一般包括正面、前侧面、正侧面、后侧面、背面。
(1)正面角度:容易突出主体,但画面人物容易呆板,不够灵活。
(2)侧面角度:镜头比较生动,有利于展现人物之间、人与场景间的交流。
(3)背面角度:拍摄一般带有一定悬念,制造神秘感。
(四)构图
构图是被摄对象在画面中分布的位置与主次安排,构图的方法是历代艺术家通过实践用科学的方法总结出来的经验,是适合于人们共有的视觉审美经验,符合人们所接受的形式美的法则。当然法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在现有经验上进行创新和改造整合,才是创作的真正目的。
1.平衡式构图
这种构图给人以满足的感觉,画面结构完美无缺、安排巧妙、对应而平衡。常用于风景或者纪实题材。
2.对角线构图
把主体安排在对角线上,能有效利用画面对角线的长度,同时也能使陪体与主体发生直接关系。富于动感,显得活泼,容易产生线条的汇聚趋势,吸引人的视线,达到突出主体的效果。
3.九宫格构图
将被摄主体或重要景物放在“九宫格”交叉点的位置上。“井”字的四个交叉点就是主体的最佳位置。一般认为,右上方的交叉点最为理想,其次为右下方的交叉点。这种构图格式较为符合人们的视觉习惯,使主体自然成为视觉中心,具有突出主体的作用。
4.垂直式构图
能充分显示景物的高大和深度。常用于表现万木争荣的森林、参天大树、险峻的山石、飞泻的瀑布、摩天大楼,以及竖直线形组成的其他画面。
5.曲线式构图
画面上的景物呈S形曲线的构图形式,具有延长、变化的特点,使人看上去有韵律感,产生优美、雅致、协调的感觉。当需要采用曲线形式表现被摄体时,应首先想到使用S形构图。常用于河流、溪水、曲径、小路等。
6.斜线式构图
可分为立式斜垂线和平式斜横线两种。常表现于运动、流动、倾斜、动**、失衡、紧张、危险、**等场面。
7.向心式构图
主体处于中心位置,而四周景物呈朝中心集中的构图形式,能将人的视线强烈引向主体中心,并起到聚集的作用。具有突出主体的鲜明特点,但有时也可产生压迫中心、局促沉重的感觉。
8.三角形构图
正三角形有安定感,斜三角形则具有不安定动感效果。
5.1.3 用光
一般来说,光线从照射方向来分类主要分为三种,即顺光、侧光和逆光。
(一)顺光是指从照相机背后方向照射过来的光线,由于光线是从正面均匀地照射在被摄体上,被摄体受光面积大,阴影也比较少。但是在顺光的条件下,被摄体表面凹凸不平,因受光情形完全相同,阴影不易显现,会造成物体的质感和立体感贫乏,对主体的描写也趋于平淡。
(二)侧光是指从被摄体侧面照射过来的光线,它能使被摄体表面的凹凸呈现出明确的阴影,对于被摄体的表面纹理,显示出不同寻常的质感。侧光既能勾勒出被摄体的轮廓线,又能体现出立体感。
(三)逆光是指太阳光从被摄体背后照射过来的光线,一般在逆光的照射下会显示出剪影。逆光有时能给被摄体轮廓镶上一条夺目动人的金边,处理适当,能创造出一种独特的美感,拍出充满戏剧性效果的光影感觉。
在简易拍摄时,由于设备限制,可能无法营造出丰富的灯光系统。可以借用另一只手机的自带电筒,或者是台灯,给拍摄主体补个光,使得整个画面色调和光线更加饱满。
5.1.4 微视拍摄的小技巧
(一)断点拍摄
微视与同类型的短视频拍摄软件(如美拍、秒拍)相比有一大特色就是支持断点拍摄,这就为手机一族提供了更方便的拍摄转场方式。用手指长按住屏幕上任一点即是拍摄,放开手指即是暂停,而进度条会随时显示你已拍素材的时间,进度条中的竖格显示你的暂停点。你甚至可以在暂停时更换前后摄像头分别进行拍摄,为视频创造更多的视角。
(二)延时拍摄
点击微视拍摄右上角的设置按钮,会弹出模式菜单以供选择。其中就有延时、网格、闪光灯、对焦和上传视频用的视频素材选项。延时拍摄是以一种较低的帧率拍下图像或者视频,然后用正常或者较快的速率播放画面的拍摄技术。物体或者景物缓慢变化的过程被压缩到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呈现出平时用肉眼无法察觉的奇异精彩的景象。通俗点来说,就是拍摄完第一张后,要隔一段时间才能拍摄第二张。我们可以用微视的延时拍摄功能来拍摄城市风光、自然风景、天文现象、或者一些创意短片。
(三)网格构图
点击“网格”选项,就会在拍摄界面上出现一个九宫格的背景。按照视觉心理学的重要理论——黄金分割法,将画面分成9个相等的方块,称九宫图。直线和横线相交的4个点,称黄金分割点,将主体景物安排在黄金分割点附近,能更好地发挥主体景物在图面上的组织作用,有利于周围景物的协调和联系,容易引起美感,产生较好的视觉效果,使主体更加鲜明、突出。同时,网格也利于拍摄时把握好水平和垂直。
(四)分格动画
在一个名为“莫文蔚的星光大道”的微视8秒短视频里,莫文蔚在画家的铅笔描绘下,从远处的一个小黑点慢慢走到近处,最后完整地呈现出婀娜曼妙的身姿,犹如行走在铅笔2D世界中。其实我们也不需要真的手画铅笔素描,通过一些基本的美图软件联合微视,也可以打造短动画的效果。
用手机快速连续地拍摄一个运动的物体,然后将这些照片(8秒内至少要30张)利用美图秀秀类软件直接变换成铅笔素描模式。将照片按动作顺序依次排列好,使用微视逐张拍摄素材:按住屏幕任一位置开始拍摄第一幅画,松手暂停,将微视取景框移至下一幅画,再按住继续拍摄。为了使动画具有充足的连贯性,在拍摄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微视取景框与画面中心的位移不变。而微视的九宫网格功能正好可以帮助你更好地确定图画的位置。
(五)动感影集
除了亲自拍视频做短片,我们也可以利用照片来做短片。在微视的拍摄界面右下角,有一个四色的花朵样式的图标,点开就会显示出一个新的四色菜单,包括“8秒微视”“动感影集”“长视频”“本地视频”四个选项。动感影集可以在手机里挑出2到6张照片,做成展示类的照片PPT,在预览界面中有多种模板可以选择,每一种模板有不同的切换风格和配乐。
(六)长视频
在上图的菜单中选择长视频,可以拍摄一段任意的超过8秒的视频。在保存视频之后点击下一步,你会进入到一个“剪辑片花”的界面,在屏幕下方的缩略图中选取8秒钟的精彩片花作为微视上传。但是你的微视下方会自带一个查看完整视频的标签,使意犹未尽的网友点击来收看长视频。
长视频功能一般为企业账户所偏爱,用来进行品牌推广与传播。因为8秒钟常常无法展现事物全貌,而长视频又显得拖沓冗长,无法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抓住受众的眼睛,很多企业选择了用片花做探路者,再用长视频来吸引感兴趣者深入关注。在2014年《中国好声音》第三季的海选活动中,微视在推广中就发挥了巨大作用。“中国好声音”广泛使用长视频功能,先使用8秒片花为海选者扩大传播,再用完整视频来充分展现他们的才艺,既使用精彩片段为宣传造势,也用纪实功能来培养忠实粉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