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途径:习惯是性格的种子(1 / 1)

一位气喘吁吁的女士进了电梯。她按了一下“2”,又按了一下“3”,电梯上升了。可当电梯在第二层和第三层停下时,这位女士却没有出去。“你错过了你的楼层。”旁边一位男士提醒说。“我要去23层。”女士答道。“可是你按了2和3。”“噢!”女士恍然大悟地叫道,她随后解释说:“我操作计算机的时间太长了。”

这位女士由于长年累月的计算机职业生活,每当遇到数字键时,她便极自然地按照计算机的操作方法行事。这就是习惯。

心理学给习惯的定义非常简明:经常化自动化的行为方式。一个孩子每月三五次刷牙,刷得再认真,也不叫习惯,因为这不是经常化的;一个孩子刷牙每天不断,但多数时间得别人提醒或命令,这也不叫习惯,因为这不是自动化的。只有当一种行为方式不仅保持经常,而且几乎不用想自然而然地就能发生,才叫习惯。习惯的心理机制,是神经系统中由于不断刺激和强化,而形成的稳固的条件反射系统,或称动力定型。这表明,自动化是习惯的最本质的特点。

正由于习惯的最本质特点,决定了习惯的力量常常大于理性。

有个故事说,有一个穷人,很穷。一个富人见他可怜,就起了善心,想帮他致富。富人送给他几头水牛,嘱咐他好好开荒,等春天撒上种子,秋天就可以远离那个“穷”字了。

穷人满怀希望开始奋斗。可是没过几天,牛要吃草,人要吃饭,日子比过去还难。穷人就想,不如把牛卖了,买几只羊,先杀一只吃,剩下的还可以生小羊,长大了拿去卖,可以赚更多的钱。穷人的计划如愿以偿,只是吃了一只羊之后,小羊迟迟没有生下来,日子又艰难了,忍不住又吃了一只。穷人想,这样下去不得了,不如把羊卖了,买成鸡,鸡生蛋的速度要快一些,鸡蛋可以立刻赚钱,日子可以立刻好转。穷人的计划又如愿以偿了。但是日子并没有改变,感到艰难时,又忍不住杀鸡。终于杀到只剩一只鸡时,穷人的理想彻底崩溃。他想,致富是无望了,还不如把鸡卖了,打一壶酒,三杯下肚,万事不愁。

很快春天来了,发善心的富人兴致勃勃送种子来,赫然发现穷人正就着咸菜喝酒,牛早就没有了,房子里依然一贫如洗。

这是为什么?很多穷人都有过梦想,甚至有过机遇,有过行动,但要坚持到底却很难。因为旧有习惯的力量太大了。

这,是一种习惯的力量。

40年前,有一名青年,在美国某石油公司工作。他的学历不高,也没有技术。他在公司的工作连小孩也能胜任:就是巡视并确认石油罐盖有没有自动焊接好。石油罐在输送带上移动至旋转台了,焊接剂便自动滴落下来,沿着盖子回转一圈,作业就算结束。他每天如此,反复好几百次地注视着这种作业。没几天,他便开始对这项工作厌烦了,他很想改行。但是,一时又没有更好的工作,更何况工作并不好找。他想,要使这项工作有所突破,就必须自己找些事做。因此,他更加专注于这项工作,并在工作时更加仔细地观察这焊接工作。他发现罐子旋转一次,焊接剂滴落39滴,焊接工作就结束了。他努力思考:在这一连串的工作中,有没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

这一天,他突然想到,如果能将焊接剂减少一两滴,是不是能节省成本?于是,他经过一番研究,终于研究出来“37滴型”焊接机。但是,利用这种机器焊接出来的石油罐,偶尔会漏油,不实用。他没有灰心,又研制出“38滴型”焊接机。这个发明非常完美,公司对它的评价很高。不久便生产出这种机器,改用新的焊接方式,虽然节省的只是一滴焊接剂,但“一滴”焊接剂,却替公司创造了每年5亿美元的新利润。

这个青年,就是后来掌握全美制油业95%卖权的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就是这种“改良焊接机”,改变了洛克菲勒的人生。他成功的关键在于一个习惯:普通人往往忽略的平凡小事,他却特别留意。

这,也是一种习惯的力量。

英国银行协会每年都组织一个培训班。课程为期两周,目的是帮助银行职员识别假钞。但是,在培训的两星期里,学员们一张假钞也没摸过,训练时用的都是真钞,上课时讲解的也都是真钞的特点。不接触假钞,怎么能识别它们呢?很多人对这项培训的有效性产生过怀疑。为此,对这个培训班受训职员和上过别的假钞识别课的职员,银行系统也进行过跟踪调查。令人奇怪地的是,统计结果表明,受了这种培训的职员对假钞的识别能力要强得多。

这种方法成功的秘诀是什么呢?专家们解释说,受训时学员摸到看到的全是真钞票。通过反复接触,他们的手指和眼睛习惯了真钞的感觉。在日后的工作中一旦碰到假钞,他们就会感到非常不习惯,虽然对假钞的特征一无所知,但下意识里却会鲜明地感到:“这不是真钞!”

现实生活和识别假钞是一样的道理。当你习惯了真实的生活的时候,你就会自然地排斥虚假的生活。

这,又是一种习惯的力量。

难怪哲学家培根有言:“习惯真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

习惯主宰人生的发展朝向哪个方向呢?这要看习惯的性质。我们可以把习惯分为“好”、“中”、“坏”三类。很多中性的习惯,没什么社会评价意义,比如,习惯于左手或习惯于右手;再如,一些习惯的动作或一些习惯的语言,这就无所谓,完全可以顺其自然。但是,具有“好”、“坏”社会评价意义的习惯,就不可等闲视之了。好习惯可以塑造成功的人生,坏习惯则会导致人生的失败,甚至毁掉整个人生。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对此有过贴切而深刻的比喻:“良好的习惯乃是人在其神经系统中存放的资本,这个资本在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而坏习惯则“是道德上无法偿清的债务,这种债务能够用不断增值的利息去折磨人,去麻痹他的最好创举,并使他达到道德破产的地步。”

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种似乎奇怪的现象,成功的人似乎永远成功,而失败的人似乎永远也在失败。这是为什么呢?没有别的,这就是习惯的作用。每一个失败的人,一定有一种东西深入到他的日常生活习惯中了;每一个成功的人,也一定有一种东西深入到他的日常生活习惯中。

大英博物馆的一个座位下,留下了马克思长期来此学习的两个脚印,由于他有着勤奋学习、善于钻研的习惯,才能有巨著《资本论》的问世。艺术家达·芬奇有着坚强的毅力,养成刻苦磨炼的习惯,几百次画蛋,才有了后来《蒙娜丽莎》的诞生。有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他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在幼儿园里学到了所需要的东西:认真观察、乐于助人、勤奋学习等习惯。李宁原是一位普通的体操运动员,但他有个好习惯:每天坚持训练10多个小时,每次训练一定要突破一个动作难度,不然就不离开训练馆。他终于成功了,在洛杉矶奥运会上,一人独得3枚金牌。综观古今中外很多成功者的奋斗历程,发现都是由好习惯走向成功。良好的习惯,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一块事业成功的重要基石。

总之,一个人的好习惯越多,你离成功就越近。

这是为什么?

我国有句古语早已作了回答:“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是的,我们的心是一块奇特的土地,播上行为的种子,就能收获习惯;播上习惯的种子,就能收获性格;播上性格的种子,就能收获命运。就是这样,人的成功是性格结出的果实,而人的性格又是习惯结出的果实。这就告诉我们,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也就形成了良好的性格。我们在上一节说,活动是性格之树的土壤,是性格自我塑造的一条途径,与这一节说的习惯对性格的作用,是相互联系的。这个联系是,长期从事各种活动,相关的行为动作就会逐渐巩固稳定下来,也就逐渐形成了行为习惯。所以,习惯是性格自我塑造的又一条途径。这便是习惯在性格塑造中的意义。

那么,怎样培养自己的好习惯呢?

第一,点滴起步。

要养成好习惯,就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从小事做起,注重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而且坚定不移,乐此不疲,直到做好小事成为你的良好习惯,你就会走向成功。可以说“习惯培养无小事”。国外有则民谣说:“丢失一颗钉子,坏了一只铁蹄;坏了一只铁蹄,折了一匹战马;折了一匹战马,伤了一位骑士;伤了一位骑士,输了一场战斗;输了一场战斗,亡了一个帝国。”一件小事,一种性格,一个命运,也是这样的关系。“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应是我们行动的准则。

第二,及时强化。

从某种意义说,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就是不断进行正负强化的结果。因为人就是以避免惩罚、求得奖励来发展行为的。因此,在做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应及时给予自我强化,口头的表扬、物质的奖赏、肯定的手势等,以增加这种行为发生的概率,逐渐养成习惯。此外,所谓“及时”还有一个意思,就是抓住时机来训练某些习惯。比如,我们走进一所学校的最初阶段,是培养与学校生活相适应的好习惯的好时机。如果开始放松训练没养成好习惯,就会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等问题严重了再想办法改变,就麻烦多了。因为及时训练养成好习惯,在神经系统中只是建立新的联系;而一旦形成坏习惯之后再训练好习惯,在神经系统中,就需要先抑制消除旧联系,然后再形成新联系,自然事倍功半了。所以,一定要及时强化,及时训练。

第三,持之以恒。

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有段话所言极是:“每一次破例,就像让你辛辛苦苦绕起来的一个线团掉下地一样,一次滑手放松的线,比你许多次才能绕上去的线还要多。”这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秘诀:培养好习惯不能有一次放松。因为有了一次例外,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习惯养成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第四,恰当模仿。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丈夫见妻子每次做烤肉时,总是习惯地先切下一片扔给家里养着的狗,便问妻子为什么。妻子说:“我母亲一直是这么做的。”过些日子,这位丈夫见到岳母,就问她是不是每次做烤肉前都是切下一片喂狗。“是啊,我母亲一直是这么做的。”岳母也如此回答。这位丈夫感到十分奇怪,于是打电话去问妻子的外婆。“正是这样。”那位年迈的老太太解释说:“那是因为我的烤肉盘太小了。”——原来如此!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习惯有时源于模仿。看看生活中的亲子之间,有多少子女的习惯,哪怕是一种走路的姿势,跟父母的习惯都是那样地相似。这就是说,模仿是养成习惯的必由之路之一。当然,该模仿什么,不该模仿什么,是要有所选择的。我们要避免如同上面故事那样的盲目模仿,而应该选择他人良好的行为习惯来自觉地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