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功者的勤奋性格(1 / 1)

你也许知道,勤奋可以创造成功,但是,你未必知道下面这个勤奋创造成功的故事。

霍默天性笨拙,这一点在他大学毕业时,他的导师威尔先生对他早有评价。威尔先生最欣赏的一句话就是“勤能补拙”。他评价一个人勤奋,往往就暗示了这个人可能是笨拙的,因为他常常说,勤奋的品质是上帝给笨拙的人的一种补偿。霍默相信自己就是得到上帝这种补偿最多的人。

就在大学毕业这一年,霍默接受威尔先生的推荐,到安东律师事务所应试。这是伦敦最著名的一家律师事务所。很多日后成名的大律师,都是在这家事务所里接受最初的训练而走上成功之路的。应聘这一天临出门前,母亲很正式地告诫霍默要学得聪明些,不要呆头呆脑让人看做是个傻瓜。母亲说这也是父亲的想法。这么多年来,霍默第一次发现父亲对母亲的话,投以赞同的微笑和点头。霍默轻声说:“我会做好的,请放心吧。”实际上直到霍默迈进这家律师事务所的大门,心里还是一片茫然:怎样做才算聪明呢?

来应试的人很多,个个看起来都很精明。霍默努力让自己面带微笑,用眼睛去捕捉监考人员的眼神。也许,给他们留下机灵的印象,对录用会大有帮助。但这一切都毫无用处,他们个个表情严肃,忙着把一大堆资料分给应试者,甚至不多说一句话。资料是很多庞杂的原始记录和相关案例法规,要求在适当的时间里,整理出一份尽可能详尽的案情报告,其中包括对原始记录的分析,对相关案例的有效引证,以及对相关法规的解释和运用。这是一种很枯燥的工作,需要耐心和细致。威尔先生曾经详细讲解过从事这种工作所需要的规则,并且指出,这种工作是一个优秀律师必须出色完成的。霍默周围的人看起来都很自信,他们很快就投入到起草报告的工作中去了。

霍默却在翻阅这些材料时陷了进去。在他看来,原始记录一片混乱,并且与某些案例和法规毫无关联,需要首先把它们一一甄别,然后才能正式起草报告。时间在一分钟一分钟地流逝,霍默的工作进展得十分缓慢,他不知道要求中所说的“适当的时间”,到底指一个小时还是两个小时。霍默发现如果让他完成报告,可能至少要一个紧张的晚上。可这时周围已有人完成报告交卷了,他们与监考人员轻声的交谈声,几乎使霍默陷入了绝望。越来越多的人交卷,他们聚集在门口,等待所有的人都完成考试后,听取事务所方面关于下一步考试的安排。当时霍默也认为事务所的考试,不会只有这一项。大家一起议论考试的嗡嗡声,促使屋子里剩下的人都加快了速度。只有霍默,脑子里一遍又一遍地想着母亲的忠告:要学得聪明些。可怎么才能聪明些?霍默觉得自己几乎干不下去了。终于,屋子里只剩下霍默一个人,面对着只完成了三分之一的报告发呆。这时,一个秃顶男人走过来,拿起霍默的报告看了一会儿,然后告诉霍默:你可以把材料拿回去继续写完它。

霍默抱着一大堆材料,走到那一群人中间。他们看着他,眼睛里含着嘲讽的笑意。霍默知道在他们看来,自己是唯一一个要把材料抱回家去完成的十足傻瓜。其实,安东事务所的考试只有这一项,这一点出乎应试者们的意料之外。母亲对霍默通宵工作没有表示过分的惊讶,她可能认为霍默肯定会接受她的忠告,已经足够聪明了。霍默却要不断地克服沮丧情绪说服自己完成报告,并在第二天送到事务所去。

第二天,事务所里一片忙碌。秃顶男人接待了霍默,他自我介绍说是安东事务所的主管。他仔细翻阅了霍默的报告,然后又询问了他的身体状况和家庭情况。这段时间里,霍默窘迫得不知所措,回答问话时显得语无伦次。但结果非常出人意料,秃顶男人站起来向霍默伸出手,说:“祝贺你,年轻人,你是唯一被录取的人,我们不需要聪明的提纲,我们要的是认真踏实做出来的尽可能详细的报告。”

霍默兴奋得快晕倒了。他想回家去告诉母亲,他成功了,但他并没有学会聪明。

霍默的成功正来自于他“不会聪明”,来自于他的踏实与执著,来自于他的勤奋。

勤奋,属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是一个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领域,勤于实践发奋努力的一种积极态度。不难理解,这是一种积极的性格特征,是成功者首要的性格特征。可以说,几乎所有的成功者,都是靠勤奋的性格成就了自己。纵观古今中外的成功者的成长历史,他们成功的背后,无不留下了勤奋的脚印和汗水。

成功的铁律是:天道酬勤!

奥斯勒的成功是这样。奥斯勒是加拿大著名的医学教育家,还兼任多种社会职务,日程表里排满了工作内容。为了挤出时间,他规定自己必须在睡觉前抽出15分钟,阅读喜欢的书。奥斯勒对读书效果进行过计算。就一般的阅读速度而言,一分钟可以读300字,15分钟便能读4500个字,一星期可以读3.15万字,一个月读完12.6万字没有问题。那么,一年下来,就可以阅读151.2万字。如果一本书平均以7.5万字计算,一年就可阅读20本书。奥斯勒坚持睡前读书15分钟,长达半个多世纪,一共读了8235万字,约1098本书。睡前15分钟的阅读,不但使奥斯勒的医学研究硕果累累,还让他成了文学研究家。你看,就是这短暂的一个个15分钟,犹如一个个不起眼的铜板,积累成了勤奋的性格,积累成了事业的“大富翁”。

范仲淹的成功是这样。“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欣赏着这脍炙人口的名句,你一定知道,它是选自宋代著名的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但是,范仲淹小时候勤奋苦读,“断齑划粥”的故事,你却未必知晓。范仲淹生于一个十分穷苦的家庭,两岁丧父,母亲改嫁。十几岁时,住进了一个寺里,勤奋苦读,生活十分清苦。他每天的食物就是一锅稀粥,待冷却后划成四块,早晚各吃两块,再切几根咸菜,这就是所谓的“断齑划粥”的故事。以后,为了学习更多的知识,他又只身跑到南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商丘,进了著名的南都学舍。在这里,他依然过着食粥苦读的生活。读书困倦了,就用冷水洗脸浇头,困乏至极,才和衣躺下,醒来再读书。后来,范仲淹穷得连每天两顿粥都不能保证,只是到黄昏时才吃一顿。这样,勤奋苦学了5年,为以后写作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

萧楚女的成功是这样。每天,天边刚刚露出一抹鱼肚白,大地仍在酣睡中,重庆国立第二女子师范校园一片寂静。一个人轻轻走出了宿舍,来到后山上,把一面镜子挂在一棵树上。这个人就是萧楚女。萧楚女初次担任教员,担心自己讲课效果不好。每天天拂晓,他就跑到山上,带上镜子,反复对着镜子讲,观察自己的表情和动作。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勤学苦练,萧楚女的教学水平大有提高。

童第周的成功是这样。童第周教授和他的学生美籍学者牛满江教授共同培育出来一种鱼的新品种,样子很像鲫鱼,被人称为“童鱼”。这“童鱼”的产生可不容易了!童第周为了这项研究,虽年逾古稀,却常在冷库里坚持七八个小时工作,有时连续奋战几十天。就这样,他们的实验终于取得良好的结果。

梅兰芳的成功是这样。中国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梅兰芳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他打开鸽子笼,先将领队放出,再放第二队、第三队……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梅兰芳年少时双目眼皮下垂,眼珠转动不灵活,这对于一名演员来说,是个致命的缺陷。梅兰芳想了个办法——养鸽子来锻炼目力。放鸽子时用眼力在底下辨别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别人的,愈望愈高,仿佛望到天的尽头。梅兰芳天天望着鸽子,数年坚持不断,由于他狠下工夫,眼睛不知不觉地变得有神了,使他的京剧表演神形并茂,最终成为一代表演艺术大师。

雨果的成功是这样。13岁的维克多·雨果在上学时,从不愿早睡觉。他觉得过早睡觉是白白浪费时间。但是在学校里,他既不能点灯,也不能起床。于是,雨果就长时间地凝望着窗外的星空。窗外星光灿烂,小雨果忽然捕捉到了一句美妙的诗。从此,他默默地从思想和语汇的海洋里,搜索着那些像珍珠一样闪光的诗句。一句,两句……很快,他想好了一首诗,又反复推敲修改,准备天亮后写在笔记本上。正因为他发现了这个办法,才能为今后的生活打下基础,才最终创作出了像《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那样的巨作。

鲁迅的成功是这样。鲁迅发表《狂人日记》是他第一次采用了鲁迅这个笔名。一次,鲁迅的好友许寿棠问鲁迅说:“你用‘鲁迅’这个名字,可有什么讲究?”鲁迅回答说,用这个名字的原因之一,是取“愚鲁而迅速”之意。他说,自己比较笨拙,无论做学问或者干事情,效率比不上天份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只有更加勤勉,才能在一定时间内,收到和别人一样的效果。正因此,鲁迅有一句名言: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工作上的。这是鲁迅成功的真谛,也是所有人创造成功的真谛。

……

这到底是为什么?到底为什么成功离不开勤奋?

我们都知道,成功离不开智慧,离不开能力。然而,心理学告诉我们:我们的能力都是潜伏状态的,普通人所发挥出来的能力,只是他蕴藏的潜能的极小部分。这便是我们许多人没有走向更加成功的缘由。既然能力是潜在的,我们要想获得成功,就要把潜在的能力变成现实的能力,就要去积极地开发自己的能力。

要把潜在的能力开发为现实的能力,归根结底靠什么?

心理学的回答是:最根本的要靠实践活动。能力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社会实践中,当然离不开人的勤奋努力。这就是说,社会实践活动是一个人能力得到充分开发的关键。其中,关键的关键又是个人不懈的勤奋努力。用一种形象的说法,你想收获成功必备的智慧果实吗?你必须要辛勤地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