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追寻成功者的足迹(1 / 1)

让我们从真实生活中成功者的足迹开始我们的性格探秘。

请看下面的照片,你猜照片中的人物是谁?如果不是乒乓球拍和乒乓球给了我们提示,你也许难以认出这就是邓亚萍。不错,这就是邓亚萍。“乒坛皇后”邓亚萍怎么一身硕士服?

你可不要以为是邓亚萍在作秀,她的硕士服是自己靠实力创造的学业成功之路上的一个里程碑。今天,我们就来一起追寻邓亚萍学业成功的足迹。

1997年5月的英国曼彻斯特世乒赛上,邓亚萍得到了自己的第18个,也是最后一个世界冠军。半年之后的11月份,她进入清华大学,正式开始英语专业的本科学习。由于还没有正式从国家队退役,她也成为当时少有的几个走进大学的现役运动员。

在清华大学,经历了3个多月与老师一对一“家教”式的英语课程学习之后,邓亚萍于1998年2月前往英国剑桥大学继续学习。当时邓亚萍仍没有退役,她向队里申请3个月的假期并获得同意。可是,还没有等邓亚萍真正适应过来,3个月已经到期。经过国家队的批准,她在英国又多呆了两个月。1998年8月底,邓亚萍回到北京,准备在国家队恢复训练3个月后参加年底在泰国举行的亚运会。那时候,王楠、李菊、杨影的水平和状态都已经非常不错,邓亚萍也觉得这些年轻选手出征亚运会肯定没有什么问题。于是从9月份起,她开始把精力完全投入到清华的学业中。也就是从那时起,邓亚萍就慢慢地退了下来,不再代表中国参加国际比赛。

邓亚萍在退役之前,经常问自己两个问题:“除了做教练之外,我能做什么?我会做什么?”她认为这是两个很现实的问题。而从当时的情况看起来,她觉得自己既不能做什么,也不会做什么,所以她决定去学习。

1997年曼彻斯特世乒赛之后,她被当时的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先生推荐为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萨马兰奇也希望她退役之后,能够在国际体育领域发展。邓亚萍突然意识到,除了乒乓球,她还应该在运动场之外为国家做贡献。

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只有19个委员,官方语言是英语和法语。严格说起来,当时的邓亚萍并不“合格”。由于不会英语,邓亚萍无法与其他委员进行直接的交流,每次开会她都要带上翻译,这让她觉得十分别扭。而且,委员会需要讨论和研究有关运动员的问题,并需要向奥委会执委和主席提交议案。来自不同项目和国家的运动员文化差异很大,有着不同的习惯。邓亚萍知道,作为委员,她必须考虑到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这样才能得到大家的支持。

既然得到了这个非常难得的机会,邓亚萍不愿意放弃,更不想辜负萨马兰奇先生的期望。邓亚萍意识到,要想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作用,必须先过语言关,再开始进一步的学习。这样,她便来到了清华大学,从学习英文开始。这就是邓亚萍的性格。

随着退役时刻的到来,邓亚萍面临着她人生的第二个起点。

1998年2月,清华大学与英国有关机构联系,让邓亚萍到世界著名学府剑桥大学进行“强化进修”。提到在剑桥的那段最初学习英语的日子,邓亚萍感触多多:“刚去的时候很难,我语法什么的都不明白。外国老师特别喜欢给我讲语法,而且是用英文,我什么都听不明白。我从剑桥返回来后,强烈要求清华的老师再给我讲讲语法。于是他们又用中文给我讲,我就更糊涂了,因为我先听到的是英文的概念。后来渐渐地,我才把语法是怎么一回事搞明白了。我去英国学习的目的很明确,那儿的环境好,我到那儿就练听和说,读和写等都回国再说。”邓亚萍认为,性格决定命运,最重要的是贵在坚持。尤其是在学语言的过程中,很可能一段时间内自己会感觉没有任何进步甚至有所倒退,但是,如果坚持下来,语言就会有很大的进步。

在剑桥进行了5个月的英语培训之后,邓亚萍回到清华继续读书。一个很巧的机会让邓亚萍结识了诺丁汉大学的校长。1999年,邓亚萍获教育部公派,再度赴英留学,前往诺丁汉大学学习。就这样,清华大学和诺丁汉大学都给邓亚萍开设了英语专业课程。她两年多在清华学习,一年多在诺丁汉。2001年6月21日,邓亚萍在清华大学通过了毕业论文答辩。她的论文题目是《中国乒乓球的历史及发展》,论文和答辩都是用英文完成的。6月29日,考虑到邓亚萍即将赶赴莫斯科为北京申奥作陈述报告,无法参加学校7月5日举行的全校毕业典礼,清华大学外语系破例为她开了一个仅有校方领导、外语系几位老师和学生代表参加的毕业典礼。

在清华、剑桥和诺丁汉的学习生活,使邓亚萍感到充实和丰富。于是,她决定继续在诺丁汉大学攻读“女子体育”硕士学位,并于2002年12月,通过了4万多字的《从小脚女人到奥运会冠军》的硕士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之后,凡事都要做到最好的邓亚萍,又把目标锁定在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从2003年开始,邓亚萍一边工作,一边攻读博士学位,博士论文的研究方向是“奥林匹克品牌”。她认为,品牌的概念是广泛的,任何企业最终就是在做一种品牌。这一点同做人也是一样的,因为,人,也是一种品牌。

求知的道路,没有止境。2002年,她如同一个长跑运动员,又站在新的起跑线上,开始新的拼搏,满怀信心地攻读剑桥经济学博士学位。她的研究方向是“2008奥运会对当代中国的影响”,邓亚萍的“中国研究”又得以继续下去了。

2003年2月24日,正在剑桥攻读博士的邓亚萍回来了,在北京奥组委,新的忙碌又一次开始。她说:“我在剑桥的导师彼德·纽伦是一位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已经研究中国经济30余年。他深知2008年奥运会对拉动中国经济的重要性,会有极高的经济研究价值。他认为我回国,不仅能为祖国服务,也能为论文收集第一手珍贵材料。因此,他特例批准我回国边工作,边学习。未来的工作很艰苦,但这是非常好的机会。”

2004年的春节假期,她为了赶写剑桥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放弃了与亲人的团聚,买来一堆速冻饺子,伴她度过了节日。她说:“有人可能觉得我这是自讨苦吃,甚至有人说你的荣誉多得一大把,不攻读什么学位,后半生照样可以过得不错,即使读学位也不必那么辛苦,甚至不妨找个‘枪手’代笔写论文。但我读书上大学可不是为了‘镀金’,我上学只是要圆自己的读书之梦。我从自己与外国朋友的交往中,深切感受到自己知识缺乏、交流不畅。尽管基础差,但我不想投机取巧走捷径。更不要说我就读的清华、剑桥等国际知名大学治学严谨,容不得弄虚作假!”

饺子可以速冻,人才却难以速成。邓亚萍学业上的成功与打乒乓球的辉煌一样,其实并非得益于她具备多少天赋。恰恰相反,无论学业还是打球,她都是在先天条件不大有利的情况下,靠坚韧不拔的毅力及积极进取的性格,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在人生道路上不断夺取新的“金牌”。

谈到学业,邓亚萍说:“难啊,真是太难了,感觉压力很大。一天到头就是绷着,所以感觉特别辛苦。但我要感谢当学生的这段经历,因为它让我看到了另外一个世界,找到了自己新的价值。如果亚运会、世乒赛和奥运会的冠军,是我乒乓球生涯的三项大满贯,那么,清华获得学士学位、诺丁汉大学硕士毕业和取得剑桥博士学位,就是我要完成的另一项大满贯。”拼搏、拼搏、再拼搏!无论是做运动员还是做学生,邓亚萍对自己的要求都几近苛刻:“必须做好,我没有理由做不好!”这就是一份自信!

我们追寻邓亚萍成功的足迹,看到的是什么?是进取,是坚韧,是自信,一句话——是性格。

你也许会说,邓亚萍离我们太远了,那就让我们再走进我们身边的一个年轻人。

你看这个年轻人是不是很普通?这个看似普通的年轻人,却是一个传奇式的人物,他叫李小华。

2003年7月,23岁的李小华从江苏省一所高校毕业。毕业的日子,便成了他失业开始的日子。11月,李小华来到南京,在这里,他仍然没有找到工作,经常连肚子都填不饱。他甚至不止一次绝望地想:我现在的日子,还不如那些收破烂儿的人呢!这样一想,李小华倒提醒了自己:既然已经走投无路,为何不能也去收破烂儿呢?于是,他用自己身上仅有的一点钱,买了一杆秤和一辆破旧的自行车,走街串巷的收起破烂儿来了。

李小华永远记得自己第一次上街时的情景。那天早上,他骑上自行车,在车前面挂了块“收废报纸杂志”的牌子,来到了一个居民小区。这时候,他才发现自己有一个致命的缺点:根本不会吆喝!“要想破烂收得好,吆喝得先喊得好。”李小华不是不明白这样的道理,可他就是喊不出口。在小区里转悠了老半天,看看没有一个人理睬自己,他终于逼着自己喊了起来:“收破烂了……”这一声喊出口,李小华真想给自己一记耳光,怎么跟蚊子哼的差不多!因为不会吆喝,一直到快中午,李小华才做了第一笔生意。一个老太太把他喊到家门口,拎出一堆废报纸卖给了他。那一刻,李小华竟然有些激动,他一连尝试了好几次,才勉强把秤称好……

当天晚上,李小华开始盘点自己一天的收入。这天,他收了95斤废报纸杂志,共赚了9.5元钱。算完账后,李小华哭了,他觉得自己实在是太无能了,连收废品都收不过别人……

李小华接连收了好几天破烂儿,但生意始终不见起色。他知道自己的缺点,太腼腆,不好意思大声吆喝,也不好意思跟人家讨价还价。这对于这一行来说,是个致命的缺点呀!

李小华是个不甘心认输的人,他坚信自己,相信依靠自己的知识与才华,他能够把破烂儿收得跟任何人都不一样,收出自己的特色来!

为了寻找突破口,李小华整整苦恼了一个月。有一天他突然想到了互联网——如果我开设一个专门收破烂儿的网站,在网上吆喝着收破烂,那我的吆喝不就一下子能让很多人“听”到了吗?我给传统的行业赋予高科技的成分,说不定还能做出一番事业来呢!李小华越想越觉得这是个好点子,他几乎没有犹豫就行动起来了。他倾其所有购买了一个域名,买不起电脑,他就在网吧里建设起自己的网站来了。李小华给网站起了一个非常响亮的名字——南京在线收废网。2004年8月18日这一天,网站正式开通。客户只要登录此网站,留下地址、联系方式及欲出售的废品种类和数量,李小华就会在客户约好的时间内登门。

网站开通第一天,李小华在网吧里从早呆到晚,非但没有等到一个登陆的客户,反而花掉了十几块钱上网费。付钱的时候,他心疼不已,这可是好几天的伙食费呀!

第二天,依然没有一个客户登陆。李小华明白,这还是因为自己没有“吆喝”好,别人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个地方。他立即登陆了著名的西祠胡同社区,在许多讨论版上留下了广告帖:本人成立了南京在线收废网,专门收购各种废品,欢迎登录,欢迎出售废品!李小华一下子在网上发了200多条帖子,发到最后,他累得连胳膊都抬不起来了。

很快,网上收废品的帖子在西祠胡同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网友开始回帖了。李小华做梦也没有想到,不少网友对李小华的举动大加讽刺,说他纯粹是“吃饱了撑的没事干”。面对这些闲言冷语,李小华非常难过。他真想告诉这些网友,自己就是因为吃不饱饭才想到做这个生意的,如果能填饱肚子,谁愿意干这种事?

还没等到李小华回帖诉说委屈,更多热心鼓励他的帖子纷纷出笼了,很多网友都夸李小华这个创意好。不一会儿,许多人便纷纷登陆南京在线收废网,用实际行动支持他。李小华一下子就接到了近百笔业务。李小华非常开心,当天晚上,他耐心地整理着这一条条信息,对他来说,这每一条信息都是黄金,是宝贵的希望呀!

第二天,李小华特意起了个大早,匆匆填饱肚子后,便按照头一天晚上编排好的收购路线出发了。到达第一个客户家门口时,客户还没有起床呢!在门口等了半个小时后,客户家的门终于打开了,客户看他等了这么长时间,颇为感动,没说一句讨价还价的话,就把50多斤废报纸全部卖给了他。

这一天下来,李小华一共收了30多个客户的废报纸,共计1500多斤。每斤废报纸收购价5角,卖出价6角,也就是说,这一整天,他赚了150多元钱!比起他按照原始的方式收废品,效益猛增了十几倍!夜深人静时,李小华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租住的宿舍,盘点完收入,他又一次痛痛快快地哭了。他发现上帝对他其实并不薄,虽然之前让他受了那么多委屈和煎熬,但现在,总算给他打开了一扇窗。

李小华通过网络收废品的消息,被南京电视台的记者知道了。记者跟着李小华一起收了半天破烂儿,当天晚上,这段新闻在南京著名的新闻栏目《标点》中播出。新闻结束时,主持人非常大声地说:“李小华,我们所有南京人,都应该对你竖起大拇指!”

李小华没有看到这条新闻,因为新闻播出的时候,他正在网吧里维护网站呢!忽然,他发现不对劲了:怎么出售信息一下子增加了这么多?再一看这些充满了鼓励的留言,他顿时明白过来,心中涌起一股暖意……

此后,李小华成了南京城里的名人。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也听说了李小华的故事,记者专程赶到南京,对他进行了采访。长达10分钟的特别报道,在中央电视台国际频道播出后,李小华的名声传遍了全国!南京在线收废网的业务因此更红火了,每天的信息多得他甚至来不及整理。李小华感到了危机,如果不能及时上门收购,网站的信誉就会受到影响,客户就会渐渐不再相信它了,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如何充分利用手里掌握的这些信息资源?李小华敏锐地感觉到,自己的下一步举措可能会对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他突然想到了麦当劳模式——麦当劳不是采用加盟店的方式吗?我为什么不能招一批加盟员进来,我提供信息,他们上门收购,然后利润分成?李小华迅速作出决定:在南京征召一批加盟员,加盟员每月向他上交一定的加盟费,他则负责每天给他们提供收购信息,然后由他们上门收购。李小华在《南京晨报》上刊登了招聘广告。他原本还担心没有人前来应征,事实出乎他的意料,有许多人前来报名,他们都很看好这个行业的前景。李小华非常开心,看来,这一步棋走对了!经过慎重考虑,李小华最终招收了15名加盟员。他们都是下岗职工,非常能吃苦,李小华给他们提供的这个机会,他们都非常珍惜。李小华发现,由这些人上门收购废品,比他自己一个人干要强多了!

就这样,几乎一夜之间,李小华完成了从收购员到老板的角色转换。这以后,他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网站的建设上。在他的努力下,南京在线收废网的点击率每天都在持续上升,业务量也在一天天加大!15个加盟员每天的业务量,很快达到了近2万斤,也就是说,他们每天能够获利两千元!这样算下来,每年能够获利近80万元!李小华把收废品的生意做大了!

他的举动在外地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许多城市都有人主动联系他,要求加盟他的网络。李小华果断出手,在这些城市分别开设了分站,进一步收集各地的收废品信息。没几个月工夫,他就把生意做到了全国!

仅仅几个月工夫,李小华就成功地淘到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桶金——开始了成功的人生之路。

我们追寻李小华成功的足迹,看到的是什么?是自信,是顽强,是创新,一句话——是性格。

接下来,让我们再走进一个中学女孩的故事。

2006年8月13日,深圳失聪少女作家张悉妮,戴着丹麦唯听助听器公司捐赠的助听器,赶赴北京人民大会堂,领取中国作协向她颁发的两个大奖:小说《假如我是海伦》获得了“优秀图书金奖”,《张悉妮:菩提花开季》获得了“儿童文学特别奖”。2006年,在这16岁失聪少女的花季,她迎来了丰收的一年。2月她获得第八届共青团“五个一工程”奖和“优秀文化新人”奖。此外,她的AES系统和SEE技术两项发明也获得成功。你看,在照片中张悉妮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微笑。

一名失聪女孩,是怎样创造了这样的成功?

15年前,一个女孩降生在河南南阳一个普通的家庭里。小生命的降临,为父母带来了无比的欢欣和喜悦。然而,小女孩3岁时,一场疾病及抗生素的滥用,夺去了她全部的听觉。从此,启蒙教育只能从她弄懂吹气与说话的区别开始。十几年间,经过不懈努力,她不仅能发音,而且可以用笔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这真是一个奇迹!

这个奇迹的创造者就是张悉妮,一个用艰难的生命经历诠释着爱的女孩。

深圳中学校园里身着校服的张悉妮,透着几分清秀和些许书卷味。1.76米的高个,扎着长辫,不爱言笑的她,在谈吐中显出大人般严肃的态度。

“失聪之后,我陷入了深深的孤独中,最糟糕的是,任何人还不知道这一点。我逐渐忘记了以往的语言,只觉得世界充满了寂静、冷清。”悉妮回忆着,“我小时候会因为听不清楚语言,而像海伦那样动辄大耍脾气,我用手使劲地挠自己的脸,为什么其他孩子说什么父母就懂,而我却不能流利地表达?”

现在的张悉妮,借助助听器可以听到声音了。当被问起为什么选择与海伦进行比较的时候,悉妮说:“我和海伦有共同点,我同样是不幸的,在我很小的时候,因生病失聪了。但又有不同之处,我是幸运的,我并没有像海伦那样失明,宝贵的视力还在!我羡慕你们有一对健康的耳朵,同时我还会继续努力,给你们带来更多的好作品。”

悉妮是不幸的,但她又是幸运的。因为她出生在一个富有爱心的家庭里。

“知道女儿失聪后,她母亲教她发音,用纸条和蜡烛放在嘴边,吹气的时候,纸条和火苗会摆动,说话的时候则不会。在无数次的演示后,悉妮才明白了声音的概念。”悉妮的爸爸张世平说,“我们采用模仿口型、摆舌位等方法,悉妮的舌头被妈妈的手指摆来摆去,经过千百次的实验,她终于可以发出‘啊、哦、呃’的声音,也终于喊出了‘爸爸、妈妈’。”

经过一年多的训练,悉妮可以开口说话了,虽然有些不清,但终究打破了沉静。

悉妮的初中是在深圳市东湖中学读的。刚进校的时候,因为她的耳聋,校长有些犹豫。后来,是悉妮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感动了他。校长说:“这个孩子有着坚强的性格,有着健康的心态。她始终不承认自己是残疾人,她觉得耳聋只是她碰到的一点小麻烦。”为了这“一点小麻烦”,悉妮得比常人多付出多少努力!

一家报纸的记者曾经这样问悉妮:“你自卑过吗?”悉妮说:“我从来没有自卑过,我绝对不会自卑。不管在家还是在学校,我都是快乐的!”

我们追寻张悉妮成功的足迹,看到的是什么?是进取,是自信,是乐观,一句话——是性格。

是的,每一个人的成功之路,都留下了良好性格的足迹,都是良好性格一点一点铺就的。塑造了良好的性格,就把握了成功的命运。

谁不渴望自己走向成功?人生通向成功的命运在哪里?

契诃夫说:“自己的命运应由自己创造。”千真万确,人人都是自己命运的创造者和设计师。命运就在自己手上,命运就在自己的性格之中。这是生活实践与科学研究的共同结论。

所以,我们要探索成功心理,就不能不探索性格的奥秘:什么是性格?我们需要怎样的成功性格?我们怎样塑造自己的成功性格?

好,下面让我们一同开始这样的探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