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应对拒绝,不要过分追究原因(1 / 1)

前面讲的是怎样委婉地拒绝别人,现在讲的是怎样对付拒绝,这有点像自相矛盾的寓言故事,但它对我们办事成功确有帮助。

求人办事过程中,被人拒绝也是常有的事。一时的拒绝并不等于事情从此无望,如果能正确分析对方拒绝的心理原因,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就有可能使自己的请求出现新的转机,退一步来说,不能立即使对方改变态度,也能给对方留下良好的心理印象,为以后的交往打下一定的基础。

从心理上分析,拒绝是有不同类型的,现将主要类型和对策列举于下。

1.一般拒绝

它是指对方虽然当时拒绝你,但不是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他们可能有一定的帮忙愿望,但由于对你缺乏了解,未能建立对你稳定的良好印象,因此,疑虑重重,陷入了一个想帮又不想帮的矛盾心理状态。为尽快解脱这种矛盾的心理,对方有时就会表示不帮忙。

这样的决定随意性很大,改变也较容易。有效的办法是多接近他们,很自然地展现自己的“真实面目”,让对方充分和全面了解你,对方的疑虑消除了,求人也就成功了。

2.执意的拒绝

这是指对方在拒绝前,对你有比较深入具体的了解,经过分析、对比、反复权衡利弊后做出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或是因为人家认为帮你忙不值得;或是因为你的个性、品质使对方大失所望;或是由于对方的某种固执的偏见。

要改变执意拒绝者的态度,一般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因而也不必白费力气。假如你确认对方是由于固执的偏见而拒绝答应你时,则可以用真诚的行动去感动对方,使之改变偏见。不过这需要较长的时间。

3.隐蔽的拒绝

这是指对方拒绝你的请求是出于某种心理需要,而不愿把真正的原因说出来,用某些不真实的理由搪塞你。对方不愿说出真实的理由,其情况是复杂的,大致有如下几种。

一是你提出的要求太高,对方无法满足,但又羞于说出本人能力的不足。二是对方对你不放心,对你拿不准,但又不好意思说出来。三是是否对你“特殊关照”,决策人意见不一致,觉得没必要把“内政”告诉你。

对于这种求助对象,要尽可能弄清其拒绝的真正原因,然后再采取相应的求助方法,或解释说服,或降低自己的某些要求,或等待时机。

要分辨“别人”的拒绝是属于哪种类型并不容易,需要有较强的察言观色、听话听音的能力,以及较准确的判断能力,而这些能力又需要丰富的社会交往锻炼才能获得。

对于有求不应,年轻人在办事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不要过分坚持。对方既已拒绝,必有原因,如果过分坚持自己的要求,不但会使对方为难,而且也会使自己陷于被动。一旦被坚决地拒绝,不仅心理上将很难接受,将来也会没有回旋余地。

第二,不要过分追究原因。的确,被拒绝的心理是很不好受的,任何人都想知道原因,但是如果穷追不舍地缠住对方,非问清原因不可,往往会破坏双方感情。

第三,保持礼貌。人生不如意的事很多,又何必在区区小事上计较个没完?被人拒绝后仍然要做到豁达大度,不抱成见。当你领会到对方拒绝的心理时,不妨自己把话打断,干脆表示没关系,反过来再安慰对方几句,请他不必介意。对方会感动过意不去,说不定以后还会很主动地帮你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