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福建一个小乡村的王宁生19岁时,怀着一个做老板的梦一个人来到了狮城——新加坡。
现在他已经是两个孩子的父亲,也是新加坡籍公民。在这里落地生根,当了个酿豆腐小贩。
"虽然是个卖酿豆腐的小贩,但咱多少也是一个老板,自己说了算!”
王宁生的脸上多少有点自豪。回忆起过去的日子,按王宁生自己的话说,他粗活、细活都做过了,什么苦也都吃过了。这15年来,他做过电子厂的工人,米厂的管工,还驾过油罐车、大货车,也卖过保险,现在则在两家冷气食阁里开了三个美食摊,卖鸡肉饭和酿豆腐,生活总算是安定了下来。今后的目标就是开办“王记”酿豆腐连锁摊。
他腼腆地笑着说:“当年来新加坡的时候,觉得能有个新加坡老板聘请我就算不错了。没想到现在我也能请新加坡人来为我打工了。”
王宁生是在2002年四处借钱再加上自己的一点儿积蓄,凑了几万元才得以在滨海城的食阁里顶下了个摊位来卖酿豆腐,走出了创业的第一步。当时,他对该如何做生意,豆腐从哪里进货,甚至是一碗该卖多少钱,都一无所知。然而才过去短短的一年时间,他又在珍珠坊的一家小食阁里开了一个海南鸡饭和一个酿豆腐摊。这些日子他正忙着再找两个合适的地点,继续把酿豆腐的经营规模扩大。现在王宁生已经请了四五个伙计来帮忙。
谈起当初的抉择,他说:“这也是没办法。金融危机以后,特别是这两年在新加坡很难找到工作。我有五号的驾照,记得一年多前去应聘一个职位,发现10多个人都在排队,他们当中有些都四五十岁了。我看着他们,心想:算了,还是把机会让给他们。我还年轻,为什么不自己拼一拼?"
“我觉得饮食业有利可图,于是就想顶个摊位。可是该在哪里开档,又该卖什么真的无从决定。我花了三个多月的时间看广告,到不同的食阁了解情况,和许多小贩聊天。最后才决定卖酿豆腐。因为它要求的花样多,又得注意保持新鲜,所以竞争者不算多。”
问王宁生为何不卖些福建家乡的小吃,这样或许更能发挥自己的优势。他说,路要一步步走,急不得。
谈起“雄心壮志”,王宁生的脸上泛着骄傲的笑容。
可是,有谁知道,10多年前,他刚来新加坡时,每个月的薪水只有三四百元,方便面常常就是他的“美味”三餐。现在步入中年的他开始建筑着自己的美食王国。这就是经岁月磨炼而铸出的最大变化。
王宁生说,当初他要开档时,同是来自福建的妻子并不支持,两人还争吵过。“家丑不可外扬。”他笑笑说,“可能是她胆子比较小吧。一直以来,我们的收入都不高。如果投资失败,不知道该怎么办。如果是本地人毕竟还有亲朋好友可以帮忙,可我们异乡人能找谁?”
“还好,现在生意总算是有些眉目了。不过,做这一行也挺辛苦,从早到晚要忙10多个小时,假日也没得休息,牺牲了很多家庭时间。”
王宁生说,现在他一心琢磨的就是怎么样才能打响王记酿豆腐这块招牌。他报读了酒楼餐馆业公会为期两年的进修课程,即将毕业。老师教会了他这个外行各种美食的烹调法,还有不同材料的配搭等知识,理论与实践经验相结合,揣摩创新的时候就会更有感觉。
“我把供应商送来的辣椒等酱料再重新炒,并加上一些自己的配料,这样吃起来更香。做生意得有自己的特色之处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