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诡辩其实很简单 没有用处的用处(1 / 1)

全生避害是先秦道家的根本观点。但如何避,道家的几位代表人物的方法也不尽相同,比如杨朱的避就是通常意义上的隐遁。庄子则认为人世繁杂,不管到那里隐藏,总还是难以幸免。所以到了庄子想到了思想上的大彻大悟,从更高的观点看生死,看物我,看世界。无用之用也含有这一意义。《人世间》中讲到一棵很大的栎树,长得歪歪扭扭,是不材之木,没办法做房梁,所以匠人不砍它。无用是全生的方法。庄子又在《山木》篇具体分析了这个道理: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止其傍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天年。”就是说,这棵大树因为自己不能成为栋梁才得以善终。

但是庄子很快就碰到了一件跟他这个理论相矛盾的事。他们一块下山,住在了庄子的一个朋友家。朋友大喜,让自己的小儿子去杀雁款待他们。小儿子问父亲:“这两只雁,其中一只能鸣,另一只不能鸣,杀哪个?”主人说:“杀不能鸣的。”第二天,离开故人家之后,弟子问于庄子说:“昨天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天年;而主人家的雁,却因不材而死。先生您要怎么办呢?"

庄子笑着说:“我要将处在材与不材之间。”这材与不材之间的论调,也是庄子智慧的一环,但是在这个故事里倒有点诡辩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