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9年年底发布的一份中国家庭孕育方式报告里,一组数字引发了广泛的讨论:90后年轻妈妈不上班的比例达到了夸张的79%,而95后全职妈妈的比例竟然达到了82%。
让妈妈全职带娃,通常来说,是一个家庭综合权衡之下的选择,它是由很多现实因素促成的:家里没有老人帮忙,请保姆太贵,孩子上幼儿园前缺乏社会托管机构的支持,爸爸的收入比妈妈高很多……
总之,做全职妈妈,不管是寄托了你自己人生理想的选择,还是无奈之下的妥协,做出这个决定时,你应该先知道自己需要怎样的支持。
让家人认可全职妈妈也是一份工作
有个美国人专门算过老婆全职在家的劳动工资,包括采购、清洁、做饭、老公的工作助理等,如果按市场化的价格折算,大概是7万美元一年,约合人民币49万,相当于月薪4万元。
而在我们“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认知里,把全职妈妈等同于不用工作,靠爸爸赚钱养家,对女性来说非常不公平。全职妈妈本身是一份工作,承担着维持家庭运转、抚养孩子、照料老人等繁重的辛劳。
事实上,虽然让妈妈回家是一个家庭的选择,但其中难以消解的负面部分,比如妈妈放弃事业上升通道和收入、缺乏社交的孤独感、被家务淹没的无意义感等,绝大部分只能由女性独自承受。
所以,在你选择做全职妈妈时,一定要和家人,尤其是和你的丈夫,有充分的沟通,确保他对这件事完全理解,认可全职妈妈也是一份职业,只不过服务的对象是自家人。更重要的是,妈妈全职在家,不代表爸爸就可以当甩手掌柜,在家务和育儿上完全放手,这是一定要守住的底线。
全职妈妈的时间规划
莉莉当年生下大宝后面临的现实,一是家里没有老人帮忙,二是老公收入不错但工作很忙。于是她回家了。
大宝养到2岁,二宝又来了。终于等到老二也上小学,她想重新看看工作机会时,已经不知不觉全职在家十年了。
有个名词叫作“工断女”,指的就是工作履历出现断层的女性,特指因结婚生孩子而中断工作的妈妈们。在我们目前的职场文化里,很难认同全职妈妈的劳动价值,十年的断层之后,职场已经对莉莉关上了大门。
而元元给自己做了一个两年的全职计划:第一个阶段是孕期,在家接一些文案私活,看看母婴号学习;第二个阶段是孩子出生后的大半年,基本上就是看孩子、做家务,有点空闲时间也是赶紧翻翻书看育儿知识;第三个阶段就是最后的过渡期,先逐步断奶,开始刻意“溜号”让孩子适应,然后提前两个月接婆婆过来,磨合育儿代沟。
元元花了三周时间顺利上岗,从服装编辑跨界母婴号编辑。工作后,她每周末会冻好辅食,工作日早上在公交车上想好工作选题和计划,争取晚上能按时回家,和老人、孩子一起完成这个适应的过程。
这个叫元元的妈妈就在我的团队工作,她从一个完全的母婴行业新人一路成长,现在已经是独当一面的部门负责人。从回家做全职妈妈到复出职场,她一直保持着清醒的时间规划。
当你做出做全职妈妈的决定时,心里要有一个初步的设想,你的全职妈妈是阶段性的还是长期的呢?孩子上学后,白天有了一些空闲时间,你打算怎么安排呢?这些事情是应该有个规划、做些准备的。
从大环境上来看,大部分全职妈妈在孩子上学后,还是希望能回归社会的。就算真的彻底不工作,你可能也需要做一些能和社会发生联结、证明自己社会价值的事情,那可能是什么呢?
在家庭生活中找到自己的锚点
这个锚点,就是找到自己能够付出热情、获得价值感的事情。
每个人的性格、能力、爱好都不一样,有些人确实能在家庭生活里实现自己的价值,还有些人通过做全职妈妈而在生活里习得技能,拓宽了人生的可能性,找到了再次出发的跑道。我在这几年的创业经历中,遇到很多这样的妈妈,她们当中,有的像我一样开始写作,有的自我钻研成了收纳、插花高手,有的因为给孩子讲故事特别好听开始当主播……
不管是健身、阅读、烹饪,还是育儿,在互联网时代,你在职场生涯和自我成就上的选择可以更为个性和多元。任何一件事做到极致,能产生交换的价值,这就是大家津津乐道的变现。全职妈妈不一定非得用赚钱来证明自己,更重要的是,眼前的生活到底有没有办法给你带来成就感,能不能给你一个自信、自洽的精神面貌呢?
这个问题,你也许不用现在想,但答应我,一定要尽早想。
我想了很久,觉得不能同时兼顾好事业和家庭。
梅琳达·盖茨在自传《女性的时刻》里提到,怀上第一个孩子后,她决定放弃工作,回家带娃。当时,她的丈夫比尔·盖茨非常吃惊,作为整个微软学历最高的女人,梅琳达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工作。即便如此,她仍然没有信心可以做到“兼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