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大地从睡梦中苏醒,揉揉眼睛,伸伸懒腰,万物开始茁壮成长;夏天,她穿着深绿色的裙子,为人类提供遮风避雨的“大伞”,在人间婆娑起舞,展露风姿;秋天,她从头到脚都换上了金色的外衣,美丽的“秀发”悄悄落在地上,快乐地看着人们忙于收获;冬天,飘舞的雪花轻轻吻着我们的头发、脸蛋、身体,大地一片洁白,提醒我们严寒来了,要多穿点。一年四季都是大自然创作的水彩画,都具有各自不同的色彩,你最喜欢哪个季节呢?
丰子恺在年轻时最喜欢春天。他喜欢杨柳与燕子,尤其喜欢“初染鹅黄的嫩柳”。“正月二月之交”,他“看见杨柳枝的线条上挂了细珠,带了隐隐的青色而‘遥看近却无’的时候”,心中便充满了狂喜,“这狂喜又立刻变成焦虑,似乎常常在说:‘春来了!不要放过!赶快设法招待它,享乐它,永远留住它!’”那时他只想拼命留住春天,把其他季节都看作春天到来的过渡,对秋天毫无感觉。
可是等丰子恺过了30岁之后,他开始对春天产生深深的“厌恶”,他说:
每当万象回春的时候,看到群花的斗艳,蜂蝶的扰攘,以及草木昆虫等到处争先恐后地滋生繁殖的状态,我觉得天地间的凡庸、贪婪、无耻与愚痴,无过于此了!
尤其是在青春的时候,看到柳条上挂了隐隐的绿珠,桃枝上着了点点的红斑,最使我觉得可笑又可怜。我想唤醒一个花蕊来对它说:“啊!你也来反复这老调了!我眼看见你的无数的祖先,个个同你一样地出世,个个努力发展,争荣竞秀;不久没有一个不憔悴而化泥尘。你何苦也来反复这老调呢?如今你已长了这孽根,将来看你弄娇弄艳,装笑装颦,招致了**、摧残、攀折之苦,而步你的祖先们的后尘!”
他开始喜欢秋天,觉得秋天与自己的心境最为融合。他常常融在秋风秋雨秋色秋光中,忘却了自己的存在。秋天大地安静,花草不争不抢,它们都要走向共同的命运——衰落、枯死,就像人类总归要走向衰老、死亡一样,秋天让人们看到了生命的另一面。人们往往赞赏春天的万物勃发,却没有留意秋天里花草勇敢地面对衰老、死亡,这何尝不是一种伟大、谦逊?孔子曾经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它的意思是说:“我15岁,有志于学问;30岁,(尽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40岁,(掌握了各种知识)不致迷惑。”丰子恺已经到了而立之年,他看过了三十多次的春去春来,对于花的争奇斗艳感到厌倦、麻木,对于世间的荣枯、盛衰、生死、有无之事已经看淡、看开,不再像原来那样惜春、叹春,想拼命挽留春如同挽留不可复返的青春。他反而喜欢秋天的安静、不争不抢、顺其自然。
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不同的心境下,丰子恺看待同一样事物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这也在启示我们,带着不同的心情去观赏生活中的事物时,会产生不同的感受。现在你也许更喜欢春天,未来你也许会更喜欢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