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鹃,又名子规、布谷鸟。在春夏之际,杜鹃会彻夜不停地鸣叫,而且叫声中带着悲凉。因为杜鹃的口腔上皮和舌头都是红色的,就好像叫得满嘴流血,所以有了杜鹃啼血之说。杜鹃有这样悲凉的叫声和啼血的形象,以至于附会在杜鹃身上的故事和传说都是无比悲凉的。
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国的国王,因爱惜有才能的人,禅让退隐,后来,不幸为国而死,死后其魂化为杜鹃鸟,暮春啼鸣,以致口中流血,其声哀凄,令人悲恻。
杜鹃不只在故事中是悲剧形象,在诗歌中的意象也跳不出一个“悲”字。
人们在表达伤心的爱情时会想到杜鹃,如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有这样的句子,“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用以比喻自己一颗爱而不得的心永远悲伤。
在表达仕途不如意,人生落魄时也会想到杜鹃,白居易因为谏言被贬为江州司马后,写下了《琵琶行》,其中有“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之句,以此表达自己的失意、感伤。
人们在表达执着的家国情怀和宁死不屈的牺牲精神时,也会想到杜鹃。如文天祥《金陵驿》末句写道:“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表达了死后一定要化成啼血的杜鹃,飞回江南。诗人的家国之痛抒发得沉挚、悲壮。
在孤单旅程中,思念故乡的人,也会想到杜鹃。如黄升在《南柯子》的词尾哀叹:“粉痕销淡锦书稀,怕见山南山北子规啼。”羁旅之人听到“子规子规”的劝归之声,更容易触发愁思,勾起思乡之情。何况山南山北处处都有子规,离愁别恨无处可逃。再如李白的《宣城见杜鹃花》:“蜀国曾闻子规鸟,宣城还见杜鹃花。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把杜鹃花开、子规悲啼和诗人的断肠之痛融于一体,表达了深切的思乡之苦。
诗歌中的杜鹃,既有悲的意蕴,也有不屈的意味。这一意象可用在多重意境中,因而,被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