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历经一个月的路途颠簸,与长子苏迈于当年2月抵达黄州。他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身为罪臣不能入住黄州官府,他只得住到城内破寺定惠院中。
在去黄州的路上,他想象过黄州的样子。经过淮河时,他还作了《过淮》一诗:“黄州在何许?想象云梦泽。吾生如寄耳,初不择所适。但有鱼与稻,生理已自毕。”从描述中可以看出,对于未来的生活,他已没有太多的要求,有“鱼与稻”,也就满足了。
初到黄州,只有他与儿子苏迈两人,饮食上“随僧蔬食”,还感觉不到生活上有多大的压力。因此,他的《初到黄州》诗,笔调诙谐风趣,大气平和。前四句诗写道:“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诗句中既有“自嘲”也透着满足。
但是诗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实生活,被贬黄州是苏轼政治生涯中受到的第一次打击,而且是因为写了几句诗就被人诬陷而被贬官。他内心深处一定是沉郁的,但是他的诗是写给别人看,甚至是流传后世的,所以不妨先把那点苦闷藏起来。
生活的打击并不到此为止,随着家眷的到来,苏轼家中三餐都难以为继了,这是苏轼从来没有遇到过的穷困生活。
苏轼不得不放下读书人的架子,在黄州开始了自食其力的躬耕生活。他把自己开垦的荒地称为“东坡”,并自称“东坡居士”,因此被人们称作苏东坡。
苏轼出身书香之家,父亲苏洵是文学家,大伯苏澹和二伯苏涣都是进士,苏轼少年成名,在“乌台诗案”之前仕途顺利,衣食无忧。在黄州,却要为了温饱而去种地。如果是别人面对这么大的生活落差,很可能就想不开了。苏轼以前没吃过苦,在苦难面前,作为一个博学之士,一个在哲学、儒学、道学方面富有学识的人,对于人生中的失意,有自己独到的看法。他的思想深度也能够让他超越这种失意。
到黄州的第三年,他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词《念奴娇·赤壁怀古》,开头便是“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气势磅礴,不同凡响。一个人能够把自己的困苦放在一个很大的背景下去看,那困苦也就显得很小了,甚至可以藐视。
苏轼因为“名气”大,在黄州交了一帮朋友。一次醉酒后,他挥毫写下《临江仙》一词,结尾处吐露:“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第二天,这首词在黄州传开,黄州徐太守闻知此事大吃一惊,以为苏轼跑了,连忙赶到苏轼住处,结果发现苏轼仍醉酒未醒,卧床酣睡。
元丰七年(1084年)正月,宋神宗准备将苏轼召回起用。但苏轼的政敌们坚决反对,最后双方做出让步,将苏轼调到汝州任团练副使。虽说离京城近了,但对于苏轼来说,没多大意义,只是圣命难违,苏轼不得不离开谪居了四年的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