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不仅是浪漫的诗人,还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他的散文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激励了后世无数的仁人志士忠心报国,而他自己也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这句名言。北宋中期,他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被称为“庆历新政”。
当时,北宋正处于内忧外患之中:内部,官僚队伍庞大,财政入不敷出,买官、卖官情况严重,人民生活困苦不堪;外部,辽国和西夏国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1043年,在宋仁宗的支持下,参知政事范仲淹写了《答手诏条陈十事》上交仁宗,从官吏管理、农业生产、军队整治、实行法治等方面提出10条让天下太平的改革主张。由于这些主张是范仲淹在庆历三年提出的,所以又被人们称为“庆历新政”。
宋仁宗听取了大部分意见,开始施行新政。但是新政触动了太监与贪官污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疯狂反对和阻挠。他们暗中联合起来栽赃、陷害支持新政的官员,一方面在经济上诬告支持新政的官员贪污;另一方面在政治上诬告范仲淹结党营私,并设下圈套,诬告支持新政的大臣富弼意欲谋反。反对之声此起彼伏,宋仁宗动摇了。为了维护朝廷的稳定,维护皇帝的专制统治,他“掉转枪口”,朝支持改革的大臣“开炮”。
庆历五年初,宋仁宗将改革大臣范仲淹、韩琦、富弼、欧阳修等人相继贬官,逐出京城,各项改革也被废止,实施了一年零四个月的“庆历新政”以失败而告终。
范仲淹先被贬到邓州,之后又去了杭州、青州。1052年,他被调往颍州,在前往颍州的途中,不幸病逝,终年64岁。
“庆历新政”实施时间虽短,但在范仲淹的主持下,宋朝政治面貌焕然一新:一批庸人被裁掉,官僚机构开始精简;科举中,一批有特殊才干的人员得到提拔任用,全国也普遍办起了学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