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多读一些唐诗,就会发现:唐朝的诗人可真爱喝酒啊!

高兴时要喝酒,“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发愁时要喝酒,“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送别时要喝酒,“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相遇时要喝酒,“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写诗时要喝酒,“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连打仗时都要喝酒,“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再看看他们喝酒的量,动不动就“会须一饮三百杯”“千杯绿酒何辞醉”。你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喝这么多酒,他们的身体能受得了吗?其实,唐朝的酒多数和现在的啤酒、果酒度数差不多,大家喝起酒来,可能主要是拼肚子的“容量”,而不是拼“酒量”。

要想酿出高度酒,就需要后来的“蒸馏酿酒法”,而这种方法要到元朝才传进中国。唐朝酿酒主要是靠自然发酵而成,比如最常喝的“白酒”,并不是今天喝的白酒,而是用白米酿出来的、颜色以白色为主的酒。这种“白酒”是按照一定比例把米、水、酒曲混合,装入大瓮中密封起来,发酵后完成的。发酵时间往往从几天到几个月。差不多时间到了,还要撒上石灰——因为里面还有微生物呢,要继续发酵酒就会变酸了,撒石灰就是为了结束发酵过程。听起来是不是有些吓人?喝石灰水吗?

这样发酵出来的酒,看上去也有点吓人——是发绿的,上边还漂着一些形似蚂蚁的泡沫,酒色浑浊,所以它的名字也就是“浊酒”。这种浊酒虽然颜色吓人、制作粗糙,价格也便宜,但是一样很受大诗人的欢迎。比如白居易的诗句:“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还有李白说的“千杯绿酒何辞醉”,其中“绿蚁”“绿酒”说的就是这样的浊酒。咱们觉得吓人,但“诗魔”“诗仙”一样喝得有声有色、千杯不够。

对浊酒进行精细的加工、过滤,滤掉其中的酒糟、酒渣,酒的颜色就变得清亮透明,这就成了“清酒”。不过清酒比浊酒可是贵了不少,李白曾说“金樽清酒斗十千”,就是说一斗清酒价值万钱,一般人可真消费不起。

好的酒要用高级的酒曲,发酵过程也更讲究,所以酒的颜色就不是发绿的了,是什么样色呢?“玉碗盛来琥珀光”——是金亮的琥珀色。

唐朝“白酒”的味道如何呢?放心,你不会觉得辣口,只会觉得甜。这种酿造方法,会让其中的粮食充分“糖化”,所以这种酒的口感会更像现在的醪糟、米酒。

除了这种“白酒”,唐朝人也会喝果酒,其中主要的就是葡萄酒。所谓“葡萄美酒夜光杯”,本来中原地区并不出产葡萄酒,唐代打通了西域之后,丝绸之路繁荣通畅,葡萄酒才开始从西域引进来。后来唐军破了高昌,把葡萄酒的酿造技术带回了中原,葡萄酒在中原地区推广开来,当时的“河东乾和”葡萄酒,堪称中国最早的顶级葡萄酒“品牌”,虽然昂贵但是大受欢迎,在边境和中原地区也慢慢开始酿造起来。

另外,当时人们还会在“白酒”中加入一些“调料”,做成不同名目的调制酒,比如端午节喝的菖蒲酒、重阳节喝的茱萸酒,都和这个节日的习俗、意义相关,这变成了一种文化。

“劝君更尽一杯酒”,虽然我们不知道这杯子里装的是浊酒、清酒,还是果酒,是便宜质朴的酒,还是昂贵精美的酒,但酒杯中的情义一定是无比珍贵的。(本课撰写:张敬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