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记性不好的时候,就会自嘲说:“哎呀!我怎么记性这么差啊!难道我是鱼吗?”传说鱼的记忆只有7秒,但科学已经证明这是谣言,其实鱼能记住一两年前的事情。心疼地抱抱鱼,原来这么多年,鱼一直在为我们背锅啊。人类,你了解自己的记忆特点吗?
1885年,德国有位心理学家叫艾宾浩斯,他提出了“遗忘曲线”以说明人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总是先快后慢,遗忘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这个结论科学吗?对我们有什么意义?
艾宾浩斯用自己做实验,他每天规定自己要记住三个字母为一组的无意义音节列表,比如zef、pis这些音节,虽然可以拼读出来,但是没有任何语言意义,因为这些字母是随机组合的,这就增加了他记忆的难度。首先,他会记录自己要用多长时间记住这组字母。过一段时间后,他会检查自己需要复习多长时间才能再次背诵这些字母。
通过研究,他发现他学习完新音节后,过20分钟后,只记得58%的新知识;过1小时后,他还记得44%的新知识;31天后,他记得的新知识只剩下21%了。这就说明遗忘的速度是不均衡的,而且刚开始遗忘得最快。
他还发现,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更容易记忆。背一首长诗,他读9遍就记住了,可是如果背同样数量的无意义音节,他需要读80多遍才能记住。
大家可别小看这条“遗忘曲线”规律呀,如果掌握了它,你的学习和记忆就能事半功倍了。在平时学习中,我们怎么运用这条规律呢?
1.要及时复习新知识。艾宾浩斯告诉我们,新知识一开始遗忘得最快,20分钟后,他只记得一半的新知识了。其实,及时复习比我们完全遗忘后重学要节约很多时间。两千年前,孔子也说过要“学而时习之”,学习之后就要经常温习,他老人家真有先见之明呀。
2.要把材料转化成有意义的材料。我们可以给材料编口诀、编故事、编歌,或者通过联想记忆。
3.不同的学科交替学习。大家想知道课表的秘密吗?为什么学校要把语文课、数学课穿插在一起上?如果把语文课都集中在一个月内上完,是不是更有效率?原来学校早就考虑到记忆的规律了。内容相似的材料会互相干扰,影响记忆,如果我们一个月里都在学语文,记忆的效率反而会低,所以要把各门学科穿插着学习,这就是课表的秘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