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多么难接受的一点。现实中,我一直视自己为好人,而从记事起,我就是一个超懂事的小大人,小时候不给父母添麻烦,大了不给别人、单位和社会制造麻烦,不自觉地都要想着付出,沾一点便宜就愧疚,如果不是学心理学,我势必会成为一个超级好人。然而,这个梦却对我说,你是魔鬼!

不过,事情不能就此结束,还要继续思考:这个魔鬼,到底是什么?

这个精神病男子,他不用做什么就让整个世界中毒,并带来鱼、飞鸟和人的死亡,就像死神,而他还带来了性。这不正是弗洛伊德所说的死本能吗?也可以说,他身上流动着原始的性与攻击——弗洛伊德所说的人类两大驱力。

弗洛伊德的女弟子克莱因说,婴儿先天处于可怕的心理状态,也即被死本能纠缠的状态,是母爱,让一个婴儿的内心得以转变。

不过,曾找克莱因做过多年治疗的温尼科特,在这一点上有自己的意见。他认为,婴儿可怕的偏执分裂状态,是护理环境失败的结果。也即,没有原始母爱贯注,没有足够好的妈妈,婴儿会坠入到孤独与黑暗中。

若依照温尼科特的理论,我的第三个梦是第二个梦的结果,因第二个梦中不能相信爱的存在,从而跌入到第三个梦的地狱之中。

但在克莱因看来,我第三个梦更原始,第二个梦中若确认了爱,是可以救赎第三个梦的。

谁对谁错?或许,这个理论上的分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观点有一致性:若无足够好的母爱,一个人的内心就有很大一部分坠入到黑暗中。

不过,这部分黑暗并非全是缺点。那位精神病男子,虽智商不高,但有强大能量,做事绝不拖泥带水,什么目的都可达到。

这与现实中的我截然相反。现实中,我是好人,智商尚可,但强大这个词与我没有关系,我多数时候消极而被动,做事总拖泥带水,考虑太多。

如果我有精神病男子的这些特质该多好!再进一步说,如果我能拥抱第三个梦的黑暗,该多好!

比起前面两个梦,第三个梦的意象要丰富很多,解析起来也很有价值。

先说说那颗人头,头即头脑,即理性,即思考,即超我,而精神病男子恰恰就像是有身无头,他智商低,且从不思考,他只是第一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他是我的本能,我的欲望,我的本我,它的自由展现,必须在无头的情形下才可以实现。所以,这颗人头是精神病男子砍下的,也是我砍下的,必须砍下人头,精神病男子所代表着的本能力量才能涌出。

再说说周杰伦。他的歌我没感觉,但他的人我喜欢,觉得他自在,有自我力量,而本能也没压抑。再者,他大有名气。而我,是小有名气,梦中接近他,意味着我想向他靠拢。但这一部分,我通常并不怎么承认,我总觉得,名气是我专心写专栏自动带来的,而不是追求来的,我无欲无求。如此可看到,我否认自己对名气的欲望。

其实,在现实中,我否认自己的所有欲望,即精神病男子代表的那一面。

晒谷场是梦中最生动的一幕。疯子和几个三四岁的小孩跳舞,引导出他们强烈的性能量,这能量都形成一个电影《大武当之天地密码》里天丹运行时的那种气场。三四岁的小孩,按弗洛伊德的理论,正处于俄狄浦斯期,刚有了性意识,并且是指向自己的异性父母,而与同性父母竞争。俄狄浦斯期若不能过渡好,会导致种种性问题,常见的是压抑。

梦中,性能量先让一个小女孩不安,而后让晒谷场上的大人恐惧,最终出现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小和尚,才破了这个性能量场。

这是梦的结束。也许,这正是我童年的终结。精神病男子所代表着的原始能量,经过种种挣扎,最后,归一到代表着无欲无求并且无害的小和尚这一经典形象中。

小和尚的形象,确实是我多年来的形象。中学和大学拍的照片,我脸上有一种义正词严的味道,而心中,则是落寞与无欲。

这绝非是什么心灵的力量降服了本能,而是理性的力量压制了本能。甚至可以说,是理性克制住了生命之水的自然流淌。概括来说,第三个梦,揭示的是我的原始能量,是如何被看待,又是如何被驯服的。

第二个梦,讲的是爱。第三个梦,讲的是原始的生命能量。

将两个梦结合起来看,可得出一个结论:若没有爱,原始的生命能量,会被视为可怕的魔鬼,但若有爱,原始生命能量被照亮,那么,这就是生命本身。

原始的生命能量,弗洛伊德称之为力比多,而温尼科特则称为活力。力比多一词非常有力,而且有一种原始的感觉,但活力一词更能说明问题。

温尼科特认为,若有一个高质量的母子关系,儿童的活力会被接纳,于是得以伸展。儿童认识到,他的活力不会伤害这种关系,不会被母亲所讨厌,相反会促进母子关系。于是,他就不必压抑自己的活力,他的行为,都是很自然地出自内心,都是自发性的,而不是让妈妈高兴。并且,孩子深信,他自发性的行为,是有益于这种关系的,所以就能以人性化的方式呈现。

相反,若母子关系缺乏质量,特别是妈妈不能接纳孩子的活力,看不到孩子的感受,而希望孩子顺从自己,那么,孩子的活力或者说生命能量之流,就被阻断了。孩子发现,他的活力,会伤害与母亲的关系,那么,他会发明种种策略来压制自己的活力。

具体到我自己身上,我没挨过一次打,没挨过一次骂,每一次重大的人生选择,父母从不干预,他们也不会否定我的感受。不过,我患有严重抑郁症的妈妈,没有精力呵护我的活力。我最原初的那些活力,也即种种欲求和声音,对妈妈会是一个挑战。再大一些,当我带着活力在世界上——也即我的村子里——冲撞时,若带来麻烦,那也会是在村里处于弱势的父母难以应对的。

至少,妈妈到现在还会常说一句话——“安静。别吵了。”她说这些话时都不会使用感叹句,而像是陈述句。

温尼科特认为,活力是每一个生命与生俱来的,它要向外界伸展自己,索要存在空间。妈妈要肯定孩子的活力,而不是压制。但流传的育儿经中,教导父母打击孩子活力的声音比比皆是。譬如新浪微博上流传这样一段文字:

从孩子出生开始,父母就要训练他们使其有能力对自己的欲望说不,并且愿意顺服父母。孩子们要懂得,这个世界不是围着他们转的。孩子在年幼时的意志若没被降服过,他就会以为他应能得到任何他想要的东西。最终,他就会产生一种受害者的心理:他永远没错,别人要为他的痛苦负责。

这样的文字之所以产生,在我看来,也是害怕我第三个梦的东西。

活力,即力比多,即欲望,源自我们共同的生命之河。如果孩子发现他能通过活力,先与妈妈,而后与爸爸,乃至更多亲人甚至整个世界建立关系,那么,他的活力或欲望就会成为流动的生命之水。相反,若他的活力或欲望总被否定,那他要么成为我梦中的和尚而无欲无求,要么干脆就做一个黑暗的人,让自己的欲望以黑暗的方式表达出来。

任何一种带有心灵感应的爱,都可以让阻断的生命之水重归流动,特别是爱情。

心理学有一个概念叫体重的心理平衡点,其意思是,若无重大的心理事件发生,一个人的体重会一直保持相对的稳定。对此,我有深切的体会。有十年时间,我的体重一直保持在120斤左右,最高不过124斤,最低不过116斤。为了增肥,我试过多种方法,都无效。但有了一段很好的恋爱后,再用以前用过的方法增肥,一个月内竟然长了约15斤。

以前虽然知道恋爱让我体重的心理平衡点得以打破,但不知为什么。今天再想起增肥一事,我想,是恋爱让我的生命之水在一定程度上流动起来,而终于滋养了我。

这和三个梦中的道理是一样的。若第二个梦中的爱得以确认,第三个梦就不会如此黑暗了。

这三个梦是我的大梦。大梦,也即超重要之梦,这种梦意味着,一个人不仅碰触到了个人最深的无意识,也碰触到了社会乃至人类的一些共同的无意识。

我想,第二个梦的缺憾和第三个梦的黑暗,也是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这有很大的合理性,因为,在一直重男轻女的中国,是没资格普遍得到高质量母爱的,这导致太多人会有我第二个梦的缺憾,并且更严重。因这一缺憾,太多人的欲望只能藏于黑暗中,而一旦追求欲望时,就以黑暗的方式呈现。

最容易的一点就是,一个又一个的母亲觉醒,一个又一个的家庭觉醒,家庭支持母亲,而母亲支持孩子,让孩子三岁前体验到,他的欲望是很好的活力,是被接纳、被祝福的。

碰触你的内在婴儿

父母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爱与自由。

爱,这个含混的词,大家都能接受。毕竟,太多父母觉得,自己怎么对孩子都是爱。

可自由呢?每当我讲课时谈到要给孩子自由,总有人问我,那孩子要杀人放火怎么办?

这并非是对我的质疑,而是这些大人真的焦虑,若给孩子自由,孩子就会做出破坏性的事情。

这是怎么回事?简单说,可以理解为,问这个问题的人,他们内在有一个充满破坏欲望的小孩,他们一直花力气控制这个内在小孩,而一旦放开控制,他们就担心这个内在小孩驱动自己做很多可怕的事情,如杀人放火。

然而,这个可怕的内在小孩是怎么形成的?

咨询师个人的突破性成长,会带来个案的突破性变化。

这个道理,在我身上屡屡呈现。

2012年6月底,我做了那三个让我一夜长五根白发的梦之后,我的咨询也常常进入到一种很深的境界,简而言之,在我的咨询中,来访者开始很容易地去碰触到自己的内在婴儿。

第一个突破性的个案,是在我做那三个梦后不久,发生在一位男性来访者的身上。

那次咨询,他的问题是,妻子想要孩子,而他抗拒。两人为此吵了一架,第二天他在咨询中谈起了此事。

为什么他不想要孩子?他说,有两个原因。

第一,他感觉在和妻子的关系里,他是个孩子,而妻子是妈妈的角色。他很依恋这种关系。但妻子说了,她讨厌这种感觉,如果他们真有了一个孩子,她就会丢开他不管,把精力都放到孩子身上。也就是说,如果真有孩子了,他就被“老婆妈妈”给抛弃了。

第二,他感觉和妻子还不够亲密,他们的关系质量有问题,总激烈地吵架,他觉得还没到要孩子的时候,他没准备好。

两个理由听上去合情合理。我们是视频咨询,他讲得投入,我听得投入。专心听他讲的时候,突然间,我有了奇异的感觉,觉得书房的空气变了,有了一层诡异的色彩蒙在每一件物品上,我的身体也有了说不出的感觉,像恐惧,但恐惧又不足以表达出那种感觉。有点像自己见了鬼一样。

我将这种感觉告诉他,但没对他说像见鬼一样之类的话。听我描述这种氛围时,他一下子不行了,身体僵直在他的椅子上,充满恐惧地对我说:“我看见了!我看见了!”

我问他看到什么了。

他的身体和声音都颤抖着说,看见一个婴儿。并且,一股冷气从他尾椎升起直冲到后脑,他的身体不能动弹了。

咨询中有时会碰到这种情形,一种可怕的意象将来访者吓到,令他的身体僵直在那儿,不能动弹。这时,我深信这是非常有道理的,所以不会慌,而是先和自己身体保持链接——即感受自己的身体并觉知自己的感受。然后,引导对方做感受身体的练习。

练习的步骤可以从头到脚,也可以从脚到头。我一般喜欢从脚到头,先让来访者感受双脚放在地上的感觉,假若时间充裕,可以一点点感受每一个脚趾,再到脚心、脚后跟、脚踝……然后到小腿。这样一点点地感受整个身体。同时,保持很自然的呼吸。

这个办法非常有效,既可以让来访者镇静,也可以让来访者放松下来。果不其然,这样进行了约十分钟后,他的身体可以动弹了。

这时,我问他,他看到的婴儿是什么样的。

他仍心有余悸地说,一个很小的婴儿躺在那儿,浑身散发着蓝光,那种感觉就像日本第一恐怖片《咒怨》中的那个鬼孩。他试着去碰触这个婴儿,而就在他的手将碰触到婴儿那一刹那,婴儿发出“嗷……”的一声猫叫,就像《咒怨》中那个鬼孩的叫声。这让他感觉很恐怖。

我接着问他,如果你是这个婴儿的话,你觉得他的感受是怎样的?

他体会了一会儿说,有两个感觉。第一,很绝望,这个婴儿觉得没有人爱自己;第二,怨气冲天,他想毁了这个没有人爱他的世界。

我又问他,那你想对这个婴儿说什么?

听我这么说,他的眼泪一下子流了下来。他说,我想对他说:“抱抱,让我抱抱你。”

这一刻,他瞬间明白,这个婴儿,就是他自己。

并且,是他最深的自己。

这次咨询让我想,莫非我第三个梦的精神病男子,和他这次的鬼婴儿意象,其实是一回事?

也即,我们都是最初的母婴关系出了问题,都不能在婴儿时与妈妈构建很好的链接,结果导致我们内心中都有严重的缺失。

当时,这还是一个假想式的推理。但很快,其他一些个案的进展验证了这个推理。

譬如,一位女性来访者,她在怀孕时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一个四岁左右的恐怖小孩,一样是觉得没有人爱自己,浑身散发着蓝光,在诅咒这个世界,恨不得让整个世界消失。

后来,我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调查,让网友们练习做“碰触你的内在婴儿”:

闭上眼睛,安静下来,先花五分钟感受身体。足够放松后,想象一个婴儿在你身边……

他会在哪个位置?他是什么样子?什么神情?看着他,他会和你构建一个什么样的关系?

有人的意象很好,他们看到的婴儿很快乐很满足,譬如:

◇看到一个婴儿吃饱喝足、心满意足,趴在我身旁地毯上,抬着头调皮地眨着眼睛和我逗着玩。

◇我躺在他右侧,一个眼睛大大、咧着嘴笑的男婴,光着身体穿着尿不湿,好可爱的样子,忍不住亲了又亲,逗他玩,哈哈!好喜欢他!把他抱在怀里,将他当作上帝给我的礼物。

◇她躺在我右侧,咿咿呀呀手舞足蹈,不时看我一眼,眼神平静,很愉悦。

有人的意象一般,譬如:

◇她在我右后侧,像小猫一样,静静拉扯我的胳膊,想让我注意她。

◇刚出生的粉色婴儿趴着睡在我旁边,我想去拥抱他,但是没敢,怕伤害他吵醒他。

有人的意象中,他与婴儿的关系不怎么样,譬如:

◇我的脸,在冷笑。

◇在我的右侧,他一动不动地睡在棉褓里,只露出一张小红脸,闭着眼睛,面无表情,似永远睁不开眼睛。我的婴儿好像没有呼吸。我看到他,不知如何是好。

◇那婴儿在我腹腔右侧,非常哀伤和恐惧,看到我靠近,就向后退,充满怨恨,而我发现自己也并不爱他或她。我很想转身离开,因为这样的关系怎么都是痛苦的。

有人的意象就很恐怖:

◇总是无法做类似的练习,开头居然睡着了……回过神来却又无法想象一个婴儿,只看见一个塑料娃娃在对面,我害怕……再想就是真实的孩子模样了,或许因为孩子正在身边睡?

◇我发觉小婴儿躺在我身边,很无助很可怜,她很难受却不说话,我特别特别想去抱抱或亲亲她,为什么我现在一想到这幅画面就想掉眼泪?

◇我的第一反应是日本的恐怖片,然后就不敢想下去了。我是不是有什么问题啊?

◇好瘦小、好干瘪的孩子,看到他就心疼得想哭。非常安静地蜷缩在那里,好想给他一个温暖安全的怀抱。

◇好害怕,救救我,内在的小孩在右边,好像泡在深渊里一样,身体的大陆被硬生生挖去一半,好冷啊。

◇身边有一个婴儿,这个场面让我不寒而栗,像是日本的恐怖片,我不敢细想。

◇那个小婴儿傻呆呆地坐在椅子上,一动也不敢动……

◇一个很没有安全感的婴儿,感觉妈妈会杀了他,或会摔他,怎么办呢?

◇老师啊,我实在不愿意说,我看到旁边一个四肢扭曲的怪胎婴儿啊,我好害怕都不敢看啊。一秒钟就睁开眼了。

◇我一闭上眼睛联想,就浮现出《咒怨》里那张脸,非常恐怖。

◇我看到的婴儿在我右侧悬浮,有蓝绿色冷光包围,她自己的手脚抱着自己,没有表情,闭着眼,我好奇地看她,她不理我,我和她说哈喽,她干脆转过身去睡觉。好冷漠的感觉。

◇她把自己全部包裹起来,充满拒绝、防卫和攻击,好像我让她非常不安全,同时感觉腹部很不舒服,我该如何做?这也是我与母亲的关系。

◇试着想象了一下,是一个面目狰狞的婴儿,先是越爬越远,后来到我身边咬我的胳膊。我很害怕,但是我感受到了她的恐惧,对她说:对不起,对不起,曾经我是那么想杀死你,请你原谅我。

◇我的妈呀,我感觉到的躺在我身边的婴儿已经死了,全身紫黑色,四脚朝天,哦,不,四肢朝天。

有人则是根本不敢做这个练习,一位网友说:好害怕!不敢想!光说在微博上的调查。觉得内在婴儿恐怖或与之关系差的,占了多数,并且恐怖的占了有三分之一。

我办过一个六天的课程,共四次。每次的第一天都讲母子关系,而当天晚上很多人会梦见去寻找一个小孩。并且,很有意思的是,无论男学员还是女学员都梦见去找男孩。

在带一个25人的学习小组时,我也带领大家做了这个练习。一样,有一个健康活泼的内在婴儿的学员,占少数,而多数是不怎样的,有三分之一的内在婴儿很不怎么样。

根据对他们的了解,我判断,他们看到的婴儿,的确是他们的内在婴儿,也即,他们自己婴儿时的样子。

譬如,一位年轻女子说,她看到的婴儿,脸是不完整的,身体也不全。那是因为,她在婴儿时很少得到妈妈的关注。正如我在本书一开始讲到的,妈妈看见了婴儿,婴儿才知道自己是存在的。妈妈很少看见她,所以她的内在婴儿是残破不全的。

残破不全的内在婴儿,也就意味着,她的自我形象是破碎的。这种感觉很不好受,为了对抗这种破碎,这位女子从很小的时候就发展出一种策略——努力成为一个完美的女孩。

这是很常见的自我保护方式,而这也的确在相当长的时间帮助了她。不过,这种完美形象,会成为一堵墙,挡在她和最亲近的人之间,阻碍她构建最亲密的关系。不过,她在一次痛哭中,让纯粹的悲伤、自由的泪水,在相当程度上化掉了这堵墙。此后,她觉得自己真实了很多,也自在了很多。

这是碰触真实自我的必然结果。碰触真实的自己,特别是内心最深处的内在婴儿,可能很恐怖,可能很痛苦,但却会让我们变得真实。

有时这种碰触会非常艰难。我一位好友,他做类似练习时,因为恐慌至极而不敢做。那是因为,他的妈妈在五十来天的产假结束后,就开始上班,而此后他有很长一段时间,就独自待在家里。邻居后来对他妈妈说,那时他的哭声之惨烈,让他们都害怕。

依照心理学的理论,让这么小的孩子独自一人待着,是最恶劣的做法,他很可能得最严重的心理疾病,譬如精神分裂症和躁狂抑郁症等。事实上还好,我没在他身上发现这种可能性,但是,他的确是将自己防御得特严密,这导致他不能构建稳定的亲密关系。

一位网友在我微博上说,她常做一个梦:她很幼小,躺在**,旁边有只巨大的老鼠,她害怕至极,担心老鼠咬她,她的手还会抠旁边的墙,黄土被她抠了下来。后来她了解到,她在生命最初的几个月,就是这样独自躺在**长大的,床旁边是土墙,有时会有老鼠出没。

新中国成立后,妈妈们的产假一直很短,最初只有四五十天,后来也不过三个来月,而依照心理学的理论,孩子至少要让妈妈带到九个月,才能保证这个孩子有一个最低的心理健康基础。

想象一下,如果我们国家的无数孩子,以及无数成人,在婴儿期都是独自长大,那该多恐怖。

不仅城市如此,农村也一样。我河北老家农村的长辈们说,他们那时孩子太多,带不过来,就是将孩子放在炕上自己待着,而大人们去地里干活,常常孩子就这样自己待着,一直到能走路。

难怪中国人做“碰触你的内在婴儿”练习时,会有那么多人有非常恐怖的意象,而这种恐怖中均有两个元素:

一、没有人爱这个婴儿;

二、这个婴儿想毁灭这个没有爱的世界。

第一个元素,会让一个人形成很深的绝望感和饥饿感,绝望是因觉得爱是不可能的,饥饿是因为渴望爱。这两点相互作用,就会在内心中形成一个黑洞。有这个黑洞的人会知道黑洞的存在,而且会觉得黑洞永远无法填满。

第二个元素,会让一个人有可怕的愤怒与怨恨,我曾梦到的挥舞着巨大的流星锤砸毁一切建筑物的巨人,就是这种可怕的愤怒与怨恨的表达。

《咒怨》中的鬼小孩,我那位来访者感觉到的鬼婴,则是更形象的表达,没有血色的脸,是缺爱,而泛着蓝光与可怕的叫声,是可怕的愤怒与怨恨。

如此可怕的内心,我们能怎么面对?简单的答案是:将这一切压抑到潜意识中去。

压抑到最严重的地步,就是彻底切断与自己内在婴儿的链接,好像它的特质在自己身上都不存在了。

然而,我们又会寻找一切机会,试着与它建立链接。

看到我内心有一个饥渴而恐怖的内在婴儿后,我很快也明白了,我为什么几次恋爱,找的都是小女孩一样性格的人。特别是现在的女友,她对自己的欲望非常执着,对金钱非常在意,个性也丰富多变,攻击性也很强,在捍卫她和我以及亲朋好友的利益时果断有力。这种个性一开始吸引了我,但到一起之后给我造成很大困扰。我经常想,为何她就这么自私,这么不考虑别人,欲望这么多!

做了那三个梦后,我找到了答案。我成为一个无欲无求的和尚,但却与自己的原始生命能量切断了联系。结果是,我过于理性,有些刻板。这都是弗洛伊德说的超我在主导一个人。我从记事起,就是一个小大人形象,感觉是,我从来没有过童年,只是偶尔有孩子气的画面。

我女友则一直就是个孩子,她活在自己的欲望中,这让她看起来有些自私,但其实,真到了要关心人的时候,她比我更温暖,也更有力度。认识她的时候,她已24岁,但看上去就像十七八岁。

我和她在一起,她向我要的是稳定感,她的内心太多动**了,而我向她要的是孩子气。我的内心太成人、太僵化、太刻板了。

但我总对她有不满,希望她放下一些欲望,更能为别人考虑。直到做了那三个梦,明白我与自己的活力严重切断了联系后,我才懂得,我是通过选择像小女孩一样的她,试着与自己内在的小孩恢复联系。悟到这一点后,对她的不满一下子少了很多。

我和她这种搭配,在现实中很常见。一个理性而刻板的无欲无求的好人,找了一个感性、灵活而总觉得不满足的坏人。好人缺乏活力,缺乏积极性,而坏人虽然活得痛苦,不能像好人那样对太多事都若无其事,但坏人有活力,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常常胜于好人。

这是我个人的故事,当然也是太多人的故事。我们的家庭和社会也有种种复杂的机制,辅助个人一起压制他们可怕的内在婴儿。

譬如,中国的家庭中,大人对孩子的活力有一种普遍的恐惧,孩子无论做什么,大人们都忍不住想限制他。你这样做不对,那样做不好,你要听父母的话,父母让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就是,孩子的自发行为,很容易遭到父母等大人的种种限制。

我自己想,这很可能是源自大人们恐惧自己内心这个恐怖的婴儿,觉得这个恐怖婴儿的自发行为会引向绝望与破坏,所以要限制他、疏导他。

至于我们的社会,更是有一整套思想和种种方式,来束缚、管理一个个个体的活力。这一整套思想就是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

美国学者孙隆基在他的著作《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中说,中国人常会身心分离。特别重视身,讲究安身立命,特别在意身体健康。但是,中国人的“心”,却必须为别人的“身”服务。并且,也只需为对方的“身”服务,做到这一点就已经很好了。

愚孝是怎样炼成的?——对迎合者的心理分析

你过去一定是拼命地努力去做一个你母亲可以轻视且折磨的孩子,因为你一直都害怕如果不这样做,你对她来说根本就是不存在的。

——谢尔登·卡什丹21,《客体关系心理治疗》

2008年初,天涯杂谈上出了一个神贴《北大博士殴打岳母,六次惊动110!》,称北京大学佛学博士孟领殴打岳母,这个帖子只在第一页赢得了一些同情,因明眼人很快看出这个帖子漏洞百出,于是网友们很快变成一边倒地同情孟领与妻子,并攻击其岳父母与小舅子。

事情的基本脉络是:孟领的岳父母要让女儿为儿子买房,女儿答应了,但买房有困难,结果岳父母看中了女儿的大房子,最终起纠纷,而纠纷时不是女婿对岳父母动手,而是相反……

事情的关键是孟领的妻子对自己父母过于顺从。孟领曾以网名“言有尽意无穷”在天涯杂谈上发表了《关于腾房案的几点声明》一文。

文中有如下一段话:

我妻子很愚孝,这是此事之所以戏剧化和极端化的原因之一,也是我们难以及时处理家庭危机的原因之一。直到2008年1月19日污蔑我的帖子出笼,我妻子才算真正认识了她的父母。这不能怪她,谁愿意早早地接受根本不被父母疼爱的现实呢。

什么叫“愚孝”?即孩子会不惜牺牲自己、自己配偶和孩子的利益,而一味地对父母做出极大的牺牲。

并且,很有意思的是,“愚孝”经常会以一种戏剧性的方式出现:父母对一个孩子进行似乎没有餍足的索取,同时却对另一个孩子给予无限的付出。

北大佛学博士一事有类似的嫌疑。孟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他岳父母之所以想占女儿的房子,是为了把房子留给儿子。

孟领的说法是否属实,尚需进一步确认,但“向一个孩子狂索取,向另一个孩子狂付出”这样的故事,在我同样发表在天涯杂谈的《谎言中的No.1: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一文中,可以找到大量例子。例如,一个网友在我这篇文章中留言说:

我的父母都重男轻女,因此从小在家我没有得到过重视和爱,那是给弟弟的,留给我的只有轻蔑和侮辱。我清晰地记得一些事,它们使我现在仍心寒。

父母已经把他们的所有财产转到弟弟名下,母亲说我如果也想得到他们的东西就是不要脸,女儿应该去继承婆家的财产。但是,他们遇到任何麻烦困难都不会忘记我,知道我不好意思不孝顺他们,从不忘记可以从我这里索取。

从内心讲,我愿意付给他们抚养费,如果他们卧病在床,我可以请人照顾他们,但是我没有感情给他们。他们也没给过我,看到弟弟对他们并不怎样孝敬,我很难过。可是即使如此,他们也明显地偏袒弟弟。

为什么一些父母会对一个孩子没有餍足地索取?这可以在孟领岳父写给女儿的一封信中找到答案。在这封信中,这位退休的英语老师写道:从生命的价值观来看,你永远欠我们的,还不起。我们住你的房,你还欠我们的。

仿佛是,仅仅因为生下了孩子,一些父母就认为孩子永远欠自己的,所以就可以大肆索取了。

但是,这些被过分索取的孩子,难道就不知道父母的行为过分吗?为什么他们反而会对只知索取的父母进行无限付出的“愚孝”呢?

最简单的答案是,这是他们能亲近父母的唯一有效方式。

迎合者的武器是内疚

此前,我在《支配与服从:病态关系的双重奏》一文中,谈到了四种病态的维持人际关系的方式,分别是权力的游戏、依赖的游戏、迎合的游戏和性感的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