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们记笔记,都是抄写老师的板书。每学期下来,笔记有厚厚好几本。记笔记的时候,还有可能溜号,没听到老师在讲什么。而思维导图记笔记,抓重点,摘取关键词,同时兼顾听到老师的讲解。所以,思维导图是高效的笔记整理术。
思思:“我以前笔记记了一箩筐,记完之后全忘光。”
图图:“现在用了思维导图,大不同了吧?”
思思:“那是,必须请你欣赏一下我的笔记。”
我们以一篇课文为例,这是部编教材三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在牛肚子里旅行》,来学习思维导图笔记法。
第一步,画中心主题图。
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如果是课堂上记笔记,中心图可以在课文预习时,提前准备好。
第二步,列主干。
这四个分支的关键词是“目标”“简介”“阅读”“收获”。
同学们可能会问,为什么是这四个词?有什么规律吗?
我们来回顾一下关键词分类的五种方法:两分法,矩阵法,过程法,要素法,公式法。
这张图的四个主干,学习目标、课程简介、阅读课文、学习收获,正是课文学习的一个完整流程,属于过程分类法。一篇课文的学习有学习目标,围绕课文有相关的背景资料的介绍,比如作者、科普知识等,然后是阅读和学习课文,最后是总结和整理学习收获。
这种过程式的主干分类方式,适合所有语文课。所以,这张图也是给同学们提供了语文课的一个笔记模板哦。
第三步,挨个儿完善每个分支的内容。
(1)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分别是认、写、读、悟、讲。它们代表:认生字,写生字,读课文,悟道理,讲故事。这五个关键词,满足相同层级相同逻辑的关键词选取要求,词性相同,都是动词。
“读”的三级分支——“想”“说”“做”是要仔细体会和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课文里有很多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都是非常值得学习的写作技巧。
“悟”道理:这篇课文传达了核心价值观,即理解“朋友”的含义。
(2)课程简介。
每篇课文的学习,都有背景资料的介绍,比如作者的相关信息、课文涉及的科普信息,这些信息资料可以通过思维导图简单明了地呈现出来。
(3)阅读课文。
用分支结构呈现文章的主要结构脉络,就可以轻松地讲给别人听。
这篇课文是记叙文,记叙文的结构通常包含起因、经过和结果,分支按照这样的结构列出,再把更具体的细节列在后面,画出故事的主要内容。
(4)学习收获。
结合学习目标,总结学习收获:有字词学习,有写作学习,有感悟收获。
第四步,及时整理。
课堂上记笔记,常常因为时间很紧张,还要兼顾听课,记录的内容会有遗漏,或者老师有补充的知识点没地儿画,课后及时整理,重新绘制听课笔记。
这样记笔记可以节约很多时间,课堂上可以更加专注于听老师讲解。知识点以完整的结构呈现,相互启发和提醒,比起零散记录或者线性记录更能促进大脑的吸收和消化。
这样的笔记过了两三天、一周,甚至一个月之后,你再拿出来,依然能够很清晰明了地想起这篇课文的学习目标、基本信息和学习收获。
请你动脑又动笔
请同学们用思维导图画出一堂语文课的听课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