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个“审时度势,恪守耿直”的故事(1 / 1)

有位母亲打来咨询电话说,她觉得耿直的性格挺好的,儿子就是耿直的性格,很直率,大家都很喜欢他,很尊重他,他学习成绩也好,在班上是班长,但是或许是因为他的直率,也常常会得罪一些调皮的同学,所以跟调皮的同学相处得很不好,而且好几次被调皮的同学欺负。但是又不愿让孩子变得圆滑,因为这位母亲感觉太圆滑的人,在社会上还是不会让人诚服的。但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

我跟那位母亲说,耿直的性格固然是要孩子恪守的,因为只要将耿直的性格优化好,孩子的前程是无量的。其实优化耿直的性格也很好,就是做到审时度势,像魏征一样。你可以尝试着给孩子讲讲魏征的故事。

在魏征因病去世后,唐太宗给予了魏征这样的评价:“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

我们都知道魏征是一位谏臣,自入朝议事之后,魏征一如既往,耿介直言秉性不改,只要是于国有害的,他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置身家性命于不顾,在皇帝面前屡屡“犯颜”直谏,为唐王朝的政治清明、兴旺繁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即便国富民丰时,他也不时提醒唐太宗要法令严明,上下同守,严格执行贞观初年制订的“抚民以静,爱惜民力”的方针,在大唐王朝日益繁荣富强的形势下,提醒唐太宗居安思危,节俭用度。

贞观中后期,整个社会的形势越来越好。李世民对创业之初的困境渐渐淡忘,励精图治的锐气也渐渐消磨了,滋长了帝王的奢侈之心。饱经忧患的魏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有一次,唐太宗去洛阳,路上住在显仁宫(今河南宜阳县)。大队人马安顿下来,侍女奉茶,唐太宗一看茶盘、茶杯都是几年前来这里时用过的旧银器,心中很是不快,命人把总管叫来,狠狠地训斥了一通。总管心想:“贞观初年,皇上您自己俭省得很,怎么如今嫌这嫌那了呢?”虽然心里这么想,嘴上却只好认错,赶忙命御厨将皇上的晚餐多加了几样海鲜。晚上,唐太宗来到餐桌前,瞥了一眼,又大为不悦:“怎么搞的,海味不见新奇,山珍又少得可怜,总管哪里去了?快把他贬为百姓!”说罢拂袖而去。

第二天,魏征知道了事情的来龙去脉,便来到唐太宗的内官。这时的魏征已是唐太宗的宠信之臣,进出较为方便,与唐太宗讲话亦自在得多了。叙过君臣之礼后,魏征转入正题:“陛下,臣闻皇上为总管侍奉不好而发脾气,臣以为这是个不好的苗头。”

唐太宗不解:“我大唐国家殷实,多花几个小钱有什么了不起?再说,我可是一国之君啊!”

魏征深感唐太宗“当局者迷”,便决计为他指点“迷津”:“陛下,正因为您是一国之君,所以您一开头,马上上行下效,整个社会就要形成一种奢靡的风气,那样就糟了。”

“爱卿,请不要把话说得这么严重。国君就我一人,其他人谁敢向我看齐?”

魏征越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他想:“皇上经常把隋亡的教训挂在嘴上,何不以此来警策皇上呢?”

“陛下,当年隋炀帝巡游,每到一地,就因地方上不献食物或贡物不精而被责罚。如此无限制地追求享受,结果使老百姓负担不起,导致人心思变,江山丢失。皇上怎么能效仿隋炀帝呢?”

这一招果然灵验,唐太宗大为震惊:“难道我是在效仿隋炀帝吗?”

“是的,陛下!像显仁宫这样的供应,如果知足的话,会感觉很满足的。但如果真是隋炀帝来了,即使供应丰盛精美一万倍的食物,也难填他的欲壑。”

唐太宗听了既震惊又感动:“爱卿,除了你,其他人是讲不出这种话的啊!”

在封建时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自命为“真龙天子”,传说龙喉下有逆鳞,如有谁抚之,就要被杀,故批评皇帝就叫“犯龙鳞”,很危险。魏征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和黎民百姓的安居乐业,不畏“犯龙鳞”,刚直敢言,勇于谏诤,检点太宗的过失,这需要多大的勇气啊!作为一国之君,有时也免不了因为魏征不顾“天子”的面子,对国君当面“揭短”而大发其火。有一次,魏征又在朝廷上把唐太宗弄得很尴尬。退朝之后,唐太宗愤怒地说道:“魏征每次上朝都不顾我的面子,我早晚要杀了他!”当然,唐太宗最终没有杀魏征,想通之后,反而更加信任魏征了。在以魏征为代表的大臣带动下,贞观年间形成了群臣争相谏诤的空前绝后的局面,它是贞观之治形成的重要因素。

为什么魏征耿直的性格也能让他成就大业呢?很简单,他能够审时度势,如果他的耿直用在夏桀商纣面前的话,或许早就被送上断头台了。审时度势、因人而异便可以让耿直的性格发挥到极致,优化到极点。所以让耿直的孩子学会审时度势,便是优化性格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