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选故事任你挑(1 / 1)

人生的得失、悲欢离合等一切都不过是过眼烟云,该失去的就不必苦苦追求,已拥有的就学会珍惜。得失不过是一种日升月落,云卷云舒,花开花谢的自然之意。太在意得失,就会因为失去太阳而哭泣,继而在哭泣中又失去群星。快乐地看待得失,轻松地对待挫折,持一种达观的态度生活,这才是孩子应具有的理想性格。

生命不能太沉重

从前,在一座山上住着一个无际大师。

一天,一个青年背着一个大包裹找到了他,并对他说:“大师,您知道吗,我是多么的孤独,痛苦和寂寞。为了找到您,我走了很多路,经历了许多困难,现在我的身心已经疲惫;我的鞋子早巳破了,荆棘又割破了双脚;手也受伤了,不停地流着血;嗓子因为长时间的呼喊而变得嘶哑起来……我现在感觉到生活是那样的沉重,您能告诉我这是为什么吗?”

大师并不急于回答,而是问他:“你的大包裹里装的什么?”

青年说:“里面装的是我每一次寂寞时的烦恼,每一次跌倒时的痛苦,每一次受伤后的哭泣……它们对我非常重要,靠着它,我才能走到您这儿来。”

于是,大师带青年来到河边,他们坐船过了河。

上岸后,大师说:“你扛着船赶路吧!”

青年感到非常奇怪,禁不住问道:“什么,扛着船赶路?您不是在开玩笑吧,它那么沉,我扛得动吗?”

大师看了看青年,微微一笑,说:“是的,孩子,你扛不动它。过河时,船是有用的。但过了河,我们就要撇下船继续赶路,不然的话,它会变成我们的包袱。痛苦,寂寞,灾难,眼泪,这些对人生都是有用的,它能使我们了解生命的内涵,但如果老是不能把它忘掉的话,它就会成为人生的包袱。放下它吧!孩子,生命不能太沉重。”

青年放下包袱继续赶路,他觉得步子比以前轻松了许多,并且体验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原来,生命是可以不必如此沉重的。

天使之所以能够飞翔,是因为他们有着轻盈的人生态度。生命如舟,载不动太多的物欲和虚荣。要想使之在抵达理想的彼岸前不在中途搁浅或沉没,就只能轻载,只取需要的东西,把那些可放下的东西果断地放掉。而所谓的豁达,常常只不过是明白自己能正确地处理去留和取舍的问题。

一杯水的哲学

有一位老师在课堂上拿起一杯水,然后问学生: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学生有的说三两,有的说半斤。

老师则讲: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

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

拿一小时,可能觉得手酸;

拿一天,可能得叫救护车。

其实这杯水的重量是一样的,但是你若拿的越久,就觉得越沉重。

得失就如同一杯水,拿久了就会成为一种包袱,一种病状。拿得起放不下,就会作茧自缚,所以无论何时,都要告诉自己,更要告诉孩子,摆正心态,轻松地看待得失。

放下就是快乐

有一个富翁什么都有,唯独没有快乐。有一天,他决定去寻找快乐。为此,他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四处去寻找快乐。

可是富翁走过了千山万水,也没有找到他想要的快乐。正当他沮丧地坐在山路旁,又见一个农夫背着一大捆柴草从山上走下来,富翁忙拦住农夫问:“你知道快乐在哪里吗?”

农夫放下沉甸甸的柴草,长嘘了一口气,揩了揩脸上的汗水,笑着回答:“快乐?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呀!”

富翁一时没有反应过来,就坐在山路边想啊想,想了很久,才开悟:自己在家时这也舍不得,那也放不下,出门后背负那么重的珠宝,即累又老怕别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快乐从何而来?于是富翁将珠宝、钱财接济穷人,回家后专做善事,慈悲为怀,这样,他也尝到了快乐的味道。

成天心事重重,阴霾不开,快乐怎会待在这里?成天小肚鸡肠,心胸如豆,无法开豁,快乐又往何处去寻?

学习也好生活也罢,都需要适时放下。学会放下,才能卸下前进路上的种种包袱,轻装上阵,安然地等待生活的转机,度过风风雨雨;懂得放下,才能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更加充实、坦然和轻松。放下是顾全大局的果断和胆识。人生如戏,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唯一的导演,只有学会放下的人才能彻悟人生,笑看人生,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换个角度看问题

有位70岁的老先生,携一幅祖传名画参加电视台组织的鉴宝活动。

他对主持人说,父亲告诉他,这幅画可能价值数百万元,所以他总是战战兢兢地收藏着,常常为之感到困扰,但是由于自己不懂艺术,这次有这么一个好机会,他便拿来请专家作个鉴定。

专家鉴定结果很快就出来了,大家都非常肯定地认为:这幅画是赝品。

主持人问老先生:“这个鉴定结果,一定会让您很失落吧?自己小心翼翼守护了大半生的画竟然是一副赝品?”

老先生释然地笑了,说:“这样也好啊,至少以后不会再担心有人来偷这幅画了,我就可以放心地把它挂在客厅里。”

得到是一种自缚,而失去却换来一种释然。有个总是考第一名的孩子,在一次考试失利,听了这个故事后突然释然:哈哈,我终于有了一个进步的机会。他所说的“进步”,是名次上的进步,可以从第五名进步到第四、第三、第二、第一名——这可是他很久没有的“进步”机会。

得与失总是守恒的

失去常常意味着一种得到。如果你还不相信,那就不妨看看下面这则小故事:

他是一名警察。一个不一般的警察,因为他有着过人的听力。

他凭借窃听器里传来的嘈杂汽车引擎声,就能判断犯罪嫌疑人驾驶的是一辆标致、本田还是奔驰;当嫌疑人打电话时,他能根据不同号码的按键声音差异,分辨出嫌疑人拨打的电话号码;在监听犯罪嫌疑人打电话时,他通过房屋墙壁的回声,就可以推断出嫌疑人此时身处机场大厅,还是藏身于喧闹的餐馆,或是在呼啸的列车上。

由于听力超群,他可以辨别不同语言发音的细微差异,这让他成为一个优秀的语言学家和训练有素的翻译。他会说7国语言,包括俄语和阿拉伯语。他还自学了塞尔维亚语和克罗地亚语。可以说,他的脑子就像图书馆一样汇集了各种口音,正是这种语言能力使他成为警局中对抗恐怖主义和有组织犯罪的珍贵人才。

他从警的时间不长,但他利用听力的优势,窃听到了大量珍贵线索。很多疑难的大案、要案,都在他的耳边迎刃而解。他屡立奇功,获得过各种奖励和荣誉,于是被称为警队里的“超级英雄”。

没见过他的人,都会羡慕他那神奇的听力和他得到的那些荣誉。但谁也不会想到,这位超级英雄手里握着的不是手枪,而是一根盲人手杖,他身边通常没有警车而是跟着一只导盲犬。他叫夏查·范洛,是比利时警察局的一名盲人探员。

因为双目失明,范洛从小时候起,就不得不努力倾听周围的一切声响,来辨别自己到底身处何方,来躲避身边的危险。因为看不见,从小到大,他在过马路时经常会撞到别人身上,或被一些车撞倒,这令他总是伤痕累累。他恨上帝的不公平,他变得自闭,自暴自弃。直到17岁那年,他因判断失误,撞在了一辆响着铃的自行车上。

骑自行车的入是个同他年龄相仿的女孩,她生气地冲着戴着墨镜的他大声质问:“你为什么要故意撞倒我,看不见吗?”他当时身上撞得也很痛,就激愤地说:“是,我是个瞎子,怎么样?”

“铃按得那么响,不会用耳朵听吗?”女孩丢下这一句话,扶起自行车愤怒地离开了。他愣在那里,回味着那句话,才突然想到了自己的耳朵。

从此,范洛开始锻炼自己的听力,他在各种场合,用各种声音来训练自己的听力,他不知吃过多少苦,流过多少汗,受过多少伤,但他一直没有放弃。十几年的艰苦练习,让他练就了天下无双的敏锐听力,直到自己进入警队,成为比利时警界里“失明的福尔摩斯”。

范洛从不忌讳别人说自己是个盲人,他常说:“如果我能看到光明,那我现在可能还是一个平庸的人。正因为我看不见,我才会专心努力地去听,结果我听到了别人无法听到的声音。”

一个人生命中的得与失总是守恒的,我们在一个地方失去了,就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找回来。每个人的机遇都如同两扇窗子,在不幸关闭一扇窗时,另一扇窗也许正在打开,这时就看我们是对这关上的窗黯然神伤,还是重拾勇气,去欣赏另一扇窗外的美好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