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案例
春秋时期,楚庄王的一匹爱马死了。他非常伤心,下令以上等棺木装殓,行大夫礼节厚葬。文臣武将纷纷劝阻,却无济于事。最后,楚庄王说:“谁敢再劝阻,我就杀死他。”
优孟知道后,直入宫门,仰天大哭。楚庄王不知道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迫不及待地问是怎么回事。
优孟说:“这匹死去的马是大王最喜欢的。楚国堂堂大国,却要以大夫的礼节安葬它,太寒酸了。”
庄王听到优孟不像群臣那样劝谏,而是支持他的主张,不觉喜上心头,很高兴地问:“照卿看来,应该怎样办才好呢?”
“依我看来,请用君王的礼节吧!”优孟清了清嗓子,继续说,“请以美玉雕成棺,派士兵挖掘墓穴,使老少都参加挑土修墓,齐王、赵王陪祭在前面,韩王、魏王护卫在后面,用牛羊猪来隆重祭祀,给马,建庙,封它万户城邑,将税收作为每年祭马的费用。”
接着,优孟话锋一转,委婉地指出了楚庄王隆重葬马之害:“让各国使节共同举哀,以最高的礼仪祭祀它。让各国诸侯听到后,都知道大王以人为贱而以马为贵啊。”
此语确是点到了楚庄王的要害。庄王恍然大悟,赶紧请教优孟如何弥补自己的过失。
优孟说:“请大王用葬六畜的办法来葬马,把它葬在人的肚肠里。”
于是,楚庄王听从了优孟的劝谏,派人把马交给掌管厨房的人去处理,并向大家强调,不要将此事传扬出去。
优孟因侍从楚庄王多年.熟知其性情,知道此时无论是忠言直谏还是强行硬谏,都很难奏效。以优孟地位之微,如果直陈利弊、凛然赴义,固然令人肃然起敬。但他的正话反说,从称赞、礼颂楚庄王“贵马”精神的后面,对比分明地引出了楚庄王“贱人”的行为,楚庄王也就清醒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
在别人都反对楚庄王的情况下,优孟先表示赞同,就很容易博得楚庄王的认同,觉得优孟跟自己是站在一起的,认为优孟是为自己说话,不像其他人张嘴闭嘴都是些仁义道理,明显是在拿着标尺批评自己的行为。在感情上获得支持之后,优孟又巧妙地用了夸大的手法,貌似给楚庄王提怎么更好地葬这匹马的建议,实际上是用了反讽,让楚庄王意识到自己的决定有多么不合适,让他自己醒悟过来,自然也就达到了劝解的目的。
先顺着对方的意思说,稳住人心,然后再逐渐深入,引出对方能接受的道理,这样对方就能明白自己的错误,并能接受别人的建议。
面对上司时,很多人往往觉得不知所措,总是担心说错话给自己带来麻烦。其实大可不必,面对上司时,只要把握好说话的技巧和分寸,就很容易赢得上司的重视和青睐。
面对上司时,态度上要不卑不亢。对上级当然要表示尊重,但是绝不要采取低三下四的态度。绝大多数有见识的领导,对那种一味奉承、随声附和的人是不会予以重视的。在保持独立人格的前提下,你应采取不卑不亢的态度。
根据上级的个性来考虑谈话方式。上级固然是领导,但他首先是一个人。作为一个人,他有他的性格、爱好,也有他的语言习惯。比如,有些人性格爽快、干脆,有些人则沉默寡言,事事多加思考。
一些让上司不高兴、下不来台的话最好不要说。对上司说“这事你不知道?”“那事我早就知道了!”这些明显带有蔑视的话,会对上司造成很大的伤害。“我想这事很难办!”这话也不要随便说。一方面显得自己在推卸责任,另一方面也显得上司没有远见,会让上司脸面上过不去。
有些话很难直接说出来,为了避免尴尬,可以从反面说起,反面的话稍加引申,就能走到正面了。反语是语言艺术中的迂回术,是更为极端的迂回术。正话反说便是以彻底的委婉,欲擒故纵,取得合适的发话角度,达到比直言陈说更为有效的说服效果。
大多数人都认为,只要自己表现好,工作好,迟早会传到上司耳中。可惜情况不是这样,可能你工作相当出色,而上司根本不知道。因此,我们不仅要做得好,也要能说得好,这样才能得到上司的赏识。
沟通处方
面对上司时,很多人往往觉得不知所措,总是担心说错话给自己带来麻烦。其实大不可不必,面对上司时,只要把握好说话的技巧和分寸,就很容易赢得上司的重视和青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