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并不是越近越好(1 / 1)

沟通案例

一位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在一个刚刚开门的大阅览室里,当里面只有一位读者时,心理学家就进去拿椅子坐在他的旁边。试验进行了整整80个人次。

结果证明,在一个只有两位读者的空旷的阅览室里,没有一个被试者能够忍受一个陌生人紧挨着自己坐下。

人与人之间在面对面的情境中,常因彼此间情感的亲疏不同,而不自觉地保持不同的距离。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一种交际艺术。许多人认为只要不是陌生人,就可以保持一种较为亲近的关系,还有一些人认为,人与人之间还是疏远一些较为妥当,这些都不是最佳的相处方法。

人际关系太过亲密,会让人觉得很随便,或认为你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凡事都要让别人替你思考,都要与人商量。随后,他们就会认为你是“应声虫”,没有独立的人格与尊严。人际关系太过疏远,又会让人感觉到你的傲慢、离群。有些人还会认为你瞧不起人,不喜欢与他们相处,甚至讨厌他们。

心理学家曾针对人际关系中的亲密与疏远的程度做了一项调查,得出了一个结论:男性之间一般都比较疏远;女性之间喜欢保持亲密关系;异性之间,若有爱慕之意则关系密切,否则一般较为疏远。性格孤僻的人,多与人保持疏远的关系;性格外向的人,多与人保持亲密关系。从社会地位来看,地位高的人之间关系较为疏远,地位低的人关系则较为亲密。

人与人之间,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会有适当的人际关系,我们在人际交往中,也应时刻注意这个问题。保持适当的距离,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彼此会更加欣赏,情谊会更加长久。合理掌握与他人的空间距离,会使我们取得意想不到的交际效果。

在非语言沟通中,空间距离可以显示人们相互间的各种不同关系。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一个无形的空间范围圈内,这个空间范围圈就是他感到必须与他人保持的间隔范围。它向一个人提供了自由感、安全感和控制感。在人际交往中,当你无故侵犯或突破另一个人的空间范围圈时,对方就会感到厌烦、不安,甚至引起恼怒。

就一般而言,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着相互间自我空间的范围。心理学家曾将人际交往中的距离划为以下四种。

1.亲密距离

其近范围在约15厘米之内,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其远范围在15~44厘米之间,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这种距离只限于在情感上联系高度密切的人之间使用。在社交场合,大庭广众之中,两个人(尤其是异性)如此贴近,就不太雅观。在同性别的人之间,往往只限于贴心朋友,彼此十分熟识而随和,可以不拘小节,无话不谈。在异性之间,只限于夫妻和恋人之间。

2.个人距离

其近范围为46~76厘米之间,正好能相互亲切握手,友好交谈;其远范围是76~122厘米。任何朋友和熟人都可以自由地进入这个空间,陌生人进入这个距离会构成对别人的侵犯。 人际交往中,亲密距离与个人距离通常都是在非正式社交情境中使用,是与熟人交往的空间。在正式社交场合则使用社交距离。

3.社交距离

这已超出了亲密或熟人的人际关系,而是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礼节上的较正式关系。其近范围为1.2 ~2.1米,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中,人们都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其远范围为2.1 ~3.7米,表现为一种更加正式的交往关系。公司的经理们常用一个大而宽阔的办公桌,并将来访者的座位放在离桌子一段距离的地方,这样与来访者谈话时就能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已经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说话时,也要适当提高声音,需要更充分的目光接触。如果谈话者得不到对方目光的支持,他会有强烈的被忽视、被拒绝的感受。这时,相互间的目光接触已是交谈中不可缺少的感情交流形式了。

4.公众距离

这是公开演讲时演说者与听众之间所保持的距离。其近范围为3.7 ~7.6米,远范围在7.6米之外。人们完全可以对处于空间的其他人装作没看到,不予交往,因为相互之间未必发生一定联系。

在现实生活中,这些距离范围并不是固定的,尤其是个人距离,是由社会规范和交流者的个性习惯所决定的,也就是说,与人们的种族、年龄、个性、文化、性别、地位和心理素质等有关。因此,在沟通中应根据不同的对象选择不同的距离。

沟通处方

保持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是一种交际艺术。许多人认为只要不是陌生人,就可以保持一种较为亲近的关系,还有一些人认为,人与人之间还是疏远一些较为妥当,这些都不是最佳的相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