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通案例
据说,李鸿章有一个远房亲戚,胸无点墨却热衷科举,一心想借李鸿章的关系捞个一官半职。
他在考场上打开试卷,竞无法下笔。眼看要交卷了,他便“灵机一动”,在试卷上写下“我乃李鸿章中堂大人的亲妻(戚)”,指望能获主考官录取。
主考官批阅这份考卷时,发现他竞将“戚”错写成“妻”,不禁拈须微笑,提笔在卷上批道:“所以我不敢娶(取)你。”
“娶”与“取”同音,主考官针对他的错字,来了个双关的“错批”,既有很强的讽刺意味,又极富情趣。
一语双关可谓是幽默最厉害的招式之一,但它又不只是“幽默”而已,同时还隐含了“智慧”成分。“一语双关”恰如其分,活脱脱地表达出对人及事的看法,除了使人们“不禁莞尔”或“哈哈大笑”以外,更是“机智人生”的呈现。
所谓双关,也就是你说出的话包含了两层含义:一个是这句话本身的含义,另一个是引申的含义,幽默就从这里产生出来。也可说是言在此而意在彼,让听者不只从字面上去理解,还能领会言外之意。
一只猴子死了去见阎王,要求下辈子做人。阎王说,你既要做人,就得把全身的毛拔掉。说完就叫小鬼来拔毛。谁知只拔了一根毛,这猴子就哇哇叫痛。阎王笑着说:“你一毛不拔,怎么做人?”
这则寓言表面上是在讲猴子的故事,却很幽默地表达了“一毛不拔,不配做人”的道理,虽然讽刺性很强,却也委婉、含蓄。
谁不喜欢富有幽默感的人呢?每个人的内心都喜欢阳光与欢乐。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能使他人在与之相处时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气氛,从而增添与之相处的乐趣。懂得幽默的人,往往三言两语就能使人忍俊不禁。
比较常见的幽默技巧主要有以下几种。
1.曲解法
所谓曲解,就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进行解释,在对话中故意歪曲对方话语的本意,或故意装聋听不清而回答,将两个表面上毫不沾边的东西联系起来,造成一种不和谐、不合情理、出人意料的效果,从而产生幽默感。它常常利用语词的多义、同形、谐音、同音等条件来构成。
2.借口推脱法
先答应对方的要求,然后又寻找借口加以推脱。
3.附加条件法
附加条件就是先顺承对方的意思,然后再加上一个条件,而这个条件往往是不能做到的。
4.巧妙解释法
即对原意加以巧妙的解释而造成幽默效果。说话时,故意不把要表述的观点直接表述出来,而是隐蔽地蕴含在另一个似乎无关的观点中,让谈话对方经过思考,顿悟你所要真正表达的意思,它往往能够给人留下无穷的回味。
5.自嘲法
在公共场合,难免会出现尴尬的场面,这时我们就应该学会自嘲,化解尴尬的局面。
6.夸张法
要想幽默,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夸张。相声演员姜昆说过:“好家伙,那月饼硬得一摔马路可以砸出俩大坑!”这就是夸张,它带给我们的是回味无穷的幽默。夸张手法的运用往往能够恰到好处地放大幽默的细节,达到很好的效果。
7.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也是一种幽默的手法。它可以化解人们之间的矛盾,让别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之处,从而化解双方的矛盾,使气氛缓和。
8.补充说明法
先肯定对方的说法或顺承对方的意思加以回答,然后再补充说明,使之符合逻辑。
沟通处方
一个富有幽默感的人,能使他人在与之相处时享受到轻松愉快的气氛,从而增添与之相处的乐趣。蠖得幽默的人,往往三言两语就能使人忍俊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