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思考造成积极人生,消极思考造成消极人生。
加利埃尼的早年生涯
1849年4月24日生于上加龙省的圣比特。后就读于著名的圣西尔军校。1870年参加普法战争。在色当战役中受伤被俘。1871年被释放后到留尼汪岛任职,1876年调到塞内加尔,1880年他率领一支远征队侵入上尼日尔盆地,1881年3月和当地的艾哈麦德首领达成一项经济协议。
在结束1882年至1885年的对马提尼克的殖民战争后,被任命为法属苏丹的总督,1886年镇压了象牙海岸地区萨摩里领导的曼丁哥人起义。1888年5月返回巴黎进入最高军事学院进修。1892年被派往越南北部进行殖民活动,他利用外交手段去争取当地人民,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1896年1月返回法国,晋升为少将,被改派往马达加斯加任总督,8月6日他废黜了女王拉那瓦罗娜二世的君主制并建立了军政府,平定了沿梅里纳河的的武装暴动,1894年晋升为中将,1897年至1905年平定了该岛,并对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统治,发展该地经济并改善了交通运输。他被公认为是一名公平、正直的总督。
1905年回国担任第14军军长。在1911年竞争法军总司令的角逐中,加利埃尼因年老体弱败给了约瑟夫·霞飞。之后,他于1914年4月退役,住在圣拉斐尔。然而,一战的爆发给了他新的契机。1914年8月,加利埃尼被紧急召回,协助参与巴黎防务,后担任巴黎军事长官,参加了马恩
河战役(第一次)。但是他的死对头霞飞始终对他十分忌惮,因此,尽管外界舆论对加利埃尼的能力与远见颇有赞赏,但加利埃尼一直被边缘化,不能进入指挥部核心决策层。
加利埃尼最著名的一仗便是马恩河会战,他最早发现德第一集团军(亚历山大·亨利希·鲁道夫·克鲁克指挥)向东转向,随即抓住时机命令法
第6集团军攻击其侧翼。著名的“出租车运兵”也是由他主持的。但这些胜利却不公平地归入霞飞名下。尽管他渴望指挥一支集团军群,但仍然担任巴黎城防司令。
1915年10月,加利埃尼在布里昂内阁担任陆军部长。在任期内,他显示了卓越的管理才能。1916年3月,加利埃尼的病情再度恶化。而此时,他与霞飞的关系势如水火,他常常在办公室里与霞飞拍着桌子争吵,这又加剧了病情的恶化。1916年5月27日,壮志未酬的加利埃尼在巴黎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1921年,法国政府终于承认了加利埃尼的功绩,追授他元帅军衔。
现在在巴黎有以他名字命名的车站和他的青铜塑像。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从1941年8月开始,法、德两国军队在边境进行了一场大规模的战争。战争开始,法军受挫,被迫后撤。为了扭转战局,法军决定在马恩河地带同德军做最后的决战。9月6日,法军的第六军团向德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战斗进行到第二天,法军兵力不足,如不及时补充兵力,就可能全军覆没,情况十分危急。但是,法国部队车辆的运输能力又极为有限,短时间内不可能把内地的士兵都运往前线。怎么办呢?加利埃尼军政府经过研究后,断然决定,立即调集全巴黎民用出租车,运送士兵到马恩河前线。
法国军队将领约瑟夫·西蒙·加利埃尼估计,如能动员500辆出租车,每辆运送5名士兵,那么,只要往返两次,就可运送5000名士兵。因为法军对德军的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深得人民的拥护,广大出租车司机踊跃驱车响应政府号召。7月6日下午6时,征用的500辆出租车按时开到了指定地点。
夜幕降临后,一支浩浩****的出租车车队,满载兵员向前线开进。当天晚上,法军的一个步兵旅就被送到了50公里外的前线,立即投入了战斗。在这支精锐队伍的及时增援下,战局马上改观,最后法军赢得了马恩河战役的胜利。
加利埃尼的军旅生涯
1914年8月法国边境之战后,法第4、第5集团军和英国远征军于9月初撤至马恩河以南,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布防。法军总参谋长霞飞将军组建第6、第9集团军,分别部署在巴黎外围以及第4和第5集团军之间,准备实施反攻。德第1、第2集团军为追歼法第5集团军,偏离原定进攻方向前出到巴黎以东地区,暴露了第1集团军的右翼。
德军总参谋长HJ.Lvon毛奇获悉法军即将反攻后,于9月4日命令第1、第2集团军在巴黎以东转入防御,第3、第4、第5集团军南下,协同从东面进攻的第6集团军合围凡尔登以南的法军。但德第1集团军司令A.H.R.von克卢克拒不执行命令,继续率军南下,形成有利于联军反击的态势。同日,霞飞命令法第5、第6集团军和英远征军对德第1、第2集团军实施主要突击,法第9、第4集团
军牵制敌第3、第4集团军,法第3集团军在凡尔登以西实施辅助突击。此时,在巴黎至凡尔登一线,联军66个师108.2万人对德军51个师90万人;在主攻方向上,联军兵力是德军的两倍。
9月5日,法第6集团军先头部队与德第1集团军在乌尔克河西岸遭遇。法军首次使用汽车(共1200辆)把第6集团军一部由巴黎运往前线。克卢克发觉右翼和后方受到威胁后,命令所部于8日全部撤至马恩河北
岸,遂与第2集团军之间出现宽50千米的防御间隙。6日,法第5集团军和英远征军从德军防御间隙地带穿插,8日逼近马恩河,构成对德第1集团军的包围态势。
同时,德第2集团军业已暴露的右翼也面临被围的危险。9日,德第1、第2集团军被迫后撤。德军在其他地段虽略占上风,但鉴于第1、第2集团军所面临的态势,毛奇于10日下令全线停止进攻,撤至努瓦永至凡尔登一线。此次战役以德军失败告终。英法联军在200千米的战线上推进60千米,伤亡25万人,德军损失30万人。此役双方均有失误:毛奇远离战场,对前线战况不明,指挥不当,各集团军缺乏协同,导致速胜计划破产;英法联军行动迟缓,坐失战机,使德军保存了实力。
1914年7月28日,以奥匈帝国对塞尔维亚宣战为标志,第一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8月1日,德国以俄国进行战争动员为由,对俄宣战。8月3日,德国又以法国不接受它所提出的“中立”的条件为借口,向法国宣战。
德国的战争计划是前总参谋长施利芬在1905年制定的,其核心是:集中强大兵力于西线,通过防务空虚的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从侧翼包围法军,速战速决打败法国。然后挥师东进,再去对付俄国。战争爆发后,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遵循其前任的计划,仅用9个师的兵力监视俄国,而在西线则集中了7个集团军,共78个师,以梅斯为轴心分为左右两翼。左翼2个集团军,共23个师,守卫梅斯以南法德边境的阿尔萨斯和格林地区的阵地;右翼5个集团军,共55个师,借道比利时、卢森堡和荷兰突破法国北部边境。
自普法战争结束后,法军为报失败之仇,从1872年起开始就制定了一个又一个对德作战计划,到开战前已有17个之多。最新的计划是由法军总参谋长霞飞将军制定的,即“第17号计划”。该计划的核心是认为德军将集结在设防巩固的法德边境线上,因此法军要在这里展开积极主动的攻势,并一举收复在普法战争中失去的阿尔萨斯和格林两省。
1914年8月4日,右翼德军侵入比利时,遭到比利时军队的顽强抵抗,在列日要塞被阻3天,到20日才占领布鲁塞尔。此时,法军的几个主力集团军却在按照“第17号计划”发起对德军左翼的进攻。然而,初期的战斗表明,"第17号计划”糟糕得很。在格林,法国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在进攻萨尔堡和莫朗日两地德军的防线中,被打得焦头烂额。右翼德军在占领了比利时后,其5个集团军的近百万人马,像一把挥舞的镰刀,从比利时斜插入法国。走在最右面的是克卢克指挥的第1集团军,约30万人,被视为右翼的主力和向巴黎进军的主攻部队。该集团军于8月24日由比利时进入法境。8月25日,德军攻占那慕尔。霞飞为阻滞这支德军右翼部队的前进,从格林战场调集兵力,组建了法国第6集团军,由毛老里任司令。
9月2日,德军克卢克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已挺进到距巴黎仅有15英里的地方了,霞飞指挥的法军主力为阻遏德军右翼所作的努力已告失败。巴黎人心惶惶,法国政府也牵往波尔多。
9月3日晚,克卢克抵达马恩河,而他所追赶的法第5集团军和其外侧的英国远征军已在当天早些时候渡过了马恩河。这两支仓促退却、陷入疲惫和混乱之中的部队,虽曾一再接到炸毁桥梁的电令,但都未去炸毁。克卢克占领了这些桥头堡之后,不顾柏林最高统帅部要他与比罗的第2集团军保持齐头并进的命令,准备立即于次日清晨渡河,继续他追逐法第5集团军的行动。
9月4日,克卢克一面向前挺进,一面直言不讳地告诉最高统帅部,他无法执行要他留在后面作为德军第2集团军侧卫的命令。要等比罗的德第2集团军赶上来,势必停止进军两天,他认为这将削弱德军的整个攻势,给法军以重整旗鼓、自由行动的时间。事实上,比罗的第2集团军也同样疲惫不堪。于是,克卢克把最高统帅部的命令摆在一边,继续向东南推进,换言之,对于巴黎是越走越远了。
9月4日早上,法军侦察机的报告使加利埃尼看到了他“必须立即行动”的时机。克卢克的部队向巴黎东南方向的冒险挺进,已使他的殿后部队成了毛老里的法第6集团军和英军进攻的目标。上午9时,在还未取得霞飞同意的情况下,加利埃尼就向毛老里发布预令,让他先做好战斗准备。然后他给总司令部打电话,请霞飞下达攻击的正式命令。但霞飞未置可否。下午,当加利埃尼又打电话来时,霞飞终于批准让毛老里的第6集团军从马恩河北岸发动进攻,并且于当晚10时下令法军其他部队停止后撤,于9月6日开始发动全面反攻。
9月5日,当克卢克集团军经过巴黎东面,可以望见埃菲尔铁塔时,其右后方侧翼受到毛老里的法第6集团军的袭击。克卢克立即命令第3和第9军回过头去对付毛老里,而这两个军的任务是负责掩护德第2集团军的右翼的。所以他们的撤退,使德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之间,产生了一个宽达20英里的缺口。因为面对着这个缺口的英军,已经迅速地撤退,所以克卢克才敢冒这个危险。对德军来说,取胜的关键就在于它能否在法军主力部队和英军利用着一缺口突破自己的蜂腰部之前,击溃法军的两翼,即毛老里的第6集团军和福煦的第9集团军。
9月6日凌晨,法军发起全线反攻。法第6集团军继续与德第1集团军在奥尔奎河上激战;法第5集团军也掉转头来,变撤退为进攻,同德第1集团军厮杀,并同德第2集团军右翼交火;法第4和第9集团军则截住德第3、第4集团军,使德第1、第2集团军陷于孤立。9月8日,关键时刻,弗伦奇率领英军的3个军悄悄地爬进了德第1集团军和第2集团军之间的缺口,将德国第1集团军与第2集团军隔开了,使克卢克和比罗面临着被分割包围的危险。
于是,比罗遂在9月9日下令他的第2集团军撤退。当时克卢克的第1集团军虽暂时击败毛老里,可此时他也处于孤立的境地,不得不于同一天也向后撤退。至9月11日,德军所有的军团都后撤了。至此,马恩河战役结束。协约国军粉碎了德军的速战速决的计划,保住了巴黎,遂使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西线战场形成了胶着状态。这场会战的战略性结果十分巨大,德国人丧失了其优先击败法国再转过身来对付俄国的唯一机会。
在这场会战中,交战双方先后投入150万的兵力,伤亡人数在30多万以上。其中,法军阵亡2.1万人,受伤12.2万人;德军阵亡4.3万人,受伤17.3人。自大战爆发后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德军遵循施里芬定下的基本方针,迅速穿越比利时领土向法国本土挺进。那时整个德国,甚至几乎全世界,都深信德军会很快胜利,巴黎即将被占领。然而,当德国人的胜利似乎唾手可得、法国人的灾难迫在眉睫时,协约国军却在马恩河畔转败为胜,因而被人们称为“马恩河畔的奇迹”。
“马恩河战役”的影响
一、德皇威廉二世指派小毛奇接任参谋总长,如果只是基于青年时期的朋友,而没有考量到他的才能与军事素养,那么就是过于滥情与草率。
就后世史家及军事战略学者所评,小毛奇除了蒙其叔父老毛奇的福荫外,他长年在德皇身边,备受重视,深体德皇之意。且他与皇亲国戚的关系非常融洽,获得德皇的信任与王公大臣们的喜爱,他自知难以担任此重任,但德皇却当面应允“战时我会代而行之”的话语。在不谙军事之下,史利芬计划就是他的救急仙丹,以不变应万变。
二、大战之前情势并非有全面燎原之势,任谁都没有想到一个旧时代的民族情绪发泄,会引爆世界性的大战;奥塞两国若直接谈判,不要假以民族认同扩大情绪,不要以联盟的形式介入,或许可以用战争的另一种方式来解决这项“情绪性事件”,其中比较显著的事例与蔓延,却逐步走向战争,变质为民族战争,全国民的战争。
三、普法战争后,毛奇率兵入巴黎城,迫法国割让亚洛两州,种下德法世仇;其间法主动亲近俄国,两国关系紧密,共同的敌人就是德国,史利芬认为日耳曼必须两方面同时作战,他认为只有实施内线作战与国内雄厚的经济实力,可以迅速的机动与战力击败法、俄。他的作战关键就是“东守西攻",因为法国是危害最大的敌人,而俄国国力虽强,但可藉地障予以拖缓,这是处在强邻与地缘居中不利态势下的战略作为。史利芬的杰作,纯就军事言,堪称完美,但1914年的变化与1905年相较,可以说完全不一样,三国协约已经形成,法国的民心士气及英国的从中拨弄,怎可纯就军事战略来考量,况且,俄国的“巴尔干联盟”主要的就是要排除日耳曼族的高涨,这些可能是史利芬生前无法预料,而小毛奇也未加重视的事。
四、小毛奇修改了史利芬计划,从西线兵力部署的7:1改为3:1,就隐然有维护皇太子及王公大臣们作战胜利的考量,小毛奇是否能体会史利芬计划的精髓,后人不知道,如果以德军的机动战力,纵然是3:1,应该可以达成从右翼攻略法国的目的,(这可以从鲁登道夫攻略列日要塞证明),但错在抽调兵力到东线(事实上,两个军也没有到达),及皇太子及王公大臣们完全不明了史利芬计划的旨趣,要他们拒守诱敌,他们却要加强兵力,主动发动攻势,抢占战功,完全破坏了作战计划的精神,小毛奇在无法了解前线及紧韁统制下,指挥官不解参谋本部,上下无法通联,战机尽失,一错再错。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又名马恩河奇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西部战线的一次战役。这场战役发生在1914年9月5日至9日。在这场战役中,英法联军合力打败了德意志帝国军。
圣西尔军校小百科
第一次马恩河战役战役是一战的一个关键时刻。由一战爆发起,德军已成功地侵入比利时和法国东北。但是在9月5日,法国第六军向进攻巴黎的德军反击,防止法国的首都被德军占领。德军在9月9日至13日的撤退实质上结束了德军的施里芬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