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与采取的行动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那么我们就一定会创造出卓越的成绩。
心理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两个4岁的孩子参加了智力测验,测验结果证明他们具有相同的智商,但他们后来却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一个孩子到牧场里去,每天负责给牲口喂饲料,并把它们冲洗干净。另一个孩子则进入了一所专门培养儿童活动能力和智力的学校。
他们就这样度过了不同的童年。12岁的时候,两个孩子又参加了一次智力测试。显然,在学校里孩子的成绩优于在牧场里孩子的成绩。
如果让两个孩子做自己以前从未做过的事情,他们都会遇到麻烦。他们学到的知识有多有少,但在对方的环境里都是不可应用的。
由此,心理学家分析,影响人们做事能否成功的因素,除了先天的智商和学到的知识外,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也是必不可少的。
学习到的东西,如果不用,那是死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种学习才有意义。我国的知识分子,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旦学有所成,便希望有一天可以为国出力,为民效劳。孔子也认为,读书就是为了更好地做人、立身、处世。把学与用相结合,才能有益于国家,有益于社会。所以,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行”,就是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就要求我们把所学的东西用到生活中的各个方面。学习是一种改造思想的行为,而不是脱离实际,陷入虚无的空想。
所谓“致用”,除了将知识用于生活之外,还要学会变通。生活总是在变,知识自然也要随之而改变。知识的最终来源就是生活,若脱离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但知识也要高于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生活中指导我们的行动。
如果我们能够将自己掌握的知识与采取的行动结合起来,做到学以致用,那么我们就一定会创造出卓越的成绩。
有些人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有着渊博的知识,但是却没有起到什么作用。他们应该在学到的知识与真正的需要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点,以便学以致用。
施瓦伯是一位少见的取得非凡成就的人。在没有成功前,施瓦伯只在乡村接受过短期的教育。在15岁时,施瓦伯为了维持生计而不得不去山村做了马夫,但他并没因此而灰心丧气,仍然时刻在寻找发展机遇。在18岁时,施瓦伯幸运地进入了钢铁大王卡内基的一个建筑工地打工。当工地上的每个工人在埋怨工作艰苦而工资却又很低时,施瓦伯却在认真地工作着,在工作中不断学习,渐渐地懂得了很多的建筑知识。当晚上工友们成群结队地侃大山时,施瓦伯却一个人躲在僻静的角落里阅读。
有一次,经理夜晚视察时发现了正在读书的施瓦伯,走过去翻了翻他读的书,又细细看了他的阅读笔记,就什么也没说离开了。次日刚上班,施瓦伯就被经理喊到了办公室。
“你是不是每天晚上都在读书?”经理问道。
“是的。工作完了我就在读书,”施瓦伯谦卑地答道。"那你学那些东西有什么用呢?"经理颇不以为然地问道。
"公司缺少的是既有实际工作经验又有丰富专业知识的高素质人才,而不是只会做实际工作经验的员工。您说是不是?”施瓦伯解释道。
经理深表赞同。
过了不久,施瓦伯就因为工作成绩突出而被提升为技师。面对工友对施瓦伯拼命工作的冷嘲热讽,施瓦伯淡然对之,并这样说:"我不仅仅是在给老板干活,也是在为了挣钱,更是为了实现我的理想。我要让我工作产生的效益远远大于我所得的工资。在平时的工作中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提升自己,才能为自己赢得发展的机遇。”
怀揣理想,施瓦伯更加勤奋地广泛吸收专业知识,并想办法将它们运用到工作中去,从而使自己一步步地爬到了总工程师的位置上。在25岁时,施瓦伯当上了这家建筑公司的总经理。再后来,施瓦伯建立了伯利恒钢铁公司,作出了一番丰功伟绩,实现了自己的理想。
学习的知识只有运用到生活和实践中去,才会发挥其效用,否则就是一些死的没有用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