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盲目相信书中内容(1 / 1)

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时代总在变化,知识也总在更新。今天看来正确的事,明天就未必是正确的了。所以,我们不应盲目地相信书中的内容。

高尔基说过一句名言:“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对人类来说确实非常重要,但对于书中所言,我们不能盲目地全部相信,否则书籍可能就会使人类原地踏步。

无论在古代东方,还是在古代西方,人们最初都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但是地难道真的是方的吗?麦哲伦环球航行的顺利进行,使人们打破了这种传统的错误观念。从这可以看出,书上所说的的确不能全信。

学习不仅包括书本上的知识,也包括生活实践中的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实践中的知识,因为现实永远在变化着。

春秋战国时期,赵国有两员大将,一为廉颇,一为赵奢。

赵奢用兵出奇,为赵国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有一子,名叫赵括。赵括受父亲影响,自幼熟读兵书,谈起行军布阵来头头是道。

赵括的母亲对赵括非常赞赏。赵奢却不以为然,曾说:"这小子就会纸上谈兵。两军交战,攸关国家兴亡和千军万马的安全,慎之又慎还怕出错,而他却视之为儿戏。赵国不用他还好,万一用他为大将,必毁在他的手上。记住,我死后,千万别让赵括为将。”由于积劳成疾,赵奢不久病故。

之后,秦国举兵攻打赵国,以白起为将。而赵国则由老将廉颇担任主帅,在长平率40万大军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远离国土,供给不便,不利久战,于是便令赵军森严壁垒,固守城池,不与秦军进行正面交锋,让秦军不战自退。两军在长平对峙许久,秦军粮草果然渐渐接济不上,而赵国仍按兵不动,这让白起无计可施。

这时,有人建议白起利用反间计。于是,白起便派人到赵国国都散布谣言,说廉颇老而无用,根本不是白起的对手,而马服君的儿子赵括自幼熟读兵书,且年富力强,若为主帅,定能将白起击败。赵王听到了谣言,信以为真,便命赵括代替廉颇为将。

赵括母亲得知此事,立即进宫,将赵奢生前说的话告诉了赵王,但赵王却固执己见,执意让赵括为将。赵母无奈,只得说:“我不能改变大王的主意,但若赵括战败,他受惩罚是罪有应得,但请赦免家人。”

当时,蔺相如正在家中养病,听说此事也出面阻拦,请赵王改变主意,但赵王还是不听,坚持命赵括接替廉颇,指挥对秦军作战。

赵括到了前线,一改廉颇的作战方针,命赵军正面迎敌,这正中了白起的圈套。结果,赵军战败,40万将士全部被白起活埋。赵国自此大伤元气,不久便被秦国所灭。

我们尊重知识,但这并不等于让自己成为知识的奴隶。学习知识的关键,在于运用。知识只有与实际相结合,才能发挥出它的最大效力。否则,只能会再次上演赵括纸上谈兵那样的悲剧。

知识是人类总结出来的各种经验和教训,是我们人类思想的精华。但当初我们总结经验的目的就是希望它可以对我们的行动进行指导,减少行动上的盲目性,而不是让它成为我们思想上的一种桎梏。

宋代理学大师程颐说:“学者先要会疑。我认为要想分辨书中的可信与不可信,唯有在日常生活中认真观察,在读书时细细研读,发现书中的可疑之处,锲而不舍地进行探究。”

牛顿在读书时发现,书中所说的色光只有黑白两种颜色的说法,与观察到的彩虹有七种颜色的现象相悖。于是,他开始思考这个问题。直到1666年,牛顿制作了一个三棱镜,用来进行了著名的色散试验,发现白光是由至少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为光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怀疑是创建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而要产生怀疑,就不可尽信书中所言。

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时代总在变化,知识也总在更新。今天看来正确的事,明天就未必是正确的了。所以,我们不应盲目地相信书中的内容。

过去的知识只能成为我们认识事物的一个基础。我们不能将其视为终点而不思进取。所有伟大的发明,所有惊人的发现,几乎没有一个不是在原有的知识上所做的突破。如果没有突破,就不可能会有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