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断学习才能不被淘汰(1 / 1)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除了变化是不变的,什么都在发生变化,而要适应这种变化,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更新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资讯。

在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更新的速度变得越来越快,周期变得愈来愈短。人类有90%的知识都时在近30年内产生的,而知识的半衰期却只有5~7年。而且,人的能力就像电池一样,随着使用时间而逐渐流逝。所以,对于每个人来说,都需要不断地进行“充电”。

如果想靠学校学的知识来应付一辈子的话,已经根本不可能了。面对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知识的更新速度也日益加快。如果要适应这个世界的变化,就必须拥有终身学习的观念。"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会逐渐被我们所接受。那些“抱残守缺”和知识陈旧的人,注定会被社会所淘汰。

那么,我们该如何应对和适应这种变化呢?最适当的办法就是不断学习。

在当今的社会中,人们为选择不同的生活方式付出代价、为保持个人独立付出代价,这种代价就是生活不再安逸悠闲。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所以必须学习适应变化。一切事情都不是绝对的,所以必须学习应对不稳定因素,学会做决策。

我们如果想出类拔萃,善于学习是必备的基本素质。换句话说,但凡人生出色的人必然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历史上有名的汉武大帝刘彻就是一个特别善于学习的人。

西汉以来,北方匈奴强大,不断在边境掳掠滋事,汉朝一直以和亲政策来换取和平。

汉武帝时期,匈奴边患越发猖獗。匈奴人生长于草原,可以在马背上喝水、吃饭甚至睡觉,平日的生活就是与骑马、射猎紧密相连的。一旦发生战争,他们很快便能进入角色,而汉军则不善骑射,用兵前还需训练,人马的默契也不够。与匈奴决战,汉军即使兵多将广也占不到任何便宜。

汉武帝决心重创匈奴,在即位后,一方面改变军事战略,变防守为主动出击,另一方面抓紧向匈奴学习。

在兵器上,汉武帝首先认识到汉军兵器不如匈奴的坚韧,遂派张骞出使西域寻找匈奴炼成精钢刀的配方。

在队伍整编上,积极备战,任用匈奴人做教练,训练汉军在马背上的作战能力,熟悉匈奴的战法。

在行军上,第一次大规模讨伐匈奴前,汉武帝示意汉军的装备效仿匈奴,全部轻骑上阵,粮食和水均以马驮。在首次讨伐时,虽然四路大军只有一路告捷,但是汉军行军速度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汉军开始适应这种战法。

在战术上,汉武帝部署河朔战役时,示意卫青效仿匈奴人擅长的长途奔袭战。这一战,卫青以4万军队对10万军队,取得了汉朝有史以来对匈奴真正意义上的大捷。卫青所属军队,夜行500里,连匈奴将领都不得不承认汉军在这方面的能力已经与匈奴军队没有多少区别了。

汉武帝的学习是卓有成效的,在与匈奴的较量中,汉军不断提升战斗力并重创匈奴,有效巩固了边防,而汉武帝刘彻也成长为一个中国历史上继秦始皇以后又一个著名的皇帝。

不断学习从某种意义上就是增强了自己的竞争力。一个人只有不断学习,才会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取胜对手。

说到终生学习的态度,有很多名人都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例如,鲁迅先生就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他在临终前的一个小时还在写文章呢。华人首富李嘉诚的习惯就是每天晚上都要看书学习,而且这个习惯已经坚持了几十年。

著名教育学家闵维方教授曾说:“成功既需要不断地学习,做好素质准备,还要有机遇。但根本还是要学习,没有学习来的知识是不可能抓住机遇的。学习不仅能改变个人的命运,还关系到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命运。学习的重要性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我们的民族要想真正实现复兴,就必须成为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而且,一个人只有在不断学习的时候,他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一个人要想有成就,就必须把他的知识面打开。只有这样,他才会得到成功,才会显得有品味。"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除了变化是不变的,什么都在发生变化,而要适应这种变化,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更新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