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即位(1 / 1)

就乾隆即位而言,大约亦非雍正亲口传谕,它是靠秘密立储和传位诏书顺利实现的。

雍正在储位斗争中获胜而登基,对确立继承人的方法问题,他用心考虑过,即位不到一年,创设秘密立储制,他把继嗣书出,藏于匣内,在雍正元年(1723)八月十七日召见总理事务王大臣、满汉文武大臣、九卿于乾清宫西暖阁,宣布立储的原因和办法,他说: “圣祖仓促立储,完全成功,是因他神圣睿哲,自能主持,今天为了宗社久安,要早为计及。”考虑自己的孩子尚幼,不便公开建立,于是想出秘密建储的方法,他说:

今躬膺圣祖付托神器之重,安可怠忽不为长久之虑乎?当日圣祖因二阿哥之事,身心忧悴,不可殚述。今朕诸子尚幼,建储一事必须详慎,此时安可举行?然圣祖既将大事付托于朕,朕身为宗社之主,不得不预为之计。今朕特将此事亲写密封,藏于匣内,置之乾清官正中世祖章皇帝御书“正大光明”匾额之后,乃宫中最高之处,以备不虞。诸王大臣咸宜知之。或收藏数十年,亦未可定。

这密定的储君是谁,本人不知,诸臣也不晓,只有皇帝一人知道。他宣布后征求诸臣意见,隆科多奏称皇上“圣虑周详,为国家大计发明旨,臣下但知天经地义者,岂有异议,惟当谨遵圣旨”。于是,诸王大臣九卿等皆免冠叩首,雍正在满意之余,令众臣退出,然而留下总理事务王大臣,将密封锦匣藏于“正大光明”匾后始出。这样就确立了秘密建储的制度。这个方法,早在唐朝时期,波斯人就在实行了。据《旧唐书·波斯传》载, “其王初嗣位,便密选子才堪承统者,书其名字,封而藏之。王死后,大臣与王之群子共发封而视之,本所书名者为主焉”。雍正建储不知是学的古波斯人,还是他的创造,总而言之,他实行了中国历史上没有过的新的立储方法。

雍正密书的是皇四子弘历。他为了保密,在对待诸子上没有异样,特别是令弘历、弘昼承受基本相同的待遇,时或命他们代行祭天、祭祖之礼,同日封王,共参苗疆事务,但有两件事,后来乾隆君臣认为是雍正立弘历为储君的表现。一是雍正元年正月,雍正御极后第一次到天坛祭天,回大内后将弘历召至养心殿,给他一块肉吃,而没有赐予弘昼,因此弘历认为其父在第一次祭天时,必定是将定其为储君心愿默告于天,故赐胙肉。雍正封弘历为“宝亲王”,这封号被《清高宗实录》监修总裁官庆桂等解释为将授大宝的表示: “泊世宗之御极,昭嗣服以题楣,祈年颁吉胙之罄,锡封鉴宝命之荷……”所谓“宝”,就是将有大宝——玉玺,践位。这些虽是他们根据弘历嗣位事实进行的推测,不过很有道理。

雍正在乾清宫密诏之外,另书内容相同的传位诏书置放在圆明园内。雍正八年九月,当其重病之时,将有此诏书之事,秘密告诉张廷玉,及至鄂尔泰内召,雍正又于雍正十年正月向鄂尔泰、张廷玉做了说明,并说“汝二人外,再无一人知之”。雍正因居住圆明园时日较多,故在大内诏书之外,又书此传位诏书,以备他日核对之用可见,雍正对秘密立储之事考虑得很周详。

及至雍正死,弘历以尽孝子之分,唯事哀号,张廷玉、鄂尔泰乃向允禄、允礼等人说,如今正大统是急事,大行皇帝曾示我二人有密旨,应急请出,诸人同意,但总管太监说不知有此密旨,所以不知藏于何处,张廷玉说: “大行皇帝当日密封之件,谅亦无多,外用黄纸固封,背后写一封字者即是。”据之取出,即传位弘历密旨,由张廷玉就灯下宣读,众臣拜请弘历受命,弘历随命允禄、允礼、鄂尔泰、张廷玉为辅政大臣,安排既定,遂扶雍正榇舆返回大内。以上见诸张廷玉的记载,其中突出了他的地位,他所叙述的情节是真实的。《清高宗实录》则云,雍正子时死,弘历于寅刻至大内,内侍从“正大光明”匾后取出元年所封诏书,俟允禄、允礼、鄂尔泰、张廷玉等人到齐,始启封,知嗣君事。这里没有讲圆明园宣读诏书一事,可能是以为离宫发生的事,不如以在皇宫宣读遗诏更郑重,所以《实录》才这样予以说明。

二十四日,弘历说他在雍正八年六月亲奉其父谕旨,谓“大学士张廷玉器量纯全,抒诚供职,其纂修《圣祖仁皇帝实录》宣力独多,每年遵旨缮写上谕,悉能详达朕意,训示臣民,其功甚巨。大学士鄂尔泰志秉忠贞,才优经济,安民察吏,绥靖边疆,洵为不世出之名臣。此二人者朕可保其始终不渝,将来二臣著配享太庙,以昭恩礼”。命将此意书入遗诏之内。同时写入遗诏内的还有雍正对允禄、允礼的评价:“庄亲王心地醇良,和平谨慎,但遇事少有担当,然必不至于错误。果亲王至性忠直,才识俱优,实国家有用之才。”这样以两位皇叔和满汉大臣为代表的鄂尔泰、张廷玉四人组成的总理事务王大臣辅佐弘历,保证雍正继嗣统治的稳定,使他的秘密立储制度成功地实现了。

雍正密立储君,收到了立国本以固人心的政治效果,同时避免了明立太子,可能发生的诸皇子争储位,储君与皇帝争权等弊病。乾隆即位后,认为这个办法好,遵奉实行,于乾隆元年(1736)七月预书皇二子永琏之名,藏于“正大光明”匾后,永琏早死,后又密立皇十五子颛琰,是为仁宗。后来嘉庆、道光都相继用这个方法立嗣。咸丰只有同治一子,故无须用秘密立储法,同治、光绪都没有儿子,无从采用这个办法了。但从乾、嘉、道、咸诸君的嗣承来看,秘密立储法实行了,而且是成功的。这一制度的创立,避免了雍正以前清朝历史上不只一次出现的争夺储位的斗争,减少了政治混乱,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这是比较好的传位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