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名言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峡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
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又名绍荣,浙江上虞人,著名的科学家和教育家,当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气象学家,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幼年在私塾里读书,中学时学习非常刻苦,考入唐山路矿学堂。1910年考取了“庚款”留学生,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到祖国。回国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和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执教,1920年在东南大学担任教授,主持建立了地学系并亲自担任系主任。在学校改为中央大学初期再次担任地学系主任,1936年4月,担任浙江大学校长。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之后先后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地学部主任、综合考察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副主席,中国气象学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主要论著有《中国之雨量》《中国之温度》《中国气候资料》等。
嗜学如命的小个子
1890年3月,竺可桢出生在浙江上虞一个普通的粮商之家。竺可桢的父亲见孩子又白又胖,于是就给他起名叫兆熊,小名叫阿熊。后来到了上学的年纪,父亲觉得应该给孩子起一个好听的学名,于是请来了镇上的私塾先生,私塾先生想了想说:“不如就叫可桢吧,古时候筑土墙时用的木柱子称作桢干,可桢的意思就是国家的栋梁。”
在竺可桢一岁半的时候,父亲便开始教他识字。有一天,父亲要去外地办事,不能教竺可桢识字,竺可桢从母亲的怀里挣脱出来,非得让父亲教完字才能走。竺可桢刚满3岁的时候,已经能认识很多的单字,还能背诵《游子吟》等好多唐诗呢。
5岁的时候,竺可桢跟随私塾先生开始学习四书五经,7岁时开始练习写作文。竺可桢的哥哥比他大14岁,是镇上有名的秀才。在竺可桢幼年阶段,哥哥教给了他很多学问。有一天晚上,哥哥教竺可桢写文章,竺可桢写了一遍觉得不好,开始重写,一遍又一遍,直到他满意为止。那天晚上,等他们上床睡觉的时候鸡已经鸣叫了。
竺可桢不仅喜欢学习,而且喜欢动脑筋。由于家乡经常下雨,竺可桢经常趴在窗前或蹲在屋门口看下雨,一次他发现了石板上有一排小坑,没想明白,随即向母亲请教。小学毕业后,15岁的竺可桢进入上海澄衷学堂学习,由于他个子很矮,体重很轻,和同龄的孩子相比,看上去又瘦又小,经常被同班同学讥笑短命,绝对活不过20岁。为此,竺可桢坚持锻炼,从没请过病假。1908年春,离中学毕业还有三个月,班上同学提议更换图画教员,遭到学校拒绝后,全班同学实行了罢课。暑假过后,竺可桢进入复旦公学,不幸的是,在这个时期,母亲病逝,竺可桢悲痛欲绝。为了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竺可桢发奋苦读,五次考试都名列全班第一。
8年深造几经波折
结束了中学阶段的学习之后,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唐山路矿学堂主攻土木工程系。在大学期间,竺可桢学习非常用功,因此成绩总是名列榜首。
1910年,20岁的竺可桢考取了清华公费留学生。这个时候,竺可桢觉得农业是百业的根本,国家要想发展首先要搞好农业,所以,他放弃了自己的专业,在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学习农学。除了刻苦攻读外,竺可桢常常利用假期的时间去美国南部进行考察。其间,竺可桢渐渐发现自己对气象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即来到哈佛大学主攻地质系。1915年,竺可桢获得了哈佛大学气象学硕士学位,此后留在哈佛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在这时期,竺可桢发表了《中国之雨量及风暴学》和《台风中心之若干新事实》等论文,两年后,竺可桢被美国地理学会纳为会员。
不幸的是,竺可桢在外留学的8年期间,他的二哥、大哥和父亲相继去世,竺可桢的精神受了很大的打击,甚至一度对他的学术研究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1918年,竺可桢完成了他的学术论文《远东台风的新分类》,获得了博士学位。同年,竺可桢回到了阔别8年之久的祖国。
为祖国的发展呕心沥血
回到祖国之后,竺可桢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主要讲授地理和天文气象课。由于在“五四运动”中庇护爱国学生,竺可桢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校长不合。两年之后,竺可桢离开了武昌,转而来到南京,在南京师范高等学校讲授气象学和地质学。
1920年,南京师范高等学校改成了东南大学,在竺可桢的积极争取之下,成立了地学系,竺可桢亲自担任系主任。之后,由于东南大学发生动乱,竺可桢离开后在商务印书馆任专职编辑。后来东大风波平息,竺可桢回到东大继续担任地学系主任。他一面主持日常行政工作,一面教授地学通论、气候学、气象学等课程。1927年,在蔡元培的推荐下,竺可桢担任了刚刚成立的气象所所长。在他的努力之下,全国建立气象台10处,测候处150处,雨量测候所1000处。1936年,金陵大学的一位教授和两个日本人一起参观北极阁,态度非常恶劣。竺可桢一气之下,将他们轰出了气象所。
同年4月,竺可桢出任浙江大学校长。他出任校长后主要干两件事,整顿学校纪律和网罗人才。训导处长费巩一向清高自傲,曾经当面讽刺竺可桢,可是后来竺可桢力排众议,破例聘请他担任学校的训导处长。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竺可桢团结全校师生,携带图书仪器,历经浙江建德,江西吉安、泰和,广西宜山等地,来到贵州遵义和湄潭。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之下,他不但积极组织师生上课,而且还以饱满的热情积极支持抗战。之后,由于体力不支,竺可桢一度辞掉了气象所所长的职务,在重庆一家气象所工作。当他得知后来很多珍贵仪器在转移当中丢失和损坏,非常心痛。在民主爱国的学潮中,竺可桢始终站在进步学生一面,保护浙大师生的爱国行为,积极营救了不少进步人士和革命青年。
为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
1949年4月,竺可桢积极组织浙大学生迎接解放。同时,电告国民党政府,坚决拒绝执行迁往台湾的命令。为了避免国民党当局迫害,竺可桢在上海隐居了半年,直到全国解放为止。竺可桢积极参加了全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建设出谋划策。新中国成立之后,竺可桢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同时兼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主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全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等职务。他积极着手组织成立了中科院地理研究所,主持完成了中国自然区的划分、制定国家大地图案等工作。同时,积极投身于海南岛、雷州半岛和广西南部进行考察。1951年,竺可桢组织筹建了西藏工作队,同年还组织了黄河中游水土保持综合考察队。1956年,竺可桢领导创建了中国科学院综合考察委员会,并担任主任职务。在他的带动和领导之下,先后进行了四次规模巨大的考察活动,主要包括西藏高原和康滇横断山区研究,新疆、青海、甘肃、内蒙古地区的考察研究,热带地区特种生物资源的研究和主要河流水利资源的考察研究。在竺可桢的领导下,中科院先后建立了6个综合考察队。1959年,在竺可桢的倡导下,中科院在全国设立了六个治沙综合试验站。
沙坡头试验站就是在竺可桢的倡导下建立的。他曾经三次深入沙漠考察,足迹踏遍了内蒙古、河西走廊和新疆。
1963年,竺可桢先在云南西双版纳、思茅热带地区进行了大量的科学考察,此后又辗转到了宁夏中卫沙坡头、营盘水等地视察治沙工作。当看到一路上居民在滥伐红柳,他非常痛心,对随行的科委工作人员提出了严禁砍伐红柳的建议。
进入70年代之后,中美关系逐渐回暖,很多滞留海外的华人科学家开始回国访问。作为国际知名学者和中科院的副院长,竺可桢责无旁贷地承担了大量的接待工作,为发展民间外交和对外科技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
清华小百科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使命是“跻身世界一流经管学院之列,造就未来中国乃至世界范围的商业领袖,贡献学术新知,以推动民族经济的伟大复兴"。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数量经济学为国家重点学科,有15个具有国际影响和国内领先的研究中心,其中有两个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并拥有国内唯一的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现代管理与创新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