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1 / 1)

明朝帝王师 熊召政 756 字 14天前

——记老狐狸徐阶

明代的帝王师中,若要选一位老狐狸式的人物,则非徐阶莫属了。

徐阶是上海市华亭县人。在明代,华亭属松江府。而上海只是华亭县的一个小镇。五百年后,这里的地理归属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小镇上海变成了世界闻名的特大都市。而松江则变成了它的一个区。华亭仍然是县,但已经与松江平级了。

在明代,松江府与苏州府并称为苏松。这两个府都处在锦绣江南的腹心,经济发达,人才辈出。明代两百多年间松江所出的人才,多如过江之鲫,徐阶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大凡异人必有异事,徐阶也不例外。他尚在幼童时,就有了两次大难不死的经历。第一次是他一岁多的时候,蹒跚学步一不小心掉进了窨井,家人救出,三天后才从昏迷中苏醒。第二次是他五岁时,父亲带着他游览括苍山,他失足从悬崖坠下,衣衫挂在树技上,悬在半空中**秋千,被人救下幸免于难。由于这两次大难不死的经历,乡里人便认为他是神童,家族中长辈对他期望甚深。

徐阶果然不负众望,嘉靖二年(1523)全国会试,徐阶高中探花,为进士第三名。进士中的优秀者,可选为庶吉士,留在翰林院中继续深造。而一甲三进士,即状元、榜眼、探花三人,可直接在翰林院授职。徐阶入仕的第一个官职是翰林院检讨。期间,他请假回乡结婚,接着父亲去世,按规定他又守制三年,服除后回到京城,他仍复旧官。所以说,他真正当官是在他高中探花郎后的第五年,即嘉靖七年。

徐阶当官处理的第一件政事,就让他获得高分。其时,担任内阁首辅的是张璁,即张孚敬。这人在大礼案中与杨廷和唱对台戏,坚决支持世宗皇帝,因此得到超擢使用。张孚敬勇于任事,好作惊人语。他向世宗皇帝提出一个建议:撤去孔子的王号,并将各地文庙中雕塑的孔子像一并拆除,统统换成木主。所谓木主,即一个书有“大成至圣先师”的牌位。而且祭祀的标准也从“王”降格为“师”,俎豆礼乐减去甚多。世宗皇帝将张孚敬的议疏下发给群臣讨论。谁的官大谁就掌握了话语权,这几乎是官场历代通行的潜规则。因此,大部分臣子都上书赞同张孚敬的建议。也有一些儒臣不赞同,却不敢公开表示。唯独徐阶一个人站出来唱反调,上书世宗皇帝指斥张孚敬的观点不可取。张孚敬听说后,把徐阶找到值房来,盛气凌人地把徐阶教训一通,大意是说你一个小小白面书生懂得什么。徐阶此时还没有修炼到狐狸的地步,他据理力争寸步不让。须知张孚敬是深受世宗信任的首辅、一品大学士,处在官场领袖的地位。而徐阶只不过是七品小官,他若顺竿爬或许是一次晋升的机会,但徐阶却反其道而行之。张孚敬被他噎得脸红脖子粗,不由得拉下脸来斥道:“你敢叛我?”徐阶迎着张孚敬咄咄逼人的目光,正色回道:“首辅大人此话差矣,叛生于附,我徐阶从来就没有依附过首辅大人,这叛字又从何说起呢?”言毕,长揖而退。

第二天,徐阶“调动工作”的通知就到了翰林院,他被贬为延平府推官。府相当于今天的地市级,一把手为知府,二把手是同知,三把手才是推官。推官的角色,类似于今天的政法委书记。徐阶一到任,就将长期羁押又无犯罪实据的囚犯三百余名尽行释放,又将各类蛊惑人心的**祠尽行拆毁,并捉拿了百余名危害地方的江洋大盗。这些做法,如同今天的平反冤假错案、扫黄打黑等,都是极得民心的善举。因此,徐阶很快就树立了威信。接着,他升任为黄州府同知,再升为浙江按察佥事、江西按察副使,先后在四个省任职,都是从事司法领导工作。

嘉靖十四年,皇太子出阁,在全国官员中挑选学问好的人来担任讲师。徐阶被选中,他便回到京城,担任司经局洗马兼翰林院侍讲。从此,徐阶便从司法战线回到了老本行,充当皇太子的老师了。此时,讨厌他的那位首辅张孚敬已经退休了好几年,徐阶的命运开始产生了转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