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章(1 / 1)

明朝帝王师 熊召政 1460 字 9天前

常言道“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夏言成为严嵩的克星。有他在,严嵩想做坏事还有所收敛。夏言有夏言的毛病,比如说刚愎自用,因人画线,意气用事,但本质上他还是一位君子。他的死给严嵩腾出了空间,解除了威胁,严嵩更加肆无忌惮了。

但是,任何时候,都会有坚持正义的君子。严嵩自六十岁入阁主持国政,到八十一岁被罢免,长达二十余年的“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显赫地位,使他日渐骄横,最后发展到“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地步。

严嵩的阴险在于:他总是会找到机会激怒世宗,让其下旨诛杀反对他的人。

嘉靖二十二年(1543)诛杀山东巡按御史叶经,是严嵩残害忠良的开始。

严嵩还在礼部做侍郎时,因为负责秦王、晋王二藩承袭封号的工作而接受巨额贿赂。时任礼科给事中的叶经通过调查得知真相后,对严嵩提出弹劾。严嵩闻讯后十分恐惧,想方设法买通调查人员掩盖真相,得以逃脱惩罚。兹后,叶经调任山东巡按御史。嘉靖二十二年科举考试,山东上报乡试小录。明世宗读到第五策中边防一问时,发现试卷中有讥讽之意,便下令调查。主事者便请求逮捕主考官周矿等人。严嵩趁机对世宗秘密进谗说:“周矿只是表面上的主考,实际主持这件事的,是御史叶经。”世宗便下旨斥责叶经狂妄悖逆,杖打八十,削职为民。实施杖刑时,由于严嵩的指使,行刑者执行尤力。等到八十杖打完,叶经已经一命呜呼。

叶经死后,朝廷上下官员为之惊愕。严嵩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对先前反对过自己的官员如给事中王勰、沈良木、陈垲,御史喻时、陈绍和,山西巡抚童汉臣,福建巡按何维柏等人肆意报复,全部罢官治罪。

尽管严嵩一手遮天,但仍有不少正直的官员上书皇上揭露严嵩的罪行秽迹。这些人中,最令人震撼的,当数兵部员外郎杨继盛。

杨继盛是容城人,从小家贫,他只是个“辍学儿童”。但他生**读书,于是一边放牛,一边到私塾学堂旁听。就这样,他仍于嘉靖二十六年考中进士,授职南部兵部主事,后改兵部员外郎。其时蒙古王俺答屡屡犯边,有一次竟越过长城打到北京城下。负责对俺答作战的是大将军仇鸾,此人亦是佞幸,曾与严嵩配合害死夏言。他害怕俺答,便提出在边关开设马市,与俺答媾和。杨继盛听说后,立刻上书世宗,列举开放马市的种种不可,并斥责仇鸾贪生怕死、认敌为友,应予以严惩。世宗看到奏章,交给大臣讨论。仇鸾大怒,向世宗进言说:“继盛乃竖子,懂什么朝廷大法。”世宗也觉得与俺答作战胜负难料,于是赞同仇鸾意见,将杨继盛下狱,后又贬为狄火道典史。嘉靖三十一年,仇鸾病死,他因与严嵩狗咬狗失势,加之边患一直未绥靖,引起世宗不满,以致世宗对他下达了戮尸的旨令并抄没他的家产。

仇鸾死后,严嵩便想拉拢杨继盛,他向世宗建议重新起用。世宗也觉得杨继盛是个难得的人才,于是下旨给杨继盛复官。先当县令,再调南京兵部主事。三天后,又升兵部员外郎,继而又调北京,任兵部武选司郎中。这职务类同于今天的中央军委政治部主任,是个选拔和任免军事干部的重要岗位。杨继盛一年四迁,明眼人一看便知,严嵩已经要破格提拔杨继盛,想让他成为自己的心腹。

但是,杨继盛到北京兵部报到不到一个月,就做出一件让天下人都为之一震的事情,这就是弹劾严嵩。

杨继盛疾恶如仇。他痛恨仇鸾,更痛恨严嵩。尽管严嵩向他伸出一枝肥硕的橄榄枝,他仍认为严嵩是祸国巨奸。因此写下弹劾严嵩的檄文。奏疏写好后,杨继盛斋戒了三天,焚香祭天之后,才将奏疏呈上。

终明一朝,许多忠臣留下血性文字。杨继盛的文章,至今读起来,仍然让人血脉贲张:

臣孤直罪臣,蒙天地恩,超擢不次,夙夜祗惧。思图报称,盖未有急于请诛贼臣者也。请以严嵩十大罪为陛下陈之:

祖宗罢丞相,设阁臣,备顾问,视制草而已。嵩乃俨然以丞相自居,百官奔走请命,直房如市,无丞相名而有丞相权。是坏祖宗之成法,大罪一。

陛下用一人,嵩曰“我荐也”;斥一人,曰“此非我所亲”;陛下宥一人,嵩曰“我救也”;罚一人,曰“此得罪于我”。伺陛下喜怒以恣威福。是窃君上之大权,大罪二。

陛下有善政,嵩必令子世蕃告人曰:“主上不及此,我议而成之。”欲天下以陛下之善尽归于嵩。是掩君上之治功,大罪三。

陛下令嵩票拟,盖其职也,嵩何取而令世蕃代之?题疏方上,天语已传,故京师有“大丞相、小丞相”之谣。是纵奸子之僭窃,大罪四。

严效忠、严鹄,乳臭子耳,未尝一涉行伍,皆以军功官锦衣。两广将帅欧阳必进、陈圭,俱以私党躐府部。是冒朝廷之军功,大罪五。

逆鸾下狱,贿世蕃三千金,嵩即荐为大将。已,知陛下疑鸾,乃互相排诋以泯前迹。是引悖逆之奸臣,大罪六。

俺答深入,击其惰归,大机也,嵩戒丁汝夔勿战。是误国家之军机,大罪七。

郎中徐学诗、给事中厉汝进,俱以劾嵩削籍。内外之臣,中伤者何可胜计!是专黜陟之大柄,大罪八。

文武迁擢,但论金之多寡。将弁惟贿嵩,不得不脧削士卒;有司惟贿嵩,不得不掊克百姓,毒流海内,患起域中。是失天下之人心,大罪九。

自嵩用事,风俗大变。贿赂者荐及盗跖;疏拙者黜逮夷、齐,守法度者为迂滞;巧弥缝者为才能。是敝天下之风俗,大罪十。

嵩有是十罪,而又济之以五奸:以左右侍从能察意旨也,厚贿结纳,得备闻宫中言动,是陛下之左右,皆贼嵩之间谍。以通政司之主出纳也,以赵文华为使,凡有疏至,必先送嵩阅竟,然后入御。是陛下之喉舌,乃贼嵩之鹰犬。畏厂卫之缉访也,即令子世蕃结为婚姻,是陛下之爪牙,皆贼嵩之瓜葛。畏科道之多言也,非其私属,不得与台谏,有所爱憎,即授之论刺,是陛下之耳目,皆贼嵩之奴隶。惧部寺之犹有人也,择有才望者罗致门下,联络盘结,深根固蒂。是陛下之臣工,皆贼嵩之心膂。陛下奈何爱一贼臣而使百万苍生毙于涂炭哉!

愿陛下听臣之言,察嵩之奸,或召问二王,或询诸阁臣。重则置之宪典以正国法,轻则谕令致仕以全国体。

这篇奏疏送给世宗阅览之前,严嵩先看到。他对杨继盛列举的十大罪虽然无法洗清,但并不害怕。老奸巨猾的他,看出杨继盛的奏疏中有触到世宗痛处的地方。世宗虽然迷恋斋醮、笃信道术,但他对权力的控制丝毫没有懈怠。他认为自己是“宸纲独断”的英明君主,绝不可能被旁人左右。而杨继盛忽视了这一点,在文章中竟说出“陛下之耳目,皆贼嵩之奴隶”,“陛下之臣工,皆贼嵩之心膂”这样的话。特别是最后一段,还要世宗就严嵩的罪行去询问两位亲王,这就更犯忌了。世宗对同是天潢贵胄的藩王向来提防有加。他一再强调亲王不能干政,如今杨继盛要他去询问亲王,无异于是表示对他这个皇帝的不信任。

严嵩断定世宗看完奏疏一定会动怒。于是不惊不慌地把它及时送到御前。一切如严嵩所料,世宗暴跳如雷。他不管严嵩有什么“十大罪”,而是痛恨杨继盛对他这位皇帝的藐视。于是即刻下令,将杨继盛捉入大牢,严刑拷问。

一连多场的审讯,杨继盛被打得皮开肉绽,但他始终不屈,奋声骂贼。最终,他被判处死刑,押往西市腰斩。

几百年后,审察杨继盛的悲剧,犹自让人扼腕叹息。杨继盛是位了不起的血性男儿,爱憎分明且敢于承担。遗憾的是勇气有余而策略不足。倘若他多揣摩一下世宗的心态,在奏疏中尽可能不触及世宗的忌讳,后果就不至于这么悲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