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章(1 / 1)

严嵩的发迹,是在嘉靖皇帝手上。

正德十六年(1521),武宗皇帝去世。同是讲臣出身的内阁首辅杨廷和,将在南京坐了三年冷板凳的严嵩调回北京,安排到国子监当祭酒。国子监为明代朝廷最高的也是唯一的学府,祭酒相当于今天的大学校长。南北两京的翰林院掌院与祭酒都是五品,但是大有分别。如果将北京的翰林院掌院调去当祭酒,则是降格使用。拿到今天打比方,犹如将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调去当大学校长,怎么说也是一件不爽的事。但是,如果将南京翰林院掌院调到北京来当祭酒,则是一个重用的信号。明代官员的重用路线有两条:一条是由翰林院或国子监进入礼部,先当右侍郎,尔后左侍郎、尚书,等待进入内阁,或者由礼部侍郎调任吏部侍郎,拜大学士进入内阁;另一条是进入六科当给事中,六科是对应六部设立的监察机构,任职者叫给事中,称为言官。在言官任上干出成绩来,转任地方知府、省巡抚或巡按,调回朝廷担任六部侍郎、尚书。所以说,新科进士若能分配到六科当言官,或者到翰林院当词臣、讲臣,就等于进入了官场的快车道。

严嵩回到北京履任新职,既高兴又不高兴。高兴的是终于看到了曙光,不高兴的是因为大礼案的事杨廷和与世宗皇帝顶上了牛。他是杨廷和线上的人,而且当时京城各大衙门的官员,莫不唯杨廷和马首是瞻。世宗皇帝想将自己的父亲弄个皇帝尊号,杨廷和认为有违祖制,坚决不办,世宗皇帝一筹莫展。凭直觉,严嵩觉得这是一次取悦皇帝的机会,但是他不敢,因为一是官场的风向不对,二是他虽然已学会了见风使舵,但还没有勇气卖主求荣。不过,他在大礼案中,开头一直保持中立,两边都不得罪。当杨廷和愤而辞职还乡,隐忍了几年的严嵩才开始实施他渴望已久的政治投机。

转变的契机,始于嘉靖七年。

杨廷和离职后,接替首辅职位的是坚决支持世宗皇帝的张璁。在张璁手上,严嵩当上了礼部右侍郎。六部的领导,尚书是一把手,左侍郎是二把手,右侍郎是三把手。严嵩在四十五岁时才当上“副部级”的领导,这进步不算太快。但一俟踏上这个台阶,接触的层面不一样,严嵩的能力很快引起了世宗皇帝的注意。

嘉靖七年,位于湖北钟祥的显陵营造完毕,世宗决定派一名礼部官员前往显陵致祭。这差事落到严嵩头上。他到湖北致祭完毕回到京城,顾不得旅途劳顿,立即向世宗汇报并撰写一篇极短的述职报告。

臣恭上宝册及奉安神床,皆应时雨霁。又石产枣阳,群鸥集绕,碑入汉江,河流骤涨。请命辅臣撰文刻石,以纪天眷。

替人挠痒痒是件难事儿,挠不到实处,不但痒痒没止住,皮还疼。但严嵩第一次为世宗皇帝挠政治痒却一挠一个准。看到这个简短的奏疏,世宗笑得合不拢嘴。他虽然犟着给自己只有亲王爵位的父亲上了一个皇帝尊号,并修了帝陵,但老担心不符天意。如今,严嵩所说的一切祥瑞,让他的担心解除。他特别看重“天眷”这两个字。如果这两个字是一颗蜜糖,世宗恨不能囫囵吞下去。因为这两个字可以让那些反对大礼的官员闭嘴。

立刻,世宗签署诏旨,超升严嵩为吏部左侍郎,旋即又升任南京礼部尚书,接着又改南京吏部。

自古至今,随着科技的发达,人的寿命越来越长。但当官人的政治寿命似乎变化不大。从二十多岁到六十多岁,发迹早的,当得顺溜的,也不过四十年左右。因此,依据官龄,四十五岁是官员的心理调适期,或者称为转折点。大部分官员,在官场入仕二十年左右,都会寻找一个新的方向。要么沉沦,得过且过;要么奋起,重新布局。在这年龄的关口上,有的由清正转向浑浊,有的由浑浊转向清正。此时的严嵩,总结他在官场多年的经验,认为清正是死路一条,而圆滑者往往大行其道。于是将身上的那点正气尽行扫除,转而理直气壮地当起谀臣。

严嵩的选择,反映了自武宗开始的至今已有二十二年的政治混乱。在正气萎缩、邪气嚣张的局面下,在许多正人君子以悲剧收场的情势下,一些人为获取官场的利益,只能选择当小人,这就叫“君子道消,小人道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