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1 / 1)

永乐十六年三月初,姚广孝回到阔别十四年的北京。斯时,他已重病在身。尽管此时朱棣还没有下达迁都的诏令,但北京的紫禁城已经建造得差不多了。而且朱棣也选中万寿山建造自己的陵寝。姚广孝觉得自己不宜厝骨江南,同朱棣一样,他已经把北京当作精神故乡。这是他一手策划的龙兴之地。魂归故里,归的不是长洲,而是多慷慨悲歌之士的北京。

一到北京后,姚广孝仍住进庆寿寺,朱棣立即赶来探视。姚广孝一身僧衣,从**下来勉强行礼,朱棣扶住他,知道老和尚将不久于人世,便问他:“少师,你有何吩咐?”姚广孝说:“陛下,老僧别无所求,只求一件事,请把溥洽放了。”溥洽是建文帝的剃度师。传说是他掩护建文帝逃走。所以,朱棣找一个理由,将溥洽关了十六年。听到姚广孝为他求情,朱棣沉默了一会儿,答应了。

建文帝的老师是方孝孺,剃度师是溥洽。当年,姚广孝曾请求朱棣攻取南京后不要杀方孝孺,结果未能如愿。但这次却成功解救了溥洽。“嗜杀”的姚广孝,其实心中仍装着常人难以测度的大慈悲。

到京城不过二十余天,即永乐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姚广孝在庆寿寺中圆寂,享年八十九岁。明史说他享年八十四岁,恐记载有误。

听到这个噩耗,朱棣深为震悼,辍朝两日,他吩咐礼部遵从姚广孝的遗愿,以僧人的方式葬之。朱棣为之在房山县东北选造墓地,亲自撰写神道碑,并追赠他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这是文臣能够得到的最高荣誉。

姚广孝究竟是火化还是棺葬,史书没有记载。更不知道如果是火化,他的肉身是否能烧出五彩斑斓的舍利来?

2009年2月24日夜于闲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