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比是指发现自身与参照个体发生偏差时产生负面情绪的心理过程。根据产生的作用不同,一般分为正性攀比和负性攀比。正性攀比是指正面的积极的比较,是在理性意识驱使下的正当竞争,往往能够引发孩子积极的竞争欲望,产生克服困难的动力;负性攀比是指那些缺乏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理性分析,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这种比较会使孩子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

小红,女,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红爸爸是厂里的普通工人,妈妈是打扫卫生的“钟点工”,家境一般。为了让女儿上一所好学校,小红爸爸妈妈省吃俭用,托熟人找关系,总算为小红择校到了实验小学。开学没多久,小红妈妈去接小红,看到妈妈把自己带向公交站台,小红就一个劲儿地嘟囔,“打车,打车!”小红的眼睛一直看着出租车,小红妈妈没有搭理她,小红就显得非常沮丧。公交车过来了,小红妈妈连拉带拽把小红拉上车,小红白了妈妈几眼,后来实在是气愤到了极点,抓住妈妈的手套和袖子咬了起来,还说:“为什么不打车?为什么不打车?”大概又过了一个月,小红再也不肯坐公交车上下学了,非要爸爸妈妈安排小车接送她,无奈小红爸爸只能租了一辆“桑塔纳”小汽车每天定时接送小红,谁知接送才两天,小红又不肯上学,理由居然是同学们接送的车大都是奔驰、宝马、奥迪A6。看到女儿的这种攀比心理,小红爸爸妈妈心里真不是滋味。

生活水平的提高,为孩子的负性攀比心理提供了经济基础;家长的溺爱,为孩子的负性攀比心理滋生了依赖;孩子的天性为负性攀比心理提供心理基础;家长的自卑心理,也是导致孩子负性攀比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攀比心理对孩子的成长影响非常大。那么,家长应该如何矫正孩子的攀比心理呢?

1.学会自我暗示增强承受能力

自我暗示又称自我肯定,是指通过对预期目标积极的叙述,实现头脑中坚定而持久的积极认知,摆脱陈旧的、否定性的消极思维模式。自我暗示是一种强有力的心理调节技巧,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变孩子的生活态度和心理预期,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比如,教育孩子看到别人比自己好时,在心中默念“其实我也很好”之类的语句,久而久之,孩子盲目比较的习惯就会有所改善。

2.实施纵向比较减少横向比较

比较分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纵向比较是指孩子和自己的昨天比较,找到长期的发展变化,以进步的心态鼓励自己,从而建立希望体系,帮助孩子树立坚定的信心。横向比较是指孩子与周围其他人的比较,横向比较有助于孩子找到自己的不足,也容易滋生负性攀比心理,导致孩子陷入横向比较的误区。

3.增强自身实力克服负性攀比

负性攀比的产生往往是因为自身的实力与期望值达不到均衡水平,导致自信心的缺失,从而产生抱怨、憎恨等情绪。因此,家长要指导孩子用行动弥补失落,巩固并增强自己的实力,战胜负性攀比造成的心理障碍,继而获取成功。

4.逃离攀比环境选择临时回避

家长教育孩子,有时可以选择临时回避的方式帮助自己暂时从极端负性攀比的环境中逃离,减少因情绪激动造成的非理性行为,给情绪足够的缓冲时间,从而避免因极端负性攀比而导致双输的局面。

5.诵读心理格言不断提醒自己

古今中外,有许多批评虚荣心理的格言,比如,“知足常乐”“快乐不是拥有得多,而是因为计较得少”“只要心中有景,何处不是花香满园”等,以这些心理格言不断提醒自己,可以有效预防和矫治负性攀比心理。

“世人纷纷说不齐,他骑骏马我骑驴。回头看到推车汉,比上不足下有余。”负性攀比往往比出了怨恨,比出了愁闷,比出了自卑,比出了技不如人的懊恼,比出了生活不顺心的焦躁。拒绝负性攀比方法也很简单,那就是保持一颗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种对待人生的态度,有了这颗平常心,孩子就会保持一份纯真的心情,就有更多机会寻找自身的闪光灯,为自己找到更多自信之源。只有这样,负性攀比之心才会消隐,只为求得他人称赞的虚伪面具才会褪下,才能够真正地将负性攀比拒之门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