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教育过程,也是孩子在其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一个重大的转折期。由于幼儿园和小学在生活环境、作息制度、师生关系、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评价方式上都存在不同,幼小衔接不仅要在数学、拼音、技能上和一年级接轨,更要在孩子的习惯培养和心理上衔接。
小炤,男,7岁,将要上小学一年级。小炤性格内向,不善与小朋友交往,学习独立性和规则意识比较差。上幼儿园大班时,每天早上总要爸爸妈妈帮穿衣服和鞋子,洗刷也要爸爸妈妈帮他挤好牙膏;上学时不是把折纸丢在家里,就是忘了老师要求带的东西,还抱怨爸爸妈妈早上没给他;上课时什么也不对老师说,尿憋急了宁愿尿裤子也不举手请假,而且经常随便下位、说话、喝水;下了课就一个人坐在座位上,也不和老师和同学交往;不知道谦让,也不懂得关心别人,小朋友之间稍有摩擦就要打架……眼看孩子就要上小学一年级了,小炤爸爸妈妈非常担心,不知道该指导孩子如何做好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得不顺利,孩子潜意识中的心理防御机制将会把一些不愿面对的负性情绪转换成一些躯体症状,孩子身上往往会出现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生理现象;心理方面也会表现出精神负担重、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甚至会引起人际交往不良、怕学、厌学等现象,导致学习成绩不理想。那么,如何做好幼小衔接呢?
1.物质准备
家长给孩子购买的学习用品要力求简洁实用,小巧安全,有备无患。学习用品不要太花哨,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书包轻重要适宜,太重会影响孩子脊椎生长;铅笔要买HB型,笔杆六边形的更好,以方便孩子握笔;作业本纸质要好一点,厚实一点;文具盒不要铅皮的,里面要有可以分开插铅笔的插孔;给孩子准备的喝水茶杯不能瓷的或玻璃的等。
2.知识准备
幼小衔接时期是孩子语言积累的高峰期,语言表达能力急剧发展。在孩子上一年级前,家长应有意识地丰富孩子的语言,培养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家里要多开展讲故事、复述故事的活动;同时要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重视数学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培养,鼓励孩子积极动脑,为即将到来的一年级做好准备。
3.生理准备
孩子进入小学后,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都将发生新的变化,孩子做事要由依赖老师和家长逐渐过渡到独立完成。家长要指导孩子独立进餐、睡眠、排泄、盥洗等;独立穿戴衣服和鞋子,整理自己的仪表,保持仪表整洁;独立整理好自己的物品,保持书房和卧室的整洁;掌握自我保健的有关常识和简单方法,能沉着地处理日常生活中可能出现的紧急情况。
4.规则准备
规则意识,是指是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规则意识有三个层次,首先是关于规则的知识,其次是要有遵守规则的愿望和习惯,再次是遵守规则成为孩子的内在需要。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是松散型的游戏活动,小学的学习是集中型的课堂教学,差别很大。家长要教育孩子遵守学习纪律,强化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懂得责任与义务的内涵。比如,上学不能迟到,铃声一响就要进教室,下课铃响了,也要等宣布下课,才可以走出教室。课堂上不可以随便离开自己的座位,不可以随便讲话,要发言先举手,有特殊情况要报告老师,得到允许才可以中途离开教室,作业要认真完成,书写规范,按时上交等。同时,要教育孩子爱惜公物,不能踢门、墙壁、课桌椅等,不可以用小刀、铅笔、画笔乱画墙壁、门窗;要学会做简单的清洁卫生、不乱扔纸屑等;对人有礼貌、不说粗话、能与同学友好相处、讲道理、有爱心等;能按时作息,不迟到早退等。
5.心理准备
从幼儿园到小学,学习要求的跨度大,潜在的心理压力大。家长要在孩子入学前的这段时间里,帮助孩子实现心理上的转变。家长可以带孩子去小学参观,看看校园环境和设施,看看小学的学习活动,感受朗朗的读书声,看看小学生需要遵守的规章制度等,让孩子产生对小学的向往;可以带孩子进行一些模拟上学的训练,请亲戚、邻居家的小学生为孩子演示整理书包的方法,让孩子了解学具应放在文具盒里,书本和文具盒等在书包里的摆放顺序,掌握整理书包的一般技巧;可以玩扮演小学生上课发言、写作业的游戏,表演上课时的坐姿,怎样专心听讲,怎样回答老师的提问,怎样读书,以及下课的时候怎样自由活动等;还可以通过图片、资料、电教等各种教育形式,帮助孩子感受进入小学后的学习与生活。通过正确的引导,减轻孩子的思想压力,帮助孩子消除顾虑,激发孩子渴望上学、渴望当一名小学生的愿望和情感,为孩子顺利地进入小学生活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孩子离开幼儿园,去做一名光荣的小学生,去开始小学阶段新的生活与学习,这是每一个做家长的最开心、最高兴的事。如何让孩子顺利地度过幼小衔接期,这不是报一个衔接班就可以解决的问题,关键要指导孩子在物质、生理、规则、习惯、知识和心理等方面做好全方位的准备。真诚希望每个孩子都是一只只快乐的小鸟,带着父母的爱,展翅飞向广阔的科学天空,是一只只幸福的小船,扬帆驶向浩瀚的知识海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