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孩子心智不够成熟,自控能力差,稳定性也不强,对刺激物的反应也比成年人更加强烈,具有直观、表面和情绪化的特点。看到电视节目或广告,难免会产生了购买欲望,通过购买新物品来追求标新立异,体现与众不同。
小政,男,8岁,小学一年级学生。小政聪明可爱,学习成绩很棒,就是没有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在家里水龙头经常拧不紧,电灯经常忘记关,上厕所手纸一拉就是十几张,用不完有时还要乱扔。上周日,全家到郊区去春游,小政的浪费现象更严重了,面包吃了一口就丢掉、没有剥壳的鸡蛋就扔掉、还剩下一大瓶的烧烤酱也不带回家。昨天晚上,小政妈妈和小政一起去逛商场,小政看到商场里的“耐克”运动鞋,非要买不可,小政妈妈考虑到家里小政已有七、八双鞋子,就没有答应小政的要求,谁知小政就吵个不停,哭个不停,赖在鞋柜前不肯走。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这句话充分说明了养成勤俭节约习惯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发展,不少孩子节约意识淡薄,浪费现象严重。孩子的这种浪费行为折射出的是大众媒介的影响、节约教育的缺失和孩子审美观念的偏差,长此以往会分散孩子精力,影响孩子的学习,加重家庭的经济负担,养成奢侈浪费的生活习惯,助长孩子的虚荣心。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习惯呢?
1.摆事实讲道理
由于孩子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对客观世界的认识还不成熟,可塑性很强,家长结合孩子的知识经验,从孩子的身边入手,在平易近人的谈话中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孩子分清楚“需要”和“想要”的区别,引导孩子自我教育,可以有效地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意识和习惯。
2.树典型作榜样
孩子心理机制尚未发展成熟,容易受到成人的心理暗示,产生从众心理。家长一方面要做好表率,穿着朴素,引导孩子正确对待电视或广告中小明星们的穿着打扮。同时抓住孩子喜爱听故事这个特点,讲讲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节俭故事,比如,《雷锋的童年》《朱德的板凳》等,也可讲讲身边贫困孩子的生活,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启迪孩子的道德认知。
3.多劳动勤体验
家长可通过劳动实践和自我服务活动,让孩子体验到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成果来之不易。比如,带领孩子去田间劳动、搜集废旧物品等,这样既可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练习。
4.懂消费会理财
家长要和孩子协商,有计划地给孩子零花钱,并告诉孩子怎么使用。孩子每一笔钱的用处家长都要记录,根据记录的内容,和孩子讨论以后哪些地方是不需要花钱的,哪些地方是可以花钱的,指出孩子消费中的冲动之处。让孩子亲身体验节约花钱,比讲一千遍一万遍大道理都有效得多。
5.巧拒绝善制止
在拒绝孩子的非理性消费行为中,制止的技巧非常重要。如果处理不当,孩子会很受伤,甚至引发亲子大战。比如,购物前,家长应和孩子民主协商,约定只能买什么,商量好了再出门。购物过程中,对于已经约定的内容就要坚决执行,如果孩子哭闹,家长要坚定地告诉孩子:“哭闹没有用,有事回家再说。”如果孩子依然哭闹,家长可以带他离开,但不可打骂斥责或者生拉硬拽。回家后,家长可以对孩子说:“今天你在超市看到了很喜欢的玩具,想买,但还是忍住了,遵守了与爸爸妈妈的约定,这样做非常棒!”
6.再存储常积累
给孩子买一个可爱的存钱罐,让孩子每天投入一枚硬币。等到硬币塞满存钱罐的时候,告诉孩子这些钱可以用来买自己最想要的一件礼物,通过奖赏激励孩子再接再厉。
勤俭是对财物的合理分配,节约是珍惜劳动成果,是对劳动创造者的尊重。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既能培养孩子合理分配财物的能力,又能锻炼孩子独立生存的能力,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节约好比燕衔泥,浪费好比河决堤。如果孩子从小没有养成勤俭节约的习惯,将来很容易价值观扭曲,不利于孩子成长和家庭建设。历数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家长从小培养孩子的节约美德,养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将会使孩子终生受益,将为积累家庭财富奠定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