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理解学生在性别、智力、非智力等方面均存在个别差异,能够根据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指学生个体之间身心发展过程中所显示出来的差别。由于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在同一年龄阶段的学生中间普遍存在着身心各方面的差异性,这是因材施教的条件和依据。现代教育要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必须研究学生之间的差异。学生的性别、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这三个方面对我们认识和研究学生的差异有重要意义。
一、学生的性别差异与教育
男女学生从小学阶段开始在身心发展上显示出一定的差别。从总体而言,一般是女生观察事物比较细心,记忆力强,表达能力较好,多擅长形象思维,在作文中运用词汇进行描述常表现出优势。相对而言,男生则兴趣广泛,好奇心强,胆大好动,对有兴趣的事物注意力更集中,有较好的抽象思维能力。但男生观察事物常常不细心,学习上也常有不够认真的表现。与此相关,小学生的学习成绩总体上女生优于男生。
产生男女学生学习成绩差异的原因有多个方面。第一,生理因素。生理学、遗传学研究表明:首先,性别差异,其染色体构成不同,与其空间想象力有关,形成男女智力活动上的一定差别。其次,男女两性大脑两半球偏侧性功能和专门化的发展有区别。男孩右脑的专门化早于女孩,而女孩左脑支配语言活动的部位比男孩发展快。另外,从身体发育的整体上看,女生比男生成熟早,在智力发展上有一定的早期优势,但女生进入青春期后生理变化大,暂时的不适应性比男生明显,容易分散注意力。第二,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长期以来重男轻女的传统思想至今对人们还有影响,无论是家庭还是社会对男孩和女孩的期待都是不同的,因此,在男孩和女孩发展的条件与机会上也存在着不同。第三,学校教育的不足。现代学校教育对男女性别差异问题重视不够,相关的研究并不多,教师很少针对男女学生的普遍差异进行深入的调查和实验研究。在小学阶段只注意女生学习认真、成绩好的现状,却很少花时间和精力有意识地对女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注意到男生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成绩较弱的现状,却将大部分的时间都放在纠正男生的纪律意识和行为习惯上,很少有针对性、有系统地对男生进行提高观察细心度和精力认真集中度的训练。这样的情况使教育没能对男女生的差异状况进行有目的的干预和引导,影响其以后的发展。[4]
基于以上的分析,学校和教师应有的态度是:首先,要树立正确的观点,既要科学认识男女生的性别差异给学生的身心发展带来的特点,又要明确男女学生智力发展可能达到的高度是相同的,教育要根据不同性别学生的情况有针对性地展开有效措施,促进学生的发展。其次,各阶段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要根据学生的固有特点,尽量发挥其性别长处带来的学习成长优势。
二、学生的智力差异与教育
案例
神童江盈莹
“小神童,今天给大家读什么书啊?唐诗宋词,还是故事大全?”大家口中的这位小神童叫江盈莹。3岁时已能识字读书,让周围的人颇感惊奇。4岁开始,每天坚持给文化不高的奶奶读报半小时,已坚持一年了。
2岁半时,爷爷拿了儿童故事用手一个字一个字比着读给她听,小盈莹眼睛瞪得大大的。我们都开玩笑说:“耳朵竖得跟天线似的。”之后,小盈莹开始喜欢一个人坐在沙发上,拿着书自己看,不喜欢旁人读了。
上幼儿园小小班时,老师惊讶地发现,小朋友们都坐成一圈,小盈莹坐在中间,正捧着书给大家讲故事。老师不敢相信,这么小的小朋友会识字,就试着换不同的书让她读,想不到她真的都看得懂。还有一次,爷爷带她去小区游泳池玩,保安叔叔开玩笑说,你要是能把墙上的规则读出来,我就让你进去游泳。小盈莹二话不说,把六七条规则一字不落给念出来了。保安叔叔直呼:“太神奇了!”在现场,记者让小盈莹拿着报纸念,她读得声情并茂,有板有眼的,五六百个字,只有三五个字不认得。像“眨眼”“芙蓉”等看起来有些复杂的字,对她来说也不是问题。
资料来源:4岁开始 坚持给奶奶读报1年.海峡导报,2014-08-22
学生的智力在发展进程、表现早晚、类型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
首先,学生在智力发展进程方面存在差异。许多纵向研究表明,学生智力发展的进程具有多样性,不同的学生可能拥有相同的智力类型和智力发展水平,但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各自独特的智力发展的进程。有的学生发展速度快,最终达到的智力水平也比较高;有的学生发展速度慢,并且在较低水平就停止增长;有的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智商分数不断损失,最终只能达到较低的智力发展水平;有的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智商分数不断增加,并最终达到较高的智力发展水平。
其次,学生在智力发展早晚上也有明显的差异。有些学生在早年就表现出非凡的才能,我们称这些学生为“神童”。例如,我国唐朝的王勃,6岁善文辞,10岁能赋,少年时写了《滕王阁序》。数学家高斯4、5岁时就能纠正父亲算题中的错误,现代控制论创始人维纳4岁能大量阅读,9岁读高中,14岁达到大学毕业水平。但有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智力表现平平,学习成绩一般,也没有在某一方面表现出特殊才能。他们的智力在较晚的年龄阶段才充分地表现出来,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大器晚成”。如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中小学阶段智力在一般水平之下,直到50多岁才开始有研究成果,写出了名著《物种起源》。我国画家齐白石40岁才显露出绘画才能,50岁才成名。
最后,学生存在着智力类型的差异,使其在知觉、记忆、表象、思维和言语等智力活动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品质。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认为,人类的智力应该至少包括以下七种类型:语言智力,即学习和使用语言文字的能力;逻辑—数学智力,即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的能力;空间智力,即凭知觉识别距离、判定方向的能力;音乐智力,即对音律之欣赏及表达能力;技能智力,即支配肢体以完成精密作业的能力;人际智力,即与人交往且能和睦相处的能力;自知智力,即认识自己并选择自己生活方向的能力。加德纳认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智力优势,但传统的学校教育和智力测验只注重语言、空间、逻辑智力,忽略其他智力。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智力优势,学生没有聪明和愚蠢之分,而是在哪一个方面更聪明,合适的教育和训练将使每一个人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而每一个成功的人士就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自己的智力优势。[5]
对待智力超常儿童的教育,我们需要注意几点:首先,早发现、早培养。只有早发现才能及时地对其进行适当的教育和培养,如果发现的晚,就很有可能被埋没了。其次,在培养过程中要全面打好基础,发展个人特长。要实现优势成才,必须要有全面的基础,要重视他首先是个完整的人,其次才是有某方面天赋的人,不能因为过度开发其天赋领域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同时发展,甚至因过度开发而丧失其保持个体良好成长的机会,最终断送了一个天才。另外,要引导智力超常儿童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将自己的聪明才智与勤奋结合起来,将来才能有大成就。
对于智力偏低甚至是弱智的儿童,我们应该同样重视起来。智力略偏低的儿童最好还是在正常人群中生活,教师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耐心等待他们成长,对他们一点一滴的进步都要给予巨大的奖励和赞赏,增强其对自己的信心,发展他们的智力和生活的能力。对于弱智的儿童,除设立弱智学校、弱智班进行特殊教育外,社会也要尽量宣传使大众能够充分理解他们,给予他们足够的尊重和爱护,使他们也能享受到尽可能温暖的社会生活。
三、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差异与教育
所谓非智力因素就是指动机、情感、意志、兴趣、性格等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心理因素。对现代中小学生而言,由于遗传学、营养学等的普及,孩子的智力因素差异并不是很明显,而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就更凸显了出来,往往更能决定他们的成就大小。非智力因素的个别差异呈复杂状态,通常表现为方向、性质、强度等方面的差别。如学生学习动机的差异,有的学生由好奇心引发的认识动机强烈,不断发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为什么?有的学生自我提高的动机突出,迫切希望通过学习得到同伴的尊重。再如兴趣,有的倾向于直接兴趣有的倾向于间接兴趣。又如,情感和意志,有的学生情感表现丰富而强烈,意志坚强而稳定,有的学生则表现出明显不足,需要创造条件给予特殊的关心和帮助。另如,学生的性格有的内向,趋于沉稳;有的外向,趋于鲁莽,由此形成不同的行为习惯。学校教育要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对性格特征不同的学生进行同一内容的教育应有不同的手段与方法,否则就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非智力因素是学生发展的重要方面,又对其智力发展起着调节和推动作用。在学生的发展过程中,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但两者的发展表现在学生身上常常是不平衡的。传统教育多注重智力发展,对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重视不足,没能充分发挥非智力因素的调节与推动作用。学生学习成绩好坏、发展成才的快慢,往往不是取决于智力水平的高低,而是取决于非智力因素的差别。因此,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差异,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既是促进智力因素发展的重要手段,又是学生个体良好发展的重要内容。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在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状态,对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注意到学生智力发展上的差异,更要进一步考虑非智力因素方面的不同,从而更为深入地掌握学生之间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6]
本章小结
总结
关键术语
学生
student
学生的本质属性
students’ essential attribute
学生的年龄特征
ag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学生的个别差异
the students’ individual differences
章节链接
应用
体验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教师的行为举止之所以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对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是因为学生具有( )。
A.依赖性 B.向师性 C.观察性 D.示范性
2.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所确定的保护儿童的基本原则不包括( )。
A.儿童利益最佳原则 B.尊重儿童尊严原则
C.无歧视原则 D.无差别原则
3.学生最主要的权利是( )。
A.人身自由权 B.人格尊严权 C.受教育权 D.隐私权
4.教师不得因为各种理由随意对学生进行搜查,不得对学生关禁闭,这是由学生的( )。
A.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B.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C.隐私权决定的 D.名誉权决定的
5.教师不得对学生进行谩骂、体罚、变相体罚和其他侮辱学生的行为,这是由学生的( )。
A.人身自由权决定的 B.隐私权决定的
C.人格尊严权决定的 D.荣誉权决定的
二、简答题
1.学生的本质属性有哪些?
2.学生有哪些时代特点?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学生义务有哪些?
三、论述题
1.结合初中生的心理特征,谈谈应如何对其进行有效的教育。
2.怎样结合学生的智力差异进行因材施教。
拓展
补充读物
1 陈桂生.聚焦学生角色——现今学生价值倾向问题.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本书为陈桂生教授近年来教育随笔的结集。作者针对我国现今引起中小学教师困惑的学生价值倾向问题和教育舆论中与此相关的似是而非的论调,加以澄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现时代对学生角色的认识。本书虽非专著,却不失为难得的主要以“学生角色”为研究对象的著作。
2 吴法源,王莹.没有孩子是差生——50个问题学生的教育案例.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
班级里总有些难教的学生:有的顶撞老师,经常迟到;有的迷恋网络,偷拿钱物,早恋;有的对同学暴力相向,甚至离家出走……教师在他们身上花费很多精力,然而收效甚微。本书汇集了50个“问题学生”的成功教育案例,展示了许多优秀教师高超的教育艺术。一篇篇鲜活的案例、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令人赞叹,让人感动,促人深思。本书有助于老师更深入地了解这一代学生,从而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在线学习资源
1.中国儿童中心.http://www.ccc.org.cn/
2.中国青少年研究网.http://www.cycs.org/
[1] 赵顺义.中国少年儿童素质状况抽样调查报告.中国妇运,2002(6)
[2] “当代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课题组.中国少年儿童发展状况调查报告.中国青年研究,2006(2)
[3] 柳海民.现代教育原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277~278
[4] 柳海民.教育原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327~328
[5] 张祥明,林锦秀.当代教育学概论.福州:海风出版社,2006:203~204
[6] 刘彦文.教育基本问题专论.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2:126~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