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德育概述(1 / 1)

教育学概论 柳海民 1528 字 9天前

学习目标

明确德育的概念、任务、意义和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德育是人类教育普遍永恒的范畴,一个秩序井然、风气优良、管理有力的社会需要德育,同时,人类的物质文明建设也需要德育提供动力和保障。尤其是在市场经济时代,公民的职业道德和法制观念,是保障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发展要求和品德形成规律,通过内化和外化,把一定社会的主导思想、道德观念、行为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

对于“德育”概念的理解,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是相对于“智育”“体育”和“美育”等划分的,包括“品德教育”“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法规教育”“心理教育”五个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道德教育”。在我国学校德育过程中,一直广泛使用的是广义的“大德育”概念范畴,即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需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道德影响、培养道德品质,使其具有正确的道德观念、丰富的道德情感、坚定的道德意志、热切的道德信念和较高的道德实践能力,不断提高他们的道德境界。

名家语录

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

——康德

二、德育的任务与意义

(一)德育的任务

总体来说,学校德育的任务,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和教育目的决定的。德育的任务,主要是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无产阶级世界观和共产主义的道德品质;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思维能力和道德评价能力,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道德行为;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和习惯。

具体来说,德育的任务,首先是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品质,使其深刻理解和遵守社会道德规范,树立和发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具有集体主义思想和社会主人翁态度,养成爱科学、爱劳动、关心社会、助人为乐等优良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其次是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方向,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社会主义公民的政治态度。最后是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道德判断的能力。整体而言,德育的这些任务是相辅相成、紧密联系的,贯穿于整个德育过程之中。[1]

(二)德育的意义

1.对社会发展的意义

综合来看,德育对社会发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政治稳定、创新文化内涵、形塑公民素养等方面。也就是说,德育在宏观上所能发挥的政治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在微观上所能实现的品德形成功能、智慧发展功能、审美愉悦功能,皆不可小觑。具体来说,德育的内容,是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同时又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具有强大的反作用。这主要是通过培养为社会经济制度服务的人来实现的。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封建统治者通过学校德育培养出“内圣外王”的人来“治国平天下”,因此,“三纲五常”“忠”“孝”的道德要求使人民成为阶级统治的顺民。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德育内容是培养具有资产阶级思想道德品质的人参与国家政治经济管理。在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重视德育的作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坚持德育为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学校德育,不仅关系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更重要的是为一个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它激励整个社会成员凝聚起来,坚定信念,不断奋斗。

2.对整体教育的意义

德育作为整体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体教育的和谐发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在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和美育全面发展过程中,德育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和动力,是其他各育得以顺利实施并获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因素。学校德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促进学生的德育文明,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培养和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而这些非智力因素,又是进行其他各育的必要条件。因此,德育对整体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是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

3.对个体成长的意义

德育关系到青少年人格品行的健康发展,对于青少年的道德成长、精神追求和确定人生发展走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德育是青少年个体成长的关键环节。青少年时期的个体发展,具有某些特殊性:成熟与单纯同在,理智性与盲目性俱有,独立性与依赖性并存,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交替表现,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各种发展的可能性。所以,德育在青少年健康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作用,能够为青少年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提供动力和保障。

三、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我国对中小学德育内容有统一规定,这一统一规定,目前主要分别体现在1993年和1995年由原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里。

《小学德育纲要》规定:德育内容主要有以下十条:①热爱祖国的教育;②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③热爱人民的教育;④热爱集体的教育;⑤热爱劳动、艰苦奋斗的教育;⑥努力学习、热爱科学的教育;⑦文明礼貌、遵守纪律的教育;⑧民主与法制观念的启蒙教育;⑨良好的意志、品格教育;⑩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启蒙教育。在《小学德育纲要》规定的十条内容中,①③④⑤⑥⑦⑨属于道德教育,②和⑧属于政治教育,⑩属于思想教育。这样的内容,体现了道德教育的基础教育内容。

《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德育内容的规定是分学段进行的,具体如下:①爱国主义教育;②集体主义教育;③社会主义教育;④理想教育;⑤道德教育;⑥劳动教育(高中是“劳动和社会实践教育”);⑦社会主义民主和遵纪守法教育;⑧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教育。《中学德育大纲》对中学德育的规定,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到了初中和高中学段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各科学习内容的实际配合。

案例

网络里迷失的“羔羊”

2003年12月22日上午,小凯(化名)因服用过量安定药被其父送入医院治疗,经过救治后,小凯中午回到家里入睡。下午4时许,小凯醒来,看到母亲在屋内打扫卫生。据小凯的口供,他看到母亲“头发长长的,耳朵大大的,红鼻子耷拉着,像个魔鬼”,小凯拿起床头的白蜡杆朝母亲头部猛击,母亲跑到院子里,小凯追出来后,又用泥砖击打母亲头部,最后用利器在母亲腹部刺了十二下,造成其母当场死亡。

据负责此案的南宫城区刑警介绍,小凯原是南宫二中初三的一名学生,因无所事事,他整日与网络为伴,为了讨要上网的钱,他经常与母亲发生口角,心情抑郁时就服用大量的安定药。

记者见到小凯以前的班主任宋老师,宋老师说:“他性格内向,没有多少朋友,在班里属于中下游,对于上网的问题,老师经常教育学生,但效果怎么样就不好说了。”

网络的普及给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小凯的故事让人触目惊心。小凯是一个极端,他因为上网变得发疯,竟将母亲当成魔鬼给杀害了,他的行为因为网络的不健康内容变得难以理解,同时给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敲响了警钟,加强中小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20世纪初期,德国学者胡戈·高迪希曾就当时学生状况,列举了三种不同的“学生”角色:“单是学生”“也是学生”与“不是学生”。所谓“单是学生”,是指埋头学习的学生;“也是学生”,指的是既认真学习又关注社会生活的学生;“不是学生”,是指不务正业、徒具“学生”身份的人。

资料来源:唐汉卫,张茂聪.中外道德教育经典案例评析.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6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