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的特殊表现形式,是社会道德的组成部分。它从道义上规定教师以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态度、作风和行为对待教师工作,以及待人、接物、处世所应履行的职责。从职业上规定教师和一切教育工作者在从事教育活动时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以及与之相适应的观念、情操和品质。
当前我国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绝大部分中小学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恪守师德规范,严谨治学,为人师表,爱岗敬业,呈现出良好的道德风貌,概括地说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教师热爱教育事业,有坚定的职业信念。近年来,在党和国家对基础教育事业的支持下,在倡导尊师重教的良好氛围中,中小学教师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有志之士加入中小学教师的行列中。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能够深刻认识到教师职业的崇高地位,对教育事业有深厚的感情,有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并认为教师职业体现了其人生价值和追求。第二,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兢兢业业,精于教书,勤于育人。他们在教学方面不甘落后、敢为人先,以积极进取的精神、脚踏实地的作风,为发展基础教育事业尽责尽力。第三,教师形象良好,作风正派,注重言传身教。大部分教师能在学生面前做到仪表整洁、举止端庄、言语文明,注重为人师表,在言谈举止、行为方式、品德习惯等方面都能“以身立教”,对学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但是,目前教师职业道德中仍然面临许多的问题亟须我们认识与思考。
[相关链接]
师德现状和师德建设调查研究[1]
本调查是由檀传宝教授主持的,关于师德现状与师德建设的调查研究。本调查选择的地域是北京、杭州、芜湖、甘肃宁县,面向教师、学生、家长三个群体,样本总量1810份。调查时间为2006年6月。调查的部分结论和研究发现如下。
一、教师对待教育事业的道德
1.教师对教师职业的认同度:多数教师的职业信念不够坚定,其中欠发达地区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最低,而且男教师的职业认同度普遍比女教师低。
2.教师从教原因分析:不同地区教师的从教原因存在较大差异。有近四成的教师表示自己的兴趣是选择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而且女教师的这一比例更高。
3.教师的工作状态:总体而言,当前教师的工作状态较为积极,地区与地区之间教师的工作状态不存在明显差异。
4.学生对教师工作的评价:近三分之二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上充满**。研究还表明,教师是否重视自我提高与他们在课堂上的表现呈高度正相关,重视自我提高的教师多数在课堂上充满**。
5.家长对教师工作的评价:九成以上家长认为教师工作认真,一方面表明教师的工作态度;另一方面反映出家校联系越来越紧密。
二、教师对待学生的道德
1.教师品质的排序:近半数教师认为“爱心”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与此同时,在教师自身看来,“严格负责”和“尊重信任”也是十分重要的教师品质。
2.教师的公正品质:近九成学生表示大多数教师能对学生一视同仁,八成学生表示教师能够做到一视同仁。
3.关于惩罚话题:八成以上的教师对使用惩罚手段十分谨慎,相比较发达地区教师更为谨慎。根据使用频率对惩罚手段进行排序,最常使用的手段依次是:严厉训斥、罚站、罚抄作业、罚扫地劳动、请家长、讽刺挖苦。
4.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八成以上学生认为教师能够理解他们。只有半数家长表示教师有时会与他们联系,这说明家长与教师之间的联系还远远不够。研究还发现不同类别的学校在家校联系的疏密程度上存在差异。
5.教师的道歉:近三成的学生表示教师不会向学生道歉。在学生看来,教师不肯道歉恰恰印证了自己对教师的判断,这位教师很虚伪。但也有学生表示,教师如果不注意道歉的方式,反而会进一步导致教师丧失权威。
三、教师对待教师集体的道德
1.教师与教研组的关系:有近五成教师对教研组有很强的归属感,但仍有四成多教师持负面评价。这表明教师与教研组的关系有待加强。研究还表明,教师同教研组的关系与学校领导是否重视师德建设呈正相关,认为学校领导很重视师德建设的教师,近七成表示他们对教研组有很强的归属感。
2.关于同事的评价:大多数教师认为教师能够公正地评价自己的同事。
3.教师的人际交往:近六成学生认为教师的相互评价多为“一般性评价”,很多学生表示教师间的相互交往并不是很积极,很充分。有近六成学生认为班主任和任科教师的关系融洽,有四成家长认为班主任与任科教师的关系融洽。这些均表明教师的人际关系并不十分乐观,尚需加强教师队伍的合作。
四、教师对待自己的道德
1.教师的道德学习:近九成教师会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道德方面的反思。研究发现,教师进行道德反思的积极性与学校类别相关,相对而言重点中小学的教师能够更为自觉地进行道德反思;教师的自我成长教育存在地区差异,越是发达的地区,教师越重视自我提高,经济越不发达,教师对自我成长的重视程度就越低。
2.道德修养与学识水平的关系:八成多家长认为教师的道德修养更重要,近八成学生关注教师在道德方面的表现。研究发现,女生比男生更关注教师在道德方面的表现。
3.教师的道德反思:九成以上教师认为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道德从业者,从事教育事业的人应该具有很高的学识和修养,而且教师的言行对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示范作用。近九成的教师认为从事教育事业需要一定的奉献精神。六成以上教师认为教师职业就是一种谋生的手段。
一、价值取向中存在问题: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与教师对自身职业认同之间的矛盾
(一)教师自身职业的认同感低
考察教师自身对职业的认同度,是了解教师对教育事业的态度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教师的职业生活主要在学校,教师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就是培养合格学生。为此,作为教师应该时刻做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热爱学生,严谨治学,勇于创新。它体现了我国人民对教师的期望和认可,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核心和根本标准。但是,部分中小学教师职业认同感低,他们并没有真正认识到教师职业的神圣使命和重要性,对教师这一职业在社会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和所处的地位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他们从事教师职业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工作相对于其他工作的报酬虽然不高但也不低,能够维持生活,并且比较稳定,他们只是把教师职业当作了一种谋生手段。所以他们并不太热爱自己的事业,更无心钻研。有些教师为了评职称而搞科研,由于他们根基不稳又是被迫的,所以很容易心浮气躁。还有些教师不能安心本职,只讲个人报酬,自私自利,没有立志终身从教。
(二)教师的工作状态低迷
马克思说过:**、热情是人强烈追求自己的对象的本质力量。教师职业是一项繁重而复杂的智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劳动,繁重的工作任务不仅耗费了教师的大量精力更消耗了教师的大量心血,因此教师在认同职业的同时更多的是**、热情。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有些教师进取意识、事业心不强,缺乏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他们懒于看书学习,工作不认真,总是得过且过,只顾完成自己的教学任务,应付了事。他们对教师这一职业有无奈,有困惑,有轻蔑,缺乏起码的敬重感,教师职业道德准则或规范在他们看来纯粹是一种令人感到“去之而后快”的约束,他们履行教师的职责和义务纯粹是出于外在的压力。一些当初喜爱教师职业的人,在长期没有成就感、职业优越感后,也容易对当初的选择产生动摇、怀疑甚至后悔。据调查有63.4%的学校领导和46.8%的教师认为,教师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事业心、进取意识薄弱,缺乏为教育事业献身的精神。更为严重的是有些的教师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很差,他们不懂得进修和提高,业余生活很空虚、枯燥、乏味。
二、对待学生中存在问题:教师树立权威形象与学生渴望“尊重”的需求之间的矛盾
(一)不能公正对待学生
恰当的权威形象有助于教师顺利展开教育教学活动,教师中也历来有“师道尊严”的职业心理追求与行为表现。但是,在教育实践中,有的教师对待犯错误的学生总是爱使用鄙视、侮辱性的语言,他们不能公平、正确地对待问题学生,这会给学生幼小心灵造成不良的影响甚至播下仇恨的种子,他们从小不被老师看好,对学习、老师、班级以及学校和社会产生厌恶感,叛逆心理。这些都能很显著地反映出中小学教师不能公正地对待学生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在学生成绩上有的老师不能正确对待,他们对待成绩好的学生往往很有耐心,而歧视、忽略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不关心,不过问,还经常对他们说一些泄气话,等等。还有的老师在新入学的第一天会对学生做家庭摸底,问学生家长是做什么工作的,家境比较好的,有权有钱的学生就会得到一些另类的照顾。家境不好的不但得不到照顾,老师还会用语言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歧视,这会在学生心灵中播下自卑的种子,使学生对学习失去信心。
(二)漠视学生人格尊严
漠视学生人格尊严,主要表现在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上,这不仅给学生的身体造成了伤害,更给学生的心理造成严重的创伤。教师直接体罚学生的种类有很多种,如罚跪、罚站、罚跑、罚劳动、鞭打、打手心、揪耳朵、抽耳光、打屁股、踢学生、脸上或身体的其他地方刻写字、让全班学生轮流抽“违纪学生”耳光等都属于体罚。此外,还有变相体罚,如辱骂学生、罚抄课文和作业等超过学生正常承受能力的处罚行为,尽管没有直接伤害到学生的身体,但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体罚和变相体罚直接或间接地危害着学生的身心健康,从身体上讲,可能对学生的身体致伤致残;从心理上讲,他们的人格和尊严得不到尊重,严重地摧残了学生幼小的心灵,使他们从小对老师、学校产生一种恐惧心理,缺乏安全感,开始厌学,对社会充满敌意。
三、相互协作中存在问题:教师相互协作的道德要求与教师之间竞争的矛盾
(一)不尊重、不配合其他老师的工作
学校是一个集体场所,而教育教学活动更是一项集体活动,教师的工作是一个整体的工作而非个体,是一项需要各科教师相互配合协作、共同完成的工作。为了培养出健康的、合格的学生,需要全校所有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但是在现实中,“同行是冤家”“文人相轻”现象还是比较多的。一些心胸狭隘的教师,视野狭窄,只看到了同事间的竞争,忘记合作才是教师关系的主流。他们从自身利益出发,过高地评价自己所教学科的重要性而贬低其他学科的地位;随意“压堂”,同别的学科“抢课”;有的教师则出于个人自私的目的,为了提高自己学科的分数,以有利于自己晋级评优,鼓励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到自己所教的学科上来;有的教师则把同事间的矛盾和对同事的不满在学生中宣讲和发泄。这些教师缺乏相互协作意识,不能尊重和信任其他教师,看问题缺乏全面、辩证的观点,他们过高地评价自己的贡献而忽视或否定其他教师的配合作用。正如马卡连柯曾说:“教师集体的统一是最有决定性的一件事。”教育工作是一项繁杂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个组成部分协调有序地配合,教师的劳动是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部分教师一味追求树立个人威望,不注意教师团结的做法,不仅会影响到对学生的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也不利于教育的整体效果,这是十分错误的。
(二)不愿意参与学校的管理活动
相互协作意识还体现在中小学教师在对学校的关心上,部分中小学教师以自己的兴趣为主,做自己想做的事,认为教师的责任就是给学生上好课,学校的其他任何事情都和自己没关系,很少关心学校的事情,从不为学校的建设出谋划策。
[1] 檀传宝,等.走向新师德——师德现状与教师专业道德建设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