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种职业都需要终身学习,但是世界上没有一种职业的终身学习比教师这一职业的终身学习要求更为严格。《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对“终身学习”的具体要求是: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此次修订主要将1997年规范中的第四条“严谨治学”改为“终身学习”,并对其中的内容进行了大量的修改。其实质上是在如何处理教师与业务学习的关系上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职业道德要求。
一、终身学习是时代对教师职业的必然要求
我国进入了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新时期,建设人力资源强国需要大批创新型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基础在教育。教师作为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是推动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键。同时,在当今时代知识层出不穷的条件下,要成为合格的教育者,就必须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充实自己,要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如饥似渴地学习新知识、新技能、新技术,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和教书育人的本领。教师的终身学习也不仅仅是教师个人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需要,更是更好地开展教育工作、培养高素质人才、振兴中华民族、富国强国的需要,是时代赋予教师的重任。
二、终身学习的具体要求
(一)崇尚科学精神,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崇尚科学精神,就是尊重和推崇科学精神,而科学精神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要求做到:“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解决工作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二是要热爱科学,崇尚真理,依据教育科学规律从事教育工作。三是要勤于学习、善于思考,努力用人类创造的智慧成果丰富和发展自己。四是要甘心付出、勇于创新,不断提升教育科学水平与教学艺术水准。”[1]中小学教师不仅自己要有崇尚科学的精神,还要主动向学生进行科学思想的传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普及科学知识。
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就是要求中小学教师既要把终身学习作为职业的必然需要,又要把终身学习作为自己的终身追求。俗话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就是这一追求的反映。但是,在目前的中小学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法陈旧,逐段逐句讲,以释词析句为主镜头的课堂片段时有出现;教师讲、学生听的“满堂灌”现象也不难发现;驾驭教材又超越教材的技能远远不够,教学视野狭窄,提问不能高屋建瓴,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的实际效果;新的教学模式运用十分勉强,等等。产生上述不足的主要原因就是教师缺乏自觉学习、终身学习的意识。
从教师本身的知识来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终身过程。现在大家都已经认识到:教师职前培养的功效是非常有限的,只是教师专业发展的起步,特别是在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发展越来越快的形势下,以前那种“一朝受教,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教师曾经得到的“文凭”“证书”,不再仅仅作为当教师的资格证明,而是作为能够进一步学习的证明,是在改革中具有参与资格或取得成功的一种潜力的证明。
从教师的教学与实践来看,过去讲“给人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可在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应该有一桶“活”水。只有活水才能使这桶水永远不干涸。活水意味着教师的教学技能里不断有新的信息、新的方法。这种活水的源泉在哪里,就在教师个人的终身学习里。[2]
(二)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结构
美国教育学会(NEA)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发现教师教学的前5~6年,随着教学经验的增加,教学效果显著上升;5~6年后,教师习惯于已有的教学程序,进步速度放慢,并有逐步下降的现象,如不进修,即使再教20年,也不会有多大进步,只能平平常常地应付教学,到最后出现衰退的现象。这一研究发现充分证明教师终身学习的必要性。在人类知识呈几何级数增长、科技迅猛发展的背景下,教师需要定期更新和补充新的知识、技能。
概括来说,教师从事教育专业工作的知识,至少包括:一是条件性知识,这是指必要的教育科学知识,包括教育学的理论与方法、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学科教学论的知识;二是本体性知识,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又包括两大类型教师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师专业相关的其他学科的知识;三是实践性知识,它主要产生于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这些知识的学习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和积累,伴随在教师职业生涯的全部历程中。
(三)潜心钻研业务,勇于探索创新,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
潜心钻研、勇于创新是要求中小教师要对自己所从事的教育专业工作认真思索、钻研,面对教育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要多方寻求解决的办法,创造和革新思路和手段。这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即潜心研究业务是勇于探索创新的基础,勇于探索创新则是潜心钻研业务的升华。没有潜心的钻研,就不可能有科学有效的探索创新。在教育专业活动中,教育对象不断变化,教育内容日新月异,教育问题层出不穷,教师的劳动愈加具有挑战性,仅靠简单、机械的重复劳动已经无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只有潜心钻研,才能寻找到解决教育问题的最佳方案。
不断提高专业素养和教育教学水平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不断提高专业素养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基础;另一方面,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则是不断提高专业素养的结果表现。教师专业素养不断提高,才能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由模仿水平逐步发展到独立水平、创新水平、个性水平等更高的水平层次。
总之,教师的职业是一种综合性很高,需要高度创造性的工作。教师的专业也是一种特殊的复合专业。教师要想成为人师,绝不止于职前的专业教育和师范培训,更重要的是终其一生的职业生涯中不断地学习,真正做到“活到老,学到老”。
[案例分享]
终身学习的典范[3]
最让我永远追随的是恩师王承绪先生孜孜不倦、永无止境的求知求学的精神。王先生是我国公认的比较教育的奠基人,也是声誉四海的中国教育家。全国几十万、几百万教育系毕业的学生哪个不知道、没有读过王先生翻译的《西方教育论著选》,学习教育史的研究生哪个没有读过王先生主编的《中外教育比较史纲》,研究高等教育理论的哪个没有引用过王先生主编的《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学习过比较教育的几十万、几百万的本科生、研究生哪个没有学习过我国“**”后第一部比较教育教材和王先生撰写的《比较教育学史》。这当然是因为王先生博览群书、慧眼识才,所选所译才能跨越时代,为我们一代代学子提供精神食粮。这当然也是因为王先生学贯中西、敏感睿智,所书所著方能够揭示本质、指明趋势,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借鉴和依据。然而,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切凝聚着王先生穷其一生的学术追求和墩厚扎实的学术功夫。正像王先生主译的那部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学无止境》(No Limits to Learning)一样,学无止境是恩师王先生一生治学的最好写照。王先生早年不满足于中师所学的知识而进浙大求知求学,王先生又不满足于浙大的毕业留校而远涉重洋赴英国留学。王先生赴英前就已经精通英语、学习法语,但为了研究苏联教育,学习社会主义的教育理论,人到中年王先生又转而学习俄文。在座的各位也许不太清楚,在我们所读的欧洲教育经典中有几篇还是王先生通过俄语翻译的,因为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王先生能够获得的唯有俄文文献。20世纪90年代,人类进入了信息时代,电脑和网络来到了我们身边,90高龄的王先生还和我们年轻人一样满怀热情地迎接现在新的技术和工具,学习使用更为便捷的计算机。王先生不仅学会了使用电脑,而且还曾兴奋地告诉我,他是在电脑上完成《汉译世界高等教育名著丛书》翻译的。自学者始于求学,自学者毕生求知。王先生真是终身学习的典范,也是我们永远学习追随的楷模。
【思考题】
1.简述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
2.结合实际谈谈教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的“爱岗敬业”“教书育人”。
3.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关爱学生”的具体要求和表现。
4.结合自身体会,对照《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谈谈如何培养和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
[1] 王毓珣,王颖.教师新师德六项修炼.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5.
[2] 曹万吉.教师要做终身学习的楷模.江西教育,2002(23).
[3] 张民选.王先生是终身学习的典范,后辈追随的楷模.世界教育信息,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