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著名文学家高尔基曾说:“爱孩子,那是连母鸡都会做的事情。”而关爱学生却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情感的结晶。关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育工作的起点,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标尺。实际上,关爱学生是从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角度,对教师提出的职业道德要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对“关爱学生”的具体要求是: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人格,平等公正对待学生。对学生严慈相济,做学生良师益友。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一、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与灵魂
教师关爱学生也称教育爱,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自觉的、纯洁而真挚、普遍而持久的爱。在师爱这一职业性的情感中,包含着社会对教师职业的特殊道德要求:“教师要对学生有亲近感,要时刻牵挂着、依恋着自己的学生;教师要对学生有期望感,始终对学生寄予深切的希望,为学生的点滴进步感到由衷的高兴;教师要理解学生,要怀着一种体贴、爱护的心情去对待学生;教师要有愿为学生的成长而贡献才智和力量的热忱。”[1]
(一)教师关爱学生的作用
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是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客观条件,而且师爱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可以直接转化为学生学习和进步的内在动力。在教育的过程中,师生之间的情感和心理是相互影响的,教师亲近学生,牵挂学生,给予学生的关爱被学生体验到,学生就愿意接近教师,接受教师的教育。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对学生怀抱期望和信任,学生体验到教师真情的关怀,其内心就会产生一股强烈的动力,增强自信,从而促进学习和各方面的发展进步。
教师对学生的关怀、爱护、尊重、信任,必然激起学生对教师的感激、依恋、尊重、爱戴,这是心灵与心灵的接触,是爱的双向交流,会使师生感情融洽、关系和谐。这种在教育过程中反复发生、不断深化的情感体验,会将师生关系推向一个美好的境界,可以使教师更深刻地感受到从事教育事业的乐趣,引导他们成为坚强有力的人类精神财富的传播者。
[案例与思考]
喜欢沈老师的八个理由[2]
(1)我们班设立了图书角,每个同学带两本课外书,沈老师却带来了6本,大家都爱看。
(2)春游时,我把食品弄丢了,沈老师送我一袋面包、两瓶酸奶。其实,她自己带的也不多。
(3)上次语文考试,我只得了85分,很伤心。沈老师借给我5分,让我下次考试还给她。
(4)沈老师买了一个漂亮的转笔机摆在教师的书橱里,我们再也不用担心忘记削铅笔了。
(5)上星期,我不小心打碎了沈老师的红墨水瓶,同学们都怪我。我哭了。沈老师知道后,没有批评我,反而安慰我。
(6)沈老师每天和我们一起背古诗。古诗文擂台赛,她得了第一名。
(7)生水痘了,我一个人在家,很孤单。沈老师带了水果来看我,还给我补课。
(8)大扫除时,沈老师不让我们擦天窗,怕我们摔着,自己擦了所有的天窗,累得满头大汗。
这是江苏启动实验小学分校沈虹霞老师教过的一个学生写的日记。沈老师重温这篇日记后,一份深深的感动让沈老师又有了永远保持自己在学生心目中形象的决心和愿望,也让沈老师在平凡的岗位上体验到了一种职业带来的崇高和幸福。
请思考:究竟是什么让沈老师赢得了学生真诚的喜爱?沈老师从中获得了什么?
(二)教师关爱学生的要求
1.关爱学生要以了解学生为起点
了解学生是关爱学生的起点,是进行教育的前提。没有了解的爱是盲目的;没有了解的爱是主观主义的。为此,教师要全面地认识和了解学生,才能寻找到亲近学生的钥匙,才能真正地关爱学生。
[案例分享]
把“茧”打开[3]
我班有一位学生性格极度孤僻,就好像为自己做了“茧”一样与人隔绝,成绩也是一塌糊涂。在我刚教他时,上课连眼神都在刻意回避我,我找到了他的家长,知道了他的家庭情况,知道他是一个离异家庭的孩子。我马上意识到我要感化他,让他接受我。所以,课上我总是关注他,多提问他;课下,把他叫到跟前,及时了解他对新知识的掌握情况,多与他聊天,并且不给他施加压力。慢慢地,我不仅收获了和他对视的目光,还收获了他的笑容。他妈妈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儿子说自己的学习开始入门了。”是啊,听到这句话,我也是兴奋不已。
作为班主任,我们要同班里的每一位学生建立一种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感情。有了这种感情,就具备了做好工作的基础,就能从感情上和学生打成一片,从心底里赢得学生的信任。相反,那种高高在上、盛气凌人、只会板着面孔训斥人的教育工作者,最多只能让学生敬而远之。
2.关爱学生要将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教师关爱学生,首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自尊心,尊重学生的权利和做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信任学生的力量与能力。对学生要友好、和善、亲切、平等、民主,不能粗暴、压制,更不能动不动就训斥、辱骂、讽刺学生,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否则就会让学生“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既不是溺爱,也不是宠爱,而是要将爱与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这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尊重、信任学生必然要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爱中有严,否则就会变成娇宠护短、放任自流;严格要求必须以尊重信任为前提,否则就会变成无理、无度。
3.关爱学生要将一视同仁与因材施教结合起来
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这种平等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人人都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学生也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也是有尊严的,也应该受到别人的尊重,特别是来自教师与家长的尊重。对学生来说,教师是与其关系最大的人之一,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教师要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一视同仁地尊重他们每个人。
此外,教师还要了解学生、准确地掌握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各方面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学生施教。因材施教不仅包括教育教学内容、进度,也包括教师的教育方法和方式。
二、公正与宽容是教师关爱学生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公正是教师关爱学生的基础
关爱学生就要公平对待所有学生,在学生眼里,“公正客观”被视为理想教师最重要的品质之一。他们最希望教师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他们最不满意教师凭个人好恶偏爱、偏袒某些学生或冷落、歧视某些学生。公正,这是孩子信赖教师的基础。所谓爱无差等,一视同仁,指的主要是教师不能以自己的私利和好恶做标准处理师生关系,应当给所有的学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教师对每位学生的态度要保持一致,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感情,偏袒、庇护一部分学生,鄙视、冷淡另一部分学生,要一视同仁,批评和表扬要恰到好处。学生的情况是多种多样的,个性有不同,能力有差异,智力有高低,品行有上下,家庭情况有差距。爱听话懂事的孩子,爱聪明伶俐的学生,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作为一名教师,如果单凭自己的感情行事,就是一种狭隘的偏爱,一种不公正的做法。教师感情的倾斜,必然也会引起学生的心理倾斜。学生不一定都会明白地用语言来表达对老师的意见,然而他们心里的感受是非常清楚的。即使采取一次不公平的措施,也会毁掉长期建立起来的公平声誉,哪怕是无心的。对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就要像一座天平,不偏不倚。
[相关链接]
教师公正的标准[4]
调查一:家长眼中的教师公正
(1)能做到一视同仁,能把自己的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看待;
(2)对学习好的学生和学习不好的学生能一视同仁;
(3)对待每一位学生态度一样,不论其出身、家境、俊丑等;
(4)公正无私,不分好坏中等,不专抓好学生;
(5)不对任何学生抱有成见,不论“好学生”还是“差学生”;
(6)对待学生一视同仁没有偏见,不论与学生家长是否认识,都不影响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7)让学生轮流做班级干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调查二:学生眼中的教师公正
(1)对待学生机会平等;
(2)平等待人、不偏向他人、不嘲讽及轻视;
(3)不考虑学生的家境、服装以及学习成绩,对所有的学生都一视同仁;
(4)没有特别偏爱的学生,也没有特别厌恶的学生,待人平等;
(5)一视同仁,不对学习不好或纪律不好的同学怀有瞧不起的心理;
(6)不给优秀学生开小灶;
(7)对学生没有偏向心理,对每一位学生都给予一定的进步机会;
(8)对学生一视同仁,不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不论学生学习成绩如何,在同一事上采取同一态度对待;
(9)一视同仁,对谁都一样,比如上课发言,应该每个人都叫,不光叫一个人或几个人;
(10)对待所有同学都一视同仁,不用有色眼光看人;
(11)一碗水端平,不在投票选举时说一些暗示性的话。
(二)宽容是教师关爱学生的另一种表现
爱的形式有很多种,严格要求是一种爱,宽容也是一种爱。宽容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学生的成长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会遭遇各种挫折和困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必定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错误。学生犯错有理由得到教师的谅解和宽容。对学生宽容,反映的是教师的自信,相信自己能以尊重、理解、信任去感化、熏陶、影响学生。给学生自我反思、自我修正、自我进步的时间和空间,体现的是教师特有的人文教化。
[案例分享]
陶行知的“四块糖果”
一次,教育家陶行知看到学生王友用泥块砸同学,当即斥止,令他放学后到校长室。陶行知来到校长室,王友已等在门口准备挨训了。可一见面,陶行知却掏出一块糖给他,并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准时,我却迟到了。”王友惊疑地接过糖果。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放到他的手上:“这第二块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停止了。”王友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些男生,是因为他们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们,说明你很正直善良,且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应该奖励你啊!”王友感动极了,他流着泪后悔地喊道:“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是自己的同学啊……”陶行知满意地笑了,又掏出第四块糖递过来:“为你正确地认识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只可惜我的糖用完了,我看我们的说话也就完了吧!”
面对犯错的学生,陶行知没有劈头盖脸地训斥,没有不问原因地批评,更没有请家长,而是对犯错的学生进行充满爱和宽容的教育,彰显着对学生的尊重、透露着对学生的宽容和理解。
教师在工作中如何才能做到宽容呢?首先,要理解学生,善于站在学生的立场,理解学生的心态。在与学生交往中,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不打断学生的讲话,不急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允许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让学生有机会给教师提意见。在班级管理中,让全体学生共同讨论,决定班级事务。其次,要正确对待犯错的学生。对于经常犯错的学生不放弃信任,给予改正的机会;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耿耿于怀,不秋后算账;不用粗暴的方式指责犯错误的学生,而是帮助其寻找原因,提供具体的指导等。最后,要善于调控教师自身情绪和行为。当学生不接受教师要求时,不暴跳如雷、火冒三丈、不强迫学生立即接受;多用商量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积极采纳学生的合理建议;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消极的负面情绪和冲动行为,有意识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
三、保护学生身心安全是教师的基本义务
2008年修订的规范将1997年规范中的“保护学生合法权益,促进学生全面、主动、健康发展”改为“保护学生安全,关心学生健康,维护学生权益”。保护学生安全,首次被写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之中,是教师关爱学生这一职业道德的最低要求。
(一)保护学生安全
保护学生安全,尤其是中小学生安全,是教师应尽的第一义务。保护学生安全包括:一是教师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教育教学活动时,必须保证学生的安全。二是教师在学生安全受到威胁时必须挺身而出,保障学生安全。三是教师必须尽可能地防止校园暴力的发生。四是积极开展生命教育,通过生命赏识教育、生命安全教育、生命价值教育等引导学生认识、尊重、珍惜、热爱生命。
[案例与思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发生时,时任四川省都江堰市光亚学校老师的范美忠正给国际文凭一年级班上语文课,他丢下学生先行逃生,撤至学校的操场。班上的十几名高中生随后才反应过来,陆续来到操场。5月22日,范美忠在中国大陆著名的天涯社区论坛发表《那一刻地动山摇——5·12汶川地震亲历记》一文,记述自己在震中及震后的经历,描述到这一情况。文中写道:“在这种生死抉择的瞬间,只有为了我的女儿我才可能考虑牺牲自我,其他的人,哪怕是我的母亲,在这种情况下我也不会管的。”范美忠说,逃跑是自己瞬间的本能行为,但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自我与他人生命孰为重的权衡,他并不认为作为一名老师,有为救学生而牺牲自己生命的义务。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强烈地震,当时正在上课的谭千秋老师迅速组织同学们向楼下疏散。当他得知有几个同学还没有离开时,立即返回教室。危急时刻他奋不顾身扑了上去,用双臂将4名高二一班的学生紧紧地掩护在身下。5月13日晚上,当人们从废墟中将他的遗体扒出来时,他的双臂还是张开的,趴在讲台上。
请思考:同样的危急情境,两位老师的表现为何如此不同?你同意范美忠关于“教师没有救学生而牺牲自己生命义务”的辩解吗?
当我们选择了某种职业,其实就是选择了一份责任。从教育的角度分析,保护学生的安全是教师的第一责任,是教师的天职。从法律角度分析,保护学生,保护未成年人是法律赋予教师的义务。
教师职业区别于其他社会职业的地方就在于所面对的是活生生的个体,是缺乏自我保护能力的未成年人。当学生的身心安全受到威胁时,教师责无旁贷地担负着保护他们的责任和义务。
(二)关心学生健康
健康不仅仅指一个人没有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在近年来教育事业的发展中,学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如视力下降、体质虚弱、心理问题检出率上升、心理问题行为增加等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教育部把关心学生健康正式写入新师德规范中,可谓抓住了关键,对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关心学生健康,对于学校而言,首先要注意增强学生体质。中小学是人体生理发育成熟的关键时期,要让学生合理安排作息、饮食,进行体育锻炼。而当务之急就是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让学生能走出课堂、亲近自然,积极参加文体娱乐和社会活动,以强身健体、增长才干。其次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和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注重提升学生心理素质和水平,学校要健全心理咨询和健康教育的机构和人员,帮助学生排除心理障碍,养成健康人格。只有做好这两方面的工作,学生的健康才能落到实处。
(三)维护学生权益
从教师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教师自身不能做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事情。要从根本上遏止学校或教师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现象的发生和蔓延,必须对教师进行法律知识的教育,通过学法知法,提高教师对学生权益保障的自觉性和法律意识,使教师明确学生所享有的权利,自己应履行的义务,学校应承担的责任,从而自觉用法律法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管理工作中公正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权利。另一方面,教师还要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损害,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在学生身心健康受到损害、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教师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维护学生合法权益需要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权利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使他们清楚自己所应享有的权利以及当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到侵犯时应采取的保护措施,这对遏止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现象的发生和蔓延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学生权利意识不断觉醒,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自我保护能力不断提高,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才能被有效遏止。
[1] 王玲.师德的核心:敬业、爱岗、奉献.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8).
[2] 魏薇,王红艳.中外学校教育经典案例评析100篇.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273.
[3] 马婧.怀揣广博的爱,温暖每个人.学周刊,2014(2).
[4] 肖自明,孙宏恩,韦庆华.现代教师道德修养.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1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