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意识的处理(1 / 1)

1.“das bewuβte Sein”的翻译问题①

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意识,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das bewuβte Sein”的翻译问题就被屡次提出。“das bewuβte Sein”的由来一般被认为是根据德语的意识(Bewuβtesein)一词中包含的存在(Sein)而来的“双关语”[1]。它之所以成为问题,是因为对这个翻译问题的解释与如何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概念是相关的。与其在这里对这个翻译问题作出结论,笔者更想简单回顾一下这个翻译问题的来历,从而明确《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论的问题性。

这里首先引用一下出现问题的德语原文。

“Das Bewuβtesein kann nie etwas andres sein als das bewuβte Sein,uud das Sein der Menschen ist ihr wirklicher Lebensprozeβ.”[2]

——意识不可能是das bewuβte Sein之外的任何东西。人类的存在,是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

对于“das bewuβte Sein”,一直到岩波文库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三版,三木清都将其翻译为“被意识的存在”,但到了第四版他“改译”为“有意识的存在”,这就产生了上述的翻译问题。战前的唯物主义研究会建议将其翻译为“意识的存在”[3],这是“被意识的存在”和“有意识的存在”二者的妥协之物,该研究会的机关杂志《唯物主义研究》还针对这个词的翻译进行过民意调查。[4]

当然,翻译的问题和对它的解释不能分开。但是,关于“das bewuβte Sein”,选择哪种翻译和如何解释不一定是一致的。上述民意调查的回答也没有把译语和解释对应起来。例如,有人提出要将意识和反映同等对待,而译语既有“被意识的存在”,也有“有意识的存在”;相反,有人认为意识由生活过程即存在决定,但同样存在两种翻译方法。

我们需要关注的一个事实是,在民意调查的回答者中,既有人指出这是一种“双关语”,也有人的解释是生活对意识的决定意义。

2.“das bewuβte Sein”的翻译问题②

上述翻译问题一直持续到战后。中野彻三认为,“被意识的存在”这种译法,是带入了认识论的解释的误读。[5]这种译法是把意识和意识的对象对等起来,是从“反映论”来解释意识是意识对象的意识的,他提倡“意识到的存在”这种译法。但是,采用“被意识的存在”这种译法也不一定就是“反映论”的解释,这一点已经在民意调查中清楚地表明了。对于这里是否是“双关语”,中野并没有提及。

另外,在考虑到战前开始的争论的同时,秋间实以德语的语言学为依据,提出“存在是被意识之物”的译法。[6]虽然笔者没有评论有关德语语言学上的议论的能力,但秋间实也不赞同认识论的反映概念的解释,而提出意识决定于生活的解释,在这一点上,笔者没有异议。

之后,石井伸男在《社会意识的结构》[7]中以和中野几乎一样的理由,主张中野提出的“意识到的存在”译法,并批判了秋间实的“存在是被意识之物”的译法。秋间实、石井伸男二人的争论在《唯物主义研究年报》[8]杂志上得以展开。后来,石井伸男在田畑稔的论文“马克思的意识论”[9]的影响下,撤回了自己的“意识到的存在”这一译法,而开始主张拥有意识到和被意识到两层含义的“意识的存在”这种译法了。[10]

如果“das bewuβte Sein”是“双关语”,那为什么写法也会成为大家争论的问题呢?它为什么会被大家看成是一个超越了选择哪种译法这种翻译技术问题的问题呢?

直截了当地说,这是因为它涉及如何把握意识和物质的认识论关系,和存在决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的根本命题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就是说,唯物史观和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关系问题被带到了这个翻译问题之中。

所以,这个翻译问题带出的是与马克思主义的体系构成有关的问题,它不是翻译技术上“不存在没有误译的翻译”这一由于疏忽而造成的错误的说法就能解释的。

的确,这里的解释把认识论的意义加入其中,从文脉来考虑的话会被认为是不合理的。这仅从后半部分“人类的存在,是他们的现实的生活过程”来看,也能明白这里说的是意识被生活决定。问题所在的前半部分,真的是为了指出德语的意识(Bewuβtesein)一词中包含存在(Sein)而使用的“双关语”吗?关于这一点,战前暂且不论,最近已经没有异议了。无论如何,以意识形态批判为目的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这个地方用之后展开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来解释被认为是不合理的。[11]

如果说从《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寻求认识论的命题不合理的话,那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论到底是什么呢?所谓的生活决定意识又是指的什么?另外,其中的意识形态是如何出现的呢?特别是在与近代社会的联系中意识为什么颠倒了?近代的意识形态是在和近代怎样的生活的关联中产生的?接下来,笔者想从不同于翻译问题的视角,对上述问题,即《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意识把握的特征,以及基于这种意识认识的意识的颠倒结构进行探讨。

3.《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意识论

对生活决定意识的认识,并非开始于《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已经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意识是以人的生命活动为对象的观点,“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2]。“动物和它的生命活动是直接同一的。动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动区别开来。它就是这种生命活动。人则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识的对象。他的生命活动是有意识的。这不是人与之直接融为一体的那种规定性。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或者说,正因为人是类存在物,他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他自己的生活对他是对象。”[13]

这里笔者首先想指出“自由的自觉的活动”是被作为人的“类特性”来认识的。其次,这种“类特性”存在于生命活动的形式之中。

第一,人在活动之前,能首先在头脑里构思活动的目的,接着按照这个目的来开展活动。也就是说,自觉的活动就是遵循自己的目的的活动。所以人才有可能是自由的。例如,海狸、蜜蜂等动物也生产,但它们只生产肉体直接需要的东西。而人不受肉体需要的支配也可以自由地生产。这里存在意识的目的性。第二,人意识到活动的对象时,不仅仅意识到眼前的个别的对象,而且能够意识到这个对象的类。所以我们说,人也可以意识自身的类。第三,人能意识到自己是什么,此时的意识是自我意识。并且,这种意识是作为人的类特性存在于生命活动之中的。

综上所述,意识是人与动物的不同点之一。动物和人都是在与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如果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语言来形容,就是“非有机的身体”)的相互关系中生存,这种关系对于生存来说是必然的、不可欠缺的。说得更为直接一点的话,生存就是与这种关系的结合。

但是,动物只是拥有这种关系,而人“把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作为自己的欲望和意识的对象”。把生命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指的是,意识到生命活动这一对象,在拥有关于自己这个生命活动的主体的意识(自我意识)的同时,也意识到生命活动这一对象和自己的关系。也就是说,人是与这种关系发生联系,并意识到这种联系的存在物,是自觉的存在。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是类存在物。

整理一下上述内容我们得出,第一,意识是人的类特性;第二,虽然人和动物都是在与环境、周围的自然的关系中进行生命活动,但人是意识到自己与环境、周围自然的关系——生活的存在物;第三,因为人是类存在物,所以他拥有以这种关系,即生活为对象的意识。也就是说,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是把意识作为人与生活的媒介来认识的。

正如马克思指出“一般地说,人对自身的任何关系,只有通过人对他人的关系才得到实现和表现”[14]的那样,只要人的自我关系依存于同其他人的关系,以自己和自己的生活为对象的意识,也是以其他人为前提成立的。

另一方面,正如我们从《英国工人阶级现状》等作品中了解的那样,恩格斯通过自己的眼睛亲自体验了发达工业国家的实际情况。可以说,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现实的认识和马克思的意识把握交织在一起,以德国的意识形态批判为目标完成的作品正是《德意志意识形态》。

[1] 在后文提及的唯物主义研究所的民意调查的回答里已经有这种指摘。例如,森山启的《双关语不能说明》(《唯物主义研究》第55号(1936))、赖阿佐夫的《翻译经院论争》(同前杂志刊号)等。

[2] H. 29,29。

[3] 《德意志意识形态》第1分册,唯物主义研究会译,15页,ナウカ社,1935。另外,战后古在由重翻译的岩波文库版也采用了“意识的存在”译法。《德意志意识形态》,古在由重译,32页,岩波文库,1956(1978年改版)。

[4] 《征集大家的意见——关于意识的问题》,载《唯物主义研究》第44号(1936)。对该调查的回答:《大家关于意识的问题的意见》,载《唯物主义研究》第45号(1936)。

[5] [日]中野彻三:《历史唯物主义的再构成及其课题》,载《现代和思想》第21号。

[6] [日]秋间实:《“das bewuβte Sein”是什么?》,载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报》第174号。

[7] [日]石井伸男:《社会意识的结构》,青木书店,1986。

[8] [日]秋间实:《对“das bewuβte Sein”的再认识》,载《唯物主义研究年报3现代思想的境位》,白石书店,1988。[日]石井伸男:《马克思的“意识的问题”》,载《唯物主义研究年报4日本文化的诸相》,白石书店,1988。

[9] [日]田畑稔:《马克思的意识论》,载《季报 唯物主义研究》,大阪唯物主义研究会编,33、34合并号。

[10] [日]石井伸男:《马克思的意识论的范围》,载《情况》,1991年9月号。

[11] 唯物主义的解释产生的背景是,第一,一般西方近代哲学对认识论的重视;第二,20世纪以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学领域出现了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哲学的认识论提供了一定的启示;第三,在马克思主义内部,还存在列宁对认识论的影响。与以上背景相关还发生过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论争。以前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对认识论进行展开,现在仍然有这个必要。

[12] MEW.Bd.40,51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62页。

[13] Ibid..

[14] MEW.Bd.40,518。《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16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