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及其历史的唯物主义认识(1 / 1)

1.“唯物主义观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虽然使用了“唯心主义历史观”[1]这个词,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个词并没有直接出现。[2]通常认为,第一篇的题目“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是恩格斯在马克思的遗稿中发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原稿并重新阅读时,添加到最初的未定稿的“大束手稿”的末尾的,这里所说的“唯物主义观点”到底指的是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还是指关于包括人和社会在内的世界的“唯物主义观点”,题目本身并没有明示。“费尔巴哈 唯物主义观点和唯心主义观点的对立”这个题目本身,是意味着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还是马克思从费尔巴哈那里学习了唯物主义,然后将关于社会和历史的“唯心主义观点”置换为“唯物主义观点”,我们也无法判断。

可以明确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是为“以费尔巴哈、鲍威尔以及施蒂纳为代表的最近的德国哲学”的意识形态批判而写[3],未定稿的第一篇主要内容是费尔巴哈批判,不仅如此,从内容上看,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以完整形式的展开。所以,即使马克思恩格斯还没有开始自觉地使用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一称谓,但通过《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篇对费尔巴哈、鲍威尔、施蒂纳等德国哲学者们的批判,他们已经在积极地提示关于人类社会和历史的唯物主义观点了,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这并不能表示恩格斯添加的“唯物主义观点”就是唯物史观。笔者认为,“唯物主义观点”直接指的是唯物史观,还是指包括社会和历史在内的关于世界的“唯物主义观点”,这个问题值得进行一番探讨。

在“圣麦克斯”篇中,虽然马克思规定说:“这种世界观没有前提是绝对不行的,它根据经验去研究现实的物质前提,因而最先是真正批判的世界观。”[4]但这个“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不可能和第一篇无缘。这是因为,虽然第一篇的基调如后所述,是明确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现实的物质前提的唯物史观的观点,但这个唯物史观的观点是以“经验的观察各种现实的物质前提”的世界观为前提的。并且,如果说“唯物主义的世界观”的后半部分提到的“现实的批判的世界观”,是前半部分“经验的观察各种现实的物质前提”的世界观的直接归纳,倒不如说是以从物质前提说明思想、观念、意识等的唯物史观的观点为媒介导出的。

这样一来,如果以“圣麦克斯”篇为基础,即使恩格斯添加的“唯物主义观点”指的是唯物史观,这个“唯物主义观点”也不会仅限于此,而是指以唯物史观为核心,并与之不可分割的“唯物主义世界观”(辩证法的唯物主义世界观)。[5]

2.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唯物主义世界观”是与马克思之前写作的手稿《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的“新唯物主义”的提法直接联系在一起的。

这个“新唯物主义”是相对于费尔巴哈的“直观的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而提出的。马克思提出这个观点的起因是当时费尔巴哈提倡唯物主义,而黑格尔左派内部虽然也有人肯定唯物主义,但对它的理解还存在分歧。鲍威尔认为“唯物主义的真理”是“自我意识的哲学”[6]。

我们知道,马克思曾被认为是费尔巴哈主义者。对马克思来说,有必要明确自己与费尔巴哈的不同,同时明确提出自己的唯物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写下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主张自己的“新唯物主义”立场。[7]

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是对主体和现实之间实践的能动关系的把握,是对实践活动及其产物的唯物主义认识(提纲一、二、三条)。[8]“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最多只是对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对此,“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主张采取“改变”世界和现实的批判态度(提纲九、十、十一)。

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虽然马克思对“宗教的世俗基础”进行了论述,但并没有直接使用“物质前提”、“经验”之类的用语。而且,他虽然用费尔巴哈使用过的“现实性”、“感性的”这样的用语来论述,提倡的却是变革感性的现实(或者“世俗基础”)的实践唯物主义。这个“新唯物主义”可以说与“圣麦克斯”篇的“现实的批判的世界观”是一致的。

另一方面,在写作《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稍早之前,恩格斯就施蒂纳的著作《唯一者及其所有物》给马克思写了一封信。值得注意的是,他在信中这样写道:“如果要使我们的思想,尤其是要使我们的‘人’成为某种真实的东西,我们就必须从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出发。”[9]恩格斯重视经验的唯物主义观点,正好通往“经验的观察现实的物质前提”的“世界观”。

总之,这样一来,以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和恩格斯的“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为基础,通过“经验的观察现实的物质前提”来理解思想、观念、思想,并试图从物质前提中找出现实变革的可能性的唯物主义世界观、历史观最终形成了。

3.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

《德意志意识形态》立脚于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历史观,它的目的在于社会的变革。针对德意志的哲学家们(青年黑格尔派)提出的用“人的、批判的或者利己的意识”取代人实际拥有的意识——这种“改变意识”[10]的要求,它彻底地论述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的物质基础和根底。如果把社会和历史的物质基础称为“建筑基础”的话,《德意志意识形态》虽然没有从概念上进行整理,但我们还是能看到其中展开论述了如下的“三块建筑基础”[11]。

第一,从物质的“现实前提”来说明思想、观念、意识等。马克思恩格斯二人认为,所谓的“现实前提”指的是“现实的人、他们的行为以及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而意识指的是他们的“可以通过物质、经验来证明,并且是和物质前提结合在一起的生活过程的必然升华物”[12]。这种唯物史观的观点一读就懂,成了第一篇的基调。如果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话语来概括它的话,就是“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13]。

第二,物质生活的生产是历史成立的“第一个前提”。物质生活的生产被认为是“历史的驱动力”,对于历史而言它是“唯物主义的基础”、“现实的基础”[14]。马克思恩格斯将人的物质生活的生产及其样式作为推动历史的力量来重视,通过它对历史的展开进行说明。

第三,市民社会是“国家及其他上层建筑的基础”[15],在这个意义上,它被作为“全部历史的基础”来把握。如后文将要论述的那样,市民社会“包括生产力在一定发展阶段的人的物质交往的整体”,这个由物质生产支撑的市民社会对于马克思恩格斯而言,正是国家的“根基”,是“全部历史的基础”。

虽然马克思恩格斯没有明确使用“基础”这个词,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存在上述的“三块建筑基础”概念,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就是通过这“三块建筑基础”概念来展开的。

[1] H.50,50。《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544页。

[2] 马克思恩格斯最初使用“唯物史观”的例子,是在恩格斯的《费尔巴哈论》中。现在大多数情况下,历史唯物主义被作为“唯物史观”的同义词来使用。虽然恩格斯最初使用“历史唯物主义”一词被认为是在《从空想到科学》的英文版序言里(马克思没有这样用过),但它不一定是在唯物史观的意义上使用的。

[3]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副标题是“对费尔巴哈、布·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以及各式各样先知所代表的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

[4] W.217,2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1版,第3卷,261页。

[5] 关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自然辩证法的成立关系,战后,原光雄和森信成等人对此有过争论。笔者认为辩证唯物主义在逻辑上和历史上是与历史唯物主义同时成立的,二者的成立关系是不可分割的。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是将辩证唯物主义运用于历史的说法,即所谓的“适用说”,即使在逻辑上行得通,但它不仅无视二者的历史成立过程,把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辩证唯物主义的核心来把握的做法也不能不说有欠考虑。

[6] [德]鲍威尔:《被揭穿的基督教》,渡边宪正译,见[日]良知力、广松涉编:《黑格尔左派论丛》第4卷,348页。

[7] 关于费尔巴哈第一提纲,正如广松涉指出的(《马克思主义的成立过程》,45页,至诚堂,1974),其中能看到赫斯的那篇指出了“到费尔巴哈为止的德国哲学的一般缺陷”的论文《德国的社会主义运动》(1844年5月执笔)的影响。但是,针对马克思对“新唯物主义”所进行的肯定论述,赫斯将其否定为“粗野的唯物主义”、“抽象唯物主义”(《行为的哲学》、“唯物主义宗教”)。关于当时赫斯和马克思的关系,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第一草稿”已经能看到赫斯《行为的哲学》的影响了。虽然在《穆勒评注》里能看到赫斯《货币体论》的影响,但我们不能忽视的是作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交往”、“合作”、“生产力”概念的共同执笔人的赫斯所带来的影响。但是,正如本文指出的,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已经超越了赫斯的立场。至于马克思恩格斯二人对赫斯的超越,良知力指出(《黑格尔左派和早期马克思》,322页,岩波书店,1987),那是由于赫斯在“经济学研究”上的起步较晚。

[8] 在明确“实践唯物主义”这一马克思的“新唯物主义”的性格的基础上,有关费尔巴哈第一提纲的意义和日本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争论,请参见拙作《费尔巴哈第一提纲和主体—客体的辩证法》(《现代和唯物辩证法》,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北京大学哲学系共编,大阪经济法科大学出版部,1992)。

[9] MEW,Bd.27,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7卷,330页。

[10] MEW,Bd.27,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2版,第47卷,330页。

[11] 在有关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议论中,“三重的根基”一般不区别开,一起议论的情况比较多见。《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是把社会的基础和上层建筑作为问题点的,其意义也有必要限定在这一点上来进行评价(请参见拙稿《把握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理论的基础视角》,《一桥论丛》第83卷第5号,1979)。

[12] H.30,30。

[13] Ibid..

[14] H.52,52。

[15] H.144,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