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存在着许多文献上的问题,但这些问题决不仅仅是文献考证上的正确还是错误的问题,它还与如何去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如何去理解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形成过程以及唯物史观等问题相关,还与对《德意志意识形态》内容的理解有关。正是因为如此,研究者们在高度评价广松版的同时也对广松涉提出了许多异议。下面,我就介绍其中几个有代表性的观点。
表3 巴加图利亚的考证确立的第1卷的写作顺序
首先,关于写作顺序。第1篇《费尔巴哈》的基本手稿和第3篇《圣麦克斯》各自都分为3个部分,而且双方在写作过程中有交叉,从这一事实出发,我们必须将整个第1卷都纳入研究的范围。巴加图利亚认为,第1篇的第2部分和第3部分是在写作第3篇时“跑了题”[1]的结果,他们是在写完了这些部分以后将它移到第1篇的。他推测第1卷的写作横跨整个第1篇、第2篇和第3篇,其写作顺序如表3。但是,广松涉在仔细分析手稿后,提出了另一种可能性,即作者是在写完第1篇后把涉及布鲁诺·鲍威尔和麦克斯·施蒂纳的部分移到第2篇和第3篇的,“关于第2、第3部分究竟是原来底稿的一部分,还是从第3篇《圣麦克斯》的手稿中剔除出来的,目前还无法作出判断”[2],对此广松有所保留。如果按照巴加图利亚的考证,《费尔巴哈》章的写作是与第2篇和第3篇的写作交叉进行的,这样一来,我们就必须联系第2篇和第3篇的叙述来理解《费尔巴哈》章的文本。
其次,关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写作“分工问题”。《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是由两人共同完成的,再加上他们在写作过程中思想还处于形成过程中,那么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写作过程中各自究竟发挥了什么作用这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从草稿来看,两人笔迹分明,这就需要对草稿的写作过程,譬如就要对马克思如何对恩格斯的笔迹作出修改和增补进行分析。而且,这一分析还不能停留在对两个人笔迹的辨别等文献考证上。
广松涉之所以花如此大的力气对《德意志意识形态》进行文献考证,其意图是要论证“恩格斯主导说”,即在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是恩格斯,“仅就第1篇而言,应该断定恩格斯是原创者”[3]。针对广松涉所提倡的“恩格斯主导说”,望月清司通过判读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笔迹,并在考虑到两人笔迹整合性的基础上,提出了判别两人思想的“识别标准”[4],并以此为标准,提出了一个马克思是“分工展开史论”、恩格斯是“所有形式史论”的结论,并通过这两种史论否定了两人的“一体说”,与此同时,他得出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是马克思而非恩格斯占主导地位的结论。细谷昂认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前,马克思和恩格斯之间“在理论本质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和观点的对立是很自然的事情”[5],但是两人“在基本思想一致的前提下,各持己见,相互争论,扬弃到更高的水平,从而到达‘同一个结论’的看法也是妥当的”[6],这是一个所谓的马克思和恩格斯互补说。中川弘也批判了广松的“恩格斯主导说”,他指出,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存在着“视角和‘位相’各异”的3种“史论”[7],它们“只被理解为彼此‘照应’的东西……它们在‘照应’关系中的具体顺序还没有被理解为具有严密整体次序的体系”[8],但是,“我们至少可以推断,在获得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视角和坐标以及由此出发展开‘史论’上,发挥‘主导性’的与其说是恩格斯,还不如说是马克思”[9]。
在如何排列那些未加整理的手稿这一“编辑问题”上,现在把“大束手稿”看作基本手稿,把“小束手稿”看作修改稿或誊清稿,把它们都看作是相对完整的部分差不多已经是人们的共识,巴加图利亚版、新MEGA试行版和广松版都是如此排列的。问题是对修改稿或者誊清稿的顺序安排,特别是如何安排恩格斯标的那{3}、{4}两个纸张共计6页手稿的顺序。广松涉认为,基本手稿的第3部分开头缺少的那36~39页“并不是真正的缺失,而是可以用誊清稿{3}、{4}来填补的。……只有把没有结尾的{3}、{4}和缺少开头的第3部分结合起来,才能得到一个完整的‘财产形态论’,也才能和马克思的备忘录相吻合”[10]。针对这一意见,望月提出第3部分开头是马克思的“分工展开史论”,而誊清稿是恩格斯的“所有形式史论”,“两种史论无法相接,且位相不同”[11],所以应该让誊清稿“独立成章,相对独立”[12]。此外,细谷昂虽然承认二者位相不同,但是,他认为那是“从拥有共同态的……同业公会的所有出发,通过分工的展开,再到不拥有共同态的……资产阶级所有的对比把握”[13],这里“马克思和恩格斯有着共同的历史认识的基本视角和坐标”[14]。
此外,在基本手稿的第1部分开头和修改稿或誊清稿之间,也存在着对应的问题,还存在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推敲过程中是怎样形成自己思想的问题等。
总之,“编辑问题”包含着如何理解《德意志意识形态》所表明的唯物史观的理论问题,它具有文献考证所无法解决的复杂性。
[1] [俄]巴加图利亚:《〈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篇的再构成》,载《情况》,1974年1月号,95页。
[2] [日]广松涉:《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文献学上的几个问题》,载《情况》,1974年1月号,30页。
[3] [日]广松涉:《〈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上的问题》,载《唯物论研究》第21号,149页,1965。另请参照[日]广松涉:《早期恩格斯的思想形成》,载《思想》,1966年9月号〔后被收入《马克思主义的成立过程》,至诚堂,1968〕和《恩格斯论》,盛田书店,1968。
[4] [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201页,岩波书店,1973。
[5] [日]细谷昂:《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研究》,111页,东京大学出版会,1987。
[6] 同上书,111~112页。
[7] [日]中川弘:《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讲座·历史唯物论和现代2理论结构和基本概念》,服部文男编,61页,青木书店,1977。
[8] [日]中川弘:《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72页。
[9] [日]中川弘:《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确立》,74页。
[10] [日]广松涉:《〈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上的问题》,190~192页。
[11] [日]望月清司:《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研究》,251页。
[12] [日]望月清司:《〈德意志意识形态〉解答》,62页,《马克思3》,现代理论社,1972。
[13] [日]细谷昂:《马克思社会理论的研究》,202页。
[14] 同上书,20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