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草稿的状态(1 / 1)

两卷本《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青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的作品,但是,这部手稿却在他们生前没有发表,而是以手稿的形式保留下来。其中,第1卷第1篇《费尔巴哈》章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展开自己的理论、奠定唯物史观的重要文献。但是,作为印刷用的原稿,这一部分完成的程度却很低,且错综复杂。正是因为如此,迄今为止学术界围绕着“文献学的问题”才出现了许多对立或分歧。在本章中,我们将选择《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中几个特别重要的问题予以讨论,以此来揭示阅读《德意志意识形态》时必须涉及的几个问题。

首先,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马克思和恩格斯写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前的历史。马克思和恩格斯第一次见面是在1842年11月,但是,那次会面气氛冷淡。在1844年8月第二次见面时,两人不仅发现彼此观点一致,而且还决定要共同执笔对当时青年黑格尔派的活跃人物布鲁诺·鲍威尔等人进行批判。这就是1845年2月出版的《神圣家族》。另一方面,同为青年黑格尔派的麦克斯·施蒂纳在1844年11月出版了《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一书;在这本书中,他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当成了费尔巴哈主义者,并对他们予以了批判;再加上马克思和恩格斯得知鲍威尔和施蒂纳在《维干德季刊》第3期上(1845年10月)又分别对费尔巴哈以及自己进行了批判,于是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反击成为自己所面临的十分紧迫的任务。《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本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们为批判上述人而撰写的。

其次,是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时间问题。由于这部著作的写作正值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唯物史观的关键时期,确定写作的起始时间对于我们研究两人思想的形成过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尽管人们根据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行踪记录和青年黑格尔派著作的出版状况已经对写作时间进行了相当细致的研究,但是,时至今日人们对《费尔巴哈》章的写作时间仍存在着分歧。因为,据推测,《费尔巴哈》章是由恩格斯先来写底稿,然后再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底稿进行修改、删除、追加、增补,在此基础上又写了修订稿和誊清稿,整部手稿还未整理成型。不过,我们还是可以推断,《费尔巴哈》的写作时间横跨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过程,它始于1845年11月末到12月初[1],最迟在1846年8月中旬或者秋季结束。

这段时间写成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除了第2卷第4篇以外都没能出版,后来马克思在回忆中写道:“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2]就这样,《德意志意识形态》以手稿的形式留给了我们。整个《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篇别构成如下:

第2卷的第2篇和第3篇缺失。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生前只出版了第2卷第4篇,其余的手稿都未能发表。但是,除《费尔巴哈》章以外,其他手稿都是已近完成的印刷用稿,从手稿状况来看,只有《费尔巴哈》章的问题最大。

《费尔巴哈》章的手稿使用了4种纸,但是对纸的使用却没什么固定的规则。这些纸都是在中间沿纵向对折为二、包含4面的大开纸张。每面又分为左右两栏,左栏用于写文章,右栏留给注和增补用。大部分纸张上写有恩格斯加的纸张序号和马克思标的页码序号。[3]

表1 《费尔巴哈》的草稿一览

续表

1)是由巴纳所发现的片段。

2){10}a上没有注页码序号,页码顺序有飞跃。

3){20}a,{21}c上没有标页码序号,页码顺序有飞跃。

4){92}cd是空白。

5){92}bcd上没有页码序号。

6)没有纸张序号。

7){2?}bcd是空白。

8)有伯恩施坦标注的纸张序号。

9){4}cd是空白。

手稿状态如表1。手稿是由所谓的“大束手稿”和“小束手稿”组成的。“大束手稿”主要是由恩格斯写成的,据推测属于底稿,上面标有恩格斯的纸张序号和马克思的页码序号。页码序号基本上是连续的,而纸张序号则有两处大的飞跃,它分成了3个部分,被称为第1部分、第2部分和第3部分。第1部分加进了1962年由巴纳所发现的3页手稿,另外在几页上还标有(?)的编辑符号。[4]在第3部分的最后有马克思写的备忘录。“小束手稿”据推测是在“大束手稿”写完后而做成的修订稿和誊清稿,虽然没有(?)的编辑符号,但却有3种标题(?)。[5]手稿上注有恩格斯和伯恩施坦所标的纸张序号,但是没有页码序号。

[1] Inge Taubert, Wie entstand die Deutsche Ideologie von Karl Marx Friedrich Engels?Neue Einsichten, Probleme und Streitpunkte,In:Schriften aus dem Karl-Marx-Haus,Nr.43,1990,S.50。

[2]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2卷,34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 本章用{ }来表示纸张序号。一个纸张有4面,这4面分别用a、b、c、d来表示,另外每面上的页码序号用〔 〕来表示。

[4] “大束手稿”的〔1〕标有Feuerbach的注。{6}abc的页码序号最早是{6b}{6c}{6d}{6d},后改成〔8〕〔9〕〔10〕〔11〕,〔8〕〔9〕〔10〕上也标有Feuerbach的注。〔16〕上有第11、12、13、14、15、16注,在没有页码序号的第{10}a页上注有Bauer,接着在{10}b页即〔24〕上有Feuerbach的注。在〔28〕页上删除的部分中有Bauer,在增补部分中有Feuerbach的注。

[5] {?}a的开头是“I费尔巴哈”、{1?}c的开头是“一、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的A”、{2}a的开头是“第一篇费尔巴哈、A.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意志的”。另外,{1}ab是{1?}ab的誊清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