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序言这次作为“日本马克思主义译丛”的著作之一被翻译成中文出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世界》一书,正如该书后记所提到的,它是以该书的作者们历时两年的德语原文读书会为基础,于1992年被编辑和出版的论文集。从出版起到现在已经过去了15年,这期间,关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本研究,学界又出现了几个值得关注的成果。
关于文本的版本,继1972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新MEGA)的试刊版发行之后,接着是2004年先行版的出版。这一先行版的特征在于,它将未公开的手稿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构成问题和文本的公开出版相分离,按照手稿的写作时间顺序编集了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新MEGA版预定近期将作为第Ⅰ部第5卷出版。与此同时,第一篇“费尔巴哈”的电子版的发行工作也在进行,这一工作可以使读者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本的增补、修改、删除过程。这一工作是由日本的大村泉、窪俊一、涉谷正、平子友长、渡边宪正推进的,中国方面的参与者是韩立新。
日本已经出版过能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文本上的增加、修改、删除过程的版本,即《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广松版,1974年)。1998年,涉谷正在调查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手稿和影印件的基础上,翻译出版了《草稿完全复原版〈德意志意识形态〉》(涉谷版)。涉谷版和广松版一样,都是采用能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本所进行的增加、修改、删除过程的排版形式。
涉谷版和广松版最大的区别在于,后者参照阿多拉茨基版的注释,使读者能够清楚地看到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文本上进行的增加、修改、删除工作,而且根据编者自己的编辑方针对手稿的缺损部分进行了重新构建。与之相对的是,涉谷版是在调查了阿姆斯特丹社会史国际研究所的手稿和影印件的基础上进行编辑、翻译的结果,修正了阿多拉茨基版和试刊版的记载缺漏,并使得增加、修改、删除的过程更加一目了然。由于广松版更多的是依据阿多拉茨基版而忽略了试刊版中的文献考证,所以存在沿袭了阿多拉茨基版的错误的不足,但它开创的编辑方法,即让读者看到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本的增加、修改、删除过程的意义重大。但是,自涉谷版的出版到现在,它就变成了最出色地复原了手稿的版本。虽然本书中的引文采用的是广松版,但是我认为现在涉谷版是最好的。
另外,1994年广松涉去世之后,他的弟子小林昌人通过岩波文库重新出版了广松涉编译、小林昌人补译的《新编辑版〈德意志意识形态〉》(小林版,2002年)。小林版的特征在于,它将广松版中晦涩难懂的日语表达改换成了易懂的表现形式,而且参考手稿的影印件,对广松版沿袭的阿多拉茨基版中的错误进行了订正。
了解马克思恩格斯对文本的增加、修改和删除过程,对于《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一时期正好是二人在唯物史观形成之前思想的发酵期,通过研究文本增加、修改、删除的过程,我们能够发现马克思恩格斯的思想是如何发酵和形成的。
在国际上,围绕新MEGA版第I部分第5卷《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问题,人们正进行着讨论[1],日本和中国的学者也以自己的方式展开着讨论。
日本方面,编辑和翻译了涉谷版的涉谷本人,在比较了梁赞诺夫版和阿多拉茨基版、广松版的异同后认为,广松版参考的是阿多拉茨基版的“文本异文”,原模原样地沿袭了阿多拉茨基版的记载错误,结果是“犯了和阿多拉茨基版同样的错误”[2]。而且,涉谷正还具体地讨论了广松版和小林版的问题点,并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提出了一些建议。[3]
作为对涉谷正观点的进一步发展,由日本新MEGA发行委员会的成员大村泉、涉谷正、平子友长共同执笔的论文“新MEGA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和广松涉版的根本问题”(上)发表在了2006年第10期的《经济》杂志上,(下)则发表在了《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第46卷(2006年10月)上。[4]这篇论文指出了广松版和小林版的问题,批判了那种认为广松版“现在仍是国际上的最高水准”的观点,他们在一定程度上认可先行版的出版意义,但是指出了先行版的不足,即在正文中无法看出作者当时的增加、修改、删除过程,并具体建议新MEGA版应该采用在正文中就能够直接看出修改过程的编辑方法。
还有,日本共产党的名誉议长不破哲三(社会科学研究所所长)也研究过《德意志意识形态》,他的研究被分成四次连载在了《月间学习》(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机关杂志)上(2006年第7—10期)。不破哲三的论文虽然没有涉及文献学的讨论,但他非常重视手稿的修改过程,并在论文中提出,《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仍然处于发展之中,“圣麦克斯”篇“作为一个整体,具有‘Ⅰ费尔巴哈’的续篇的特征,是这部著作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5]。
中国方面,2005年出版了广松版的中文翻译版。为了纪念这个标志性的事件,同年在南京大学召开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及其当代价值”的学术研讨会。日本和中国的学者分别作了相关报告(报告的一部分分两次发表在了日本《情况》杂志2005年8、9月的合刊号和10、11月的合刊号上)。张一兵的报告“文献学语境中的广义历史唯物主义原初理论平台”不赞成广松涉提出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是由恩格斯主导的观点,但认为广松版是“最重要的版本比较研究成果”[6]。另外,“日本马克思主义译丛”的主编韩立新,在翻译和介绍本书收录的小林一穗的论文的同时[7],作了题为“《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和日本学界对广松版的评价”的报告,指出了“编辑问题”、“恩格斯主导说”、“异化超越论”这些广松涉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中的问题点,并介绍了涉谷正和本书序章中言及的望月清司、岩渊庆一的研究。[8]在那之后,清华大学举行了两次(2008年和2010年)由日中两国学者参加的有关《德意志意识形态》电子版编辑的研讨会。2011年2月,在日本举行的国际学术研究集会“东亚马克思研究的到达点和课题”中,与会者也就《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讨论。
本书收录的既有15年前完成的论文,也有编者现在增加的论文。
渡边宪正的论文为我们展示了在研究马克思的其他著作时,也必须和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究一样,不能缺少文献学研究和对文本的精读的范例。
本书新收录的我的论文是以发表在1998年第10期《哲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编)上的论文为基础进行大幅增改的结果,主要论述的是回归马克思对于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性,以及《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的必要性。
最后,本书能作为“日本马克思主义译丛”的一部分出版,离不开译者梁海峰、王广的辛勤劳动,在此致以深深的谢意。
岩佐茂
2007年2月
[1] 2005年11月在日本举行的“国际新MEGA座谈会:日本、德国、俄罗斯关于马克思《资本论》的历史的—批判的编辑的合作研究”的特别分会“新MEGA中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会议上,涉谷正、平子友长、郑文吉(韩国)作了相关报告,另外,2006年11月在德国举行的“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编辑 德国=日本专家会议”的“新MEGA第I部分第五卷《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德日共同研究”会上,编辑责任者格拉德·福普曼、涉谷正、平子友长、郑文吉分别作了报告。
[2] [日]涉谷正:《〈德意志意识形态〉编辑上的问题》,128页,载《经济》,1996(6)。
[3] 《〈德意志意识形态〉应该如何编辑》,载《经济》,2004(01,02,03)。
[4] 《新MEGA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编辑和广松涉版的根本问题》(下)作为单独论文被彭曦翻译并发表在了2007年第1期的《学术月刊》上。
[5] [日]不破哲三:《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三),51页,载《月刊学习》,2006(9)。
[6] 张一兵:《文献学语境中的广义历史唯物论的原始基础》,载《情况》,2005(10、11)。
[7] [日]小林一穗:《第一卷第一篇〈费尔巴哈〉的文献问题》,载《南京社会科学》,2005(4)。
[8] 韩立新:《〈德意志意识形态〉的文献学研究和日本学界对广松版的评价》,载《中国社会科学》,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