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所有死板的战争理论都应加以批驳
战争领域异常宽广,战事一旦爆发,作战实践没有任何固定模式可循和范围可限。可是,每一种理论体系都难免带有局限性,使得战争理论和战争实践之间永远存在着无法克服的矛盾。
那些企图建立战争理论的著作家们避开这方面的困难,只把他们构建理论的原则和体系仅仅局限于物质对象和单方面的活动上,只研究那些可以计算的东西,以求得出十分肯定的死板的结论。例如,认为数量上的优势是决定胜利的唯一法则,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造成数量上的优势,这个公式是军事艺术的全部奥妙。通过时间和空间的计算,可以把数量优势的因素纳人数学法则;企图从军队是一个现存的组织这一点出发,在战争理论研究中把军队的给养这一物质因素发展成为体系,认为给养对大规模作战具有决定性意义,等等,都是永远不能指导现实生活的片面理论。所有这些理论分析部分可以看作是在探索真理方面的进步,而它们的综合部分,即它们的细则和规则,都是完全无用的,都应加以批驳。
所有这些理论都追求肯定的数值,但在战争中,一切都是不能肯定的,计算时可以作为根据的只是一些经常变化的数值。
所有这些理论只考察单方面的活动,但战争活动却是作战双方经常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所有这些理论只考察物质因素,但任何军事行动始终都离不开精神力量及其作用。
所有这些片面而贫乏的理论,均把它们不能解决的一切问题都置于科学研究的范围以外,归之于超越规则的天才的领域。然而,这些规则对天才来说毫无用处。天才可以高傲地不理睬它们,甚至嘲笑它们,那些必须在这些贫乏的规则中爬来爬去的军人是多么可怜!那些同精神力量相对立的理论是多么可怜!不管它们摆出多么谦虚的面孔,都不能消除这种矛盾,而它们越是谦虚,就越会受到嘲笑和鄙视,越会被排斥于现实生活之外。
二、战争理论绝不能排斥精神因素
任何理论只要一接触到精神因素,困难就无限增多。例如在建筑艺术和绘画艺术领域,当理论仅仅只涉及物质方面的问题时,还是比较明确的,对结构方面的力学问题和构图方面的光线问题一般不会有什么分歧。但是,一旦涉及设计创作的精神作用,一旦要求在精神上引起印象和感情时,理论的全部法则就显得含糊不清了。
在战争中,军事活动绝对不仅仅只涉及物质因素,它还总是同时涉及使物质具有生命力的精神力量,因此,把两者分割开来是不可能的。精神因素只有用内在的眼力才能看到,每个人的这种眼力都各不相同,而且同一个人的这种眼力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也往往不同。战争中到处都存在着危险,一切都是在危险中进行的。因此,影响判断的主要是勇气,即对自己力量的信心,它好比眼珠一样,一切现象先要通过它才到达大脑。一句话,精神因素有其客观价值是毫无疑问的。
任何人都知道在突袭、进攻中的精神作用,任何人都会认为开始撤退的敌人会士气低落,任何人在追击和被追击时都会表现出完全不同的胆量,任何人都会根据对方的才干、年龄和经验来判断对方,并据此来确定自己的行动,任何人都非常注意敌我军队的精神状态和情绪。所有这些以及类似的精神作用都已经在经验中得到证明,并且总是反复出现,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它们是确实存在的因素。理论如果忽视这些因素,那还有什么价值呢?
当然,经验是这些真理必然的来源。理论和统帅都不应陷人心理学和哲学的空谈之中。
三、军事活动的主要特点
为了弄清建立作战理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困难,并根据这些困难找出作战理论应具有的特性,必须深人考察军事活动的主要特点。第一个特点是战争中的精神力量及其作用。包括敌对感情、民族仇恨以及功名心、统治欲和其他各种**等在内的感情,可以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战争中的危险以及由危险激起的勇气和恐惧情感,指挥官的智力等精神力量都会对军事活动产生影响。
第二个特点是敌人的反应和由此而产生的相互作用。军事行动中的任何一个措施对敌人都会产生极不相同的作用。作战双方的相互作用会与双方的作战计划产生互不相容的矛盾。任何理论的依据都是一般的普遍情况,绝不可能把纯粹特殊的情况都包括在内,而在任何地方,特殊情况都只能依靠判断和才能去处理。在军事行动中,根据一般情况所制订的行动计划常常被意外的特殊情况所打乱,因此同人类的其他活动相比较,军事活动更多的是依靠才能,而较少运用理论上的规定。
第三个特点是一切战争情况的不确定性。战争中一切情况都很不确定,一切军事行动都仿佛是在半明半暗的光线下进行的,仿佛在云雾里和月光下一样。由于光线微弱而不能完全看清一切,给人们造成轮廓很大、样子稀奇古怪的错觉。战争中的这些特殊困难、对客观形势缺乏了解的情况,必须靠才能去推测,甚至依靠幸运来解决。
鉴于军事活动的上述特点,必须明确指出:企图为军事艺术建立一套死板的理论,好像搭起一套脚手架那样来保证指挥官到处都有依据,是根本不可能的。即使有可能,即便死板的理论多么面面俱到,当指挥官只能依靠自己的才能的时候,他也会抛弃那些死板的理论,甚至同它们尖锐对立。而且,总会出现一种结果:才能和天分不受法则的约束,理论和现实相互对立。
四、建立战争理论的出路
要摆脱建立战争理论所遇到的种种困难,建立战争理论体系的出路有两条:第一条出路是从建立战术理论人手建立战略理论。因为职位不同,对军事活动特点的探讨也不相同。职位越低,就越需要自我牺牲的勇气,而在智力和判断方面遇到的困难就越小,接触的事物就越有限,追求的目的和使用的手段就越少,知道的情况也比较确切,其中大部分甚至是亲眼看到的。但是,职位越高,困难就越大,到最高统帅的地位,困难就达到了顶点,以致几乎一切都必须依靠天才来解决。从军事活动本身来看,困难也不是到处都一样。军事活动的效果,越是体现在物质领域,困难就越小,越是体现在精神领域,成为意志的动力,困难往往就越大。用物质手段进行战斗时,虽然其中不可能不包含精神因素,但毕竟还是以物质为主。但是在运用战斗的战略活动时,也就是当物质的结果变成动力时,人们所接触的就主要是精神因素了。总之,为战术建立理论比为战略建立理论的困难要小得多。
第二条出路是战争理论应该是一种考察,而不是死板的,也不必是对行动的规定。这种考察就是对事物进行分析探讨,它可以使人们对事物有一个确切的认识,如果对经验进行这样的考察(也就是对战史进行这样的考察),就能深人地了解它们。理论越是使人们深人地了解事物,越能把客观的知识变成主观的能力,就越能在一切依靠才能来解决问题的场合发挥作用,也就是说,它对才能本身发生作用。如果理论探讨能够构成战争的各个部分,能够比较清楚地区别初看起来好像混淆不清的东西,能够全面说明手段的特性,能够指出手段可能产生的效果,能够明确目的的性质,能够不断批判地阐明战争中的一切问题,那么它就完成了自己的主要任务。这样,理论就成为通过书本学习战争问题的人的指南,到处都能为他们指明道路,使他们顺利前进,并且能培养他们的判断能力,防止他们误人歧途。如果一个专家花费了半生的精力来全面地阐明一个本来是隐晦不明的问题,那么他对这一问题的了解当然就比只用短时间研究这一问题的人深刻得多。建立理论的目的是为了能让别人不必从头开始整理材料和从事原始研究,而可以充分利用已经整理好和研究好的成果。理论应该用来培养、提高未来的指挥官的智力,或者更正确地说,应该指导他们自修,而不应该陪同他们上战场,正如一位高明的教师应该引导和促进学生发展智力,而不是一辈子拉着他走。如果从理论研究中自然而然地得出原则和规则,如果真理自然而然地凝结成原则和规则这样的晶体,那么,理论就不但不会同智力活动的这种自然规律相对立,反而会像建筑拱门时最后砌上拱心石一样,把这些原则和规则突出。即便如此,战争理论也只是为了要和人们思考的逻辑关系一致起来,明确众多线索的汇合点,而不是为了规定一套供战场上使用的代数公式。总之,战争理论确定的原则和规则,主要是帮助指挥官确定思考的基本线索,而不应像路标那样指出行动的具体道路。
只有这样,才可能建立起一种令人满意的作战理论,一种有用的、与现实从不矛盾的作战理论。这种作战理论只要运用得当,就会接近实际,以致完全消除理论脱离实际的反常现象。
五、理论应该考察目的和手段的性质
战争理论应该考察战术和战略的手段、目的及其特性。
战术的手段是用以进行斗争的受过训练的军队,目的是胜利。取得胜利,就达到了战略为战斗所规定的目的,这一目的才使战斗具有了真正的意义。战斗的意义能够对战斗的组织和实施产生显著影响,所以也应该是战术的一个研究对象。在战术上使用手段时,离不开的各种条件就是地形、时间和气候。
战略上的目的和手段。在战略上,本来只有胜利,即战术成果是手段,能直接导致媾和的因素才是最后的目的。在战略上运用手段达成目的时,离不开的各种条件仍然是地区和地貌,时间以及气候。
战略把上述条件和战斗成果结合在一起,使战斗具有了特殊的目的,但是,只要这个目的还不能直接导致媾和,就只应该把它看作是手段。因此,应把具有各种不同意义的战斗成果或胜利都看作是战略上的手段。不仅具有特殊目的的单个战斗应该作为手段,而且在共同目的下进行的一系列战斗所组成的任何一个更高的战斗单位,也应该看成是一种手段。只有那些可以看作是直接导致媾和的因素才是目的。战争理论应该探讨这些目的和手段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如何探讨?第一,根据经验,即根据战史所提供的战例进行研究。用这种方法得出的理论常常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它只适用于和战史相同的情况。但是这种局限性又确实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在任何情况下,理论讲述的问题大多是从战史中抽象出来的,至少是和战史比较过的。这种方法的最大优点在于能使理论切合实际,不致使人陷人无谓的思考、钻牛角尖和流于泛泛的空想。第二,考察手段使用时的各种特性。对战术来说,各种武器的射程和效能是极为重要的,而它们的构造虽然能决定效能,却无关紧要。对战略来说,只需要掌握军用地图的使用,了解各个国家的建设和社会现状,并注意不同的情况如何能对战争产生显著的影响即可。
这样一来,战争理论所需要研究的对象就会明显减少,作战所必需的知识范围也会大为缩小。整装待发的军队进人战场前或战争爆发前夕一般军事活动所必需的大量知识和技能,在用于战争时,必须压缩成为数极少的几条主要结论,就像一个地方的许多小河流在注人大海以前须先汇成几条大河一样。只有那些直接注人战争这个大海的主要结论,才是战争指挥者所必须熟悉的。
六、统帅何以不能成为学者——知识必须变成能力
只有上述结论才能说明:为什么往往有些从未接触过军事活动的人却担任了较高的职务,甚至做了统帅,在战争中建立了丰功伟绩;为什么杰出的统帅从来不是知识渊博的军官,而大多数是那些环境不允许他们获得大量知识的人。因此,那些认为培养未来统帅必须从了解一切细节开始,或者认为这样做至少是有益的人,一向被讥讽为可笑的书呆子。不难证明,了解一切细节对统帅来说是有害的,因为人的智力是通过他所接受的知识和思想培养出来的。关于大问题的知识和思想能使人成大才,关于细小和枝节问题的知识和思想,如果不作为与己无关的东西而拒绝接受的话,那就只能使人成为小才。
那么,从事战争活动到底需要哪些知识呢?战争中所需要的知识是简单的。应该是人们在战争中需要直接处理的事情的知识。在军事活动的领域内,指挥官职位不同就需要不同的知识。如果职位较低,需要的就是一些涉及面较窄且比较具体的知识。如果职位较高,则需要一些涉及面较广且比较抽象的知识。但是,无论是谁,运用这些知识都不是那么容易。在较低职位上的人运用智力活动才是简单和容易的,随着职位的提升,它的困难也就增大,到统帅这样的最高职位,智力活动就成为人类最困难的精神活动之一。
虽然统帅不必是学识渊博的历史学家,也不必是政论家,但是他必须熟悉国家大事,必须对传统的方针、当前的利害关系和存在的各种问题,以及当权人物等有所了解和正确评价。统帅不必是细致的人物观察家,不必是敏锐的性格分析家,但是他必须了解自己部下的性格、思考方式、习惯和主要优缺点。统帅不必通晓车辆的构造和火炮的挽曳方法,但是他必须能正确地估计一个纵队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行军时间。所有这些知识,都不能靠科学公式和机械方法来获得,只能在体察事物和实际生活中依靠理解事物的才能、通过正确的判断来获得。因此,职位高的人在军事活动中所需要的知识,是在考察和思考中通过一种特殊的才能来取得的,这种才能作为一种精神上的本能,就像蜜蜂在花丛中采蜜一样,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吸取精华;除了考察和研究以外,这种知识还可以通过生活实践来取得。通过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实践,人们虽然永远不能成为像牛顿这样的人物,却能获得杰出的推断力。从来没有一个伟大而杰出的统帅是智力有限的人,但是,有些人在较低的职位上常常表现得很突出,可是,一到最高职位就由于智力不足而表现得很平庸。甚至同样处于统帅的位置,由于职权范围不同,智力的表现也不相同。
可见,仅仅有了知识还不行,还必须把知识融会贯通,变成自己的东西,使它不再是某种客观上的东西。在战争中,人们的精神不断做着快速反应,客观情况迅速不断地发生变化,要求指挥官必须把全部知识变成自己的东西,必须能随时随地定下必要的决心。因此,他的知识必须同思想和实践完全融为一体,变成真正的能力。